盧玉桂, 王威峰
(河池學院 1.數學與統計學院; 2.經濟與管理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廣西旅游業演變與三次產業發展的關聯探析
盧玉桂1, 王威峰2
(河池學院 1.數學與統計學院; 2.經濟與管理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實施“旅游+”戰略,創新旅游發展新業態,是國家“十三五”期間促進旅游業轉型升級所明確的新要求與具體途徑。從產業規模、結構以及國民經濟地位三個方面深入探析廣西旅游產業(2011年-2015年)的演變狀況,以及從產業融合視角論述旅游產業與三次產業發展關聯的理論依據,在此基礎上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對廣西旅游業演變與三次產業的關聯度進行實證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廣西旅游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旅游產業;灰色關聯度;旅游+;產業融合
近年來,廣西旅游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旅游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旅游市場不斷擴展、跨區域旅游合作不斷深化、旅游產業體系日趨完備、經濟貢獻度顯著提高,已逐步成為廣西國民經濟建設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旅游產業演變以及旅游產業融合已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如:內部異質性和外部不確定性是旅游產業網絡形成和演變的主要動力[1],區域經濟和旅游業的協調耦合發展為旅游產業演變提供基礎和保障[2],旅游產業融合是旅游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動力來源[3],資源融合、市場融合、技術融合和功能融合是旅游產業與各產業融合的主要路徑[4],推動電子商務與旅游業深度融合將是未來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動力[5]等相關主張相繼提出。
實施“旅游+”戰略,創新旅游發展新業態,推動旅游與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現代服務業的融合發展,是國家“十三五”期間促進旅游業轉型升級所明確的新要求與具體途徑。“關聯融合”是旅游產業發展融合模式的重要類型,對于實現旅游產業要素與其他產業的嫁接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6]。母濤基于現實層面論述了旅游資源開發與三次產業的關聯狀況[7]。劉婕等人(2011)運用投入產出分析法對旅游業與房地產業的關聯度進行分析,得出二者之間具有十分密切的相關性和互補性,并提出發展旅游復合地產的必要性[8]。王琪延等人(2013)結合投入產出表對北京旅游業與農業的關聯度及變化趨勢進行了探析,得到北京旅游業與農業的關聯度逐漸提高,但整體關聯水平還比較低[9]。然而廣西旅游產業演變及其與三次產業*本文關于三次產業的界定采用廣西統計年鑒上對三次產業的統計指標解釋,即第一產業為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第二產業為工業(包括采掘業,制造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和建筑業;第三產業為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由于在產業分類中,旅游業歸屬于第三產業,因此只進行旅游業與除旅游業本身以外的第三產業的關聯測度,文章的第三產業均指剔除旅游業后的其余產業,之后不再贅述。之間的關聯狀況還未引起學者們的關注,隨著“全域旅游”全新發展理念的提出與全面深入,旅游業將迎來新一輪黃金發展期。本文以廣西近5年(2011-2015)經驗數據為基礎,深入探析廣西旅游產業演變及其與三次產業之間的關聯度狀況,以期為今后廣西旅游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一)旅游總收入規模的演變
旅游總收入是旅游產業規模的集中和直觀體現。如圖1所示:近五年來,廣西總收入規模整體呈現較高增長態勢,由2011年的1 277.81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3 254.19億元,每年保持20%的環比名義增長率,其中2011年增長率最大并超過30%;隨后兩年受國民經濟下滑影響,旅游業增速回落到24%;進入經濟新常態以來,在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拉動下,廣西旅游業從“三期疊加”(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宏觀背景下出現了一定幅度的反彈,平均增速提高了1.5個百分點,但仍遠低于2011年和2012年的增長速度。

圖1 2011-2015年廣西旅游業總收入規模及增長率演變
(二)旅游業規模空間結構和產業結構演變
產業空間結構演變是區域產業協調發展的重要指標,在一定程度上衡量某一區域要素的空間分布與利用情況。如圖2、圖3所示*北部灣經濟區、珠江-西江經濟帶和桂西資源富集區是廣西現階段關于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規劃,而桂林作為廣西重要的旅游市尚未歸屬于上述三大區域,因此采用2010年以前統計年鑒上的劃分(單獨列為桂北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是指南寧市、北海市、防城港市、欽州市、崇左市和玉林市6市合計,珠江-西江經濟帶是指南寧市、柳州市、梧州市、貴港市、百色市、來賓市和崇左市7市合計,桂西資源富集區是指崇左市、河池市和百色市3市合計。:2011年和2015年廣西各區域旅游業總收入的占比變化程度較小,但作為經濟后發地區桂西資源富集區旅游業總收入在全區旅游業中的占比提高了3個百分點,北部灣經濟區、珠江-西江經濟帶和桂北經濟區旅游業總收入在全區旅游業中的占比均下降了1個百分點。表明:桂西資源富集區已將旅游業作為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并加強了對于旅游業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從全區來看,旅游資源要素的分布和利用進一步趨向平衡。

圖2 2011年廣西各區域旅游業總收入占比 圖3 2015年廣西各區域旅游業總收入占比
區位熵*區位熵的計算公式為LQij(qij/qj)/(qi/q),其中LQij為j地區的i產業在全國的區位熵,qij為j地區的i的相關指標(產值、就業人數等),qj為j地區所有產業的相關指標;qi為全國范圍內i產業的相關指標,q為全國所有產業的相關指標;當LQij表示j地區的i產業相對于全國來說具有優勢,反之則具有劣勢, 越大,說明 地區的 產業集聚水平越高,且相對于全國來說具有的優勢越大;本文的旅游業指標采用旅游業總收入,所有產業指標采用國內生產總值(GDP)。是產業結構研究中反映某一產業部門的專業化程度以及某一區域在高層次區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的重要指標,本文運用區位熵來衡量廣西旅游業專業化程度的演變狀況。如圖4所示:2011年-2015年間,廣西旅游業區位熵均大于2,并由2011年的2.39上升到2015年的3.2,其中前4年增長幅度較大,基本呈直線增長趨勢,第5年增長幅度有所回落,但仍有所提高。這表明:近5年來,廣西旅游業集聚水平和專業化程度較高,相對全國旅游業發展來說具有較強優勢,且優勢在逐年提高。

圖4 2011-2015年廣西旅游業區位熵演變
(三)國民經濟地位演變
旅游產業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策動力,具有拓展消費市場規模、優化產業結構、增加就業機會、創新扶貧模式和提升城市品質等功能。如圖5所示:自2010年以來,廣西旅游總收入在國民經濟中的貢獻率呈穩步較快增長趨勢,旅游業總收入占國民總收入的占比從2010年的9.96%連續上升至2015年的19.37%,6年內呈現接近10個百分點的增幅。由此可見,旅游業已成為拉動廣西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朝陽產業,為廣西經濟快速增長、勞動者充分就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圖5 2010-2015年廣西旅游總收入的國民經濟貢獻率
產業融合由于具有優化資源配置、創新產業業態、拓展市場空間等功能,在產業經濟學相關理論與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研究,并成為當今產業創新發展的顯著特征和重要趨勢。馬健在梳理西方產業融合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由于技術進步和放松管制,在產業邊界和交叉處發生技術融合、產品與業務融合以及市場融合,從而改變了原有產業的組織模式、市場結構和產業績效,并成為傳統產業創新以及產業結構轉換和升級的重要方式和手段[6]。旅游資源的異質性及供給的無限性、旅游需求的動態性、旅游發展進入軟要素主導階段,決定了旅游產業已成為全新的“無邊界產業”,通過產業集成能拓展無邊界產業的價值空間、構建無邊界產業的動態競爭優勢,融合是產業集成的重要形式,能作為旅游產業發展的新模式,通過與其他產業的關聯融合、功能融合與結構融合塑造旅游產業新業態、形成新的旅游產業體系,并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10]。
旅游產業作為涵蓋餐飲業、交通運輸業、建筑業和房地產業等眾多產業在內的無邊界綜合性產業,產業關聯大而廣且內在具有極強的融合能力,推動旅游業與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與服務業現代化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整合區域內資源要素、創新產業形態,實現產業間資源共享、品牌共享和市場共享,形成融合型的產業新體系。
(一)指標選取和數據來源
分別從總收入、區位熵和國民經濟貢獻率三個指標來進行2011年-2015廣西旅游產業產值規模、產業專業化程度和國民經濟貢獻率與三次產業發展的關聯測度。具體基礎數據如表1、表2和表3:

表1 旅游業與三次產業的總收入規模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廣西統計年鑒(2012-2016)相關數據整理所得

表2 旅游業與三次產業的區位熵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廣西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2012-2016)相關數據整理所得

表3 旅游業與三次產業的國民經濟貢獻率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廣西統計年鑒(2012-2016)相關數據整理所得
(二)關聯度計算方法與步驟*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分別從總收入、區位熵和國民經濟貢獻率三個指標對廣西旅游產業演變與三次產業發展的關聯測度時,由于計算方法與步驟完全相同(均嚴格按照上述方法與步驟進行計算),加之文章篇幅有限,因此文章對計算過程的具體數據不詳細列出。
第一步:對各數列作均值化處理。由于原始數據各因素具有不同的計量單位,因而其存在量綱和數量上的差異,通過初值化或均值化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處理(采用均值化處理方法),分別算出個數列的均值,并用均值去除相應原始數列得到均值化數列。
第二步:計算各比較數列同參考數列在同一時期的絕對差。本文分別將旅游業相關指標數據作為參考數列x0(t),將廣西第一、二、三次產業的相關指標數據作為比較數列xk(t)(k=1,2,3);計算各比較數列同參考數列在同一時期的絕對差:
△OR(t)=│xk(t)-x0(t)│ (t=1,2,……,n)
從而得到絕對離差值數列,并分別找出其中的最大值(△max)和最小值(△min)。
第三步:計算關聯系數。根據灰色關聯度分析理論和方法,比較數列和參考數列在t時期的關聯系數計算式為:

從而得到關聯系數序列。
第四步:計算關聯度,并排關聯序。分別求各個關聯系數序列每個時期的平均值,其計算公式為:

并根據關聯度數值的大小順序進行排列,從而得出各比較數列對于同一參考數列關聯的關聯程度和“主次”關系。
(三)計算結果
運用上述指標數據與計算方法,計算得到2011年-2015年廣西旅游產業演變與三次產業發展的關聯序。如表4所示:在產值規模、產業專業化與國民經濟貢獻度3個指標上,旅游業演變與第二產業的關聯度均為最大,表明近5年來二者之間呈現較好的融合協調發展,其中在總產值和區位熵上的關聯度超過0.7,進一步說明在總量規模的增長上、尤其在產業專業化水平的提升上對于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筑業)的發展均具有較大的推動力;在三項指標上旅游業演變與第一產業的關聯度均排第二,表明旅游業的演變對于第一產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推動力,但從區位熵指標來看,廣西旅游業較全國旅游業產業專業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和優勢地位的進一步鞏固對于第一產業在該層次上的發展推動力較小;在三項指標上旅游業演變與第三產業(除旅游業自身外)的關聯度均最小,表明旅游業與第三產業還未形成良好地融合協調增長態勢。

表4 旅游業與三次產業關聯度及排序
資料來源:作者計算數據整理所得
本文從產業規模、結構以及國民經濟地位三個方面深入探析廣西旅游產業(2011年-2015年)的演變狀況,并從產業融合視角論述旅游產業與三次產業發展關聯的理論依據,在此基礎上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從產值規模、產業專業化與國民經濟貢獻度三個方面對廣西旅游業演變與三次產業的關聯度進行測度,結果均顯示2011年-2015年間廣西旅游產業演變與與第二產業的關聯度最大,與第一產業的關聯度次之,與第三產業的關聯度均為最小。
從廣西旅游業演變來看:旅游產業競爭實力不斷增強、在國民經濟中的貢獻度不斷提高,但由“經濟新常態”所帶來的常態性增速下降要求旅游產業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逐漸實現從資源驅動和低水平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進一步推進“旅游+”戰略,以培育旅游經濟新的增長極、鍛造旅游產業高端價值權利。從旅游產業與三次產業發展關聯的理論基礎和實證分析來看促進旅游業與三次產業的融合發展是創新旅游新業態、發揮旅游帶動效應的重要途徑,因而廣西需從以下方面進行提升:需進一步深化旅游業與第一產業的協調融合發展,通過發展觀光農業、會展農業、休閑農業與創意農業等新模式以創新“旅游業+農業”新業態;需進一步發揮旅游業專業化對于三次產業的推動作用以發展集聚經濟;需重點從民族文化、健康醫療、長壽養生、電子商務等方面著手,逐步攻克旅游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協調發展的大難題。具體而言:
第一,加強交通、水利、通訊、網絡和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程度往往是資本在區域和行業間合理流動的制約因素,推動旅游業與第一產業的協調融合,關鍵在于將旅客吸引到跨邊界的融合產業中,由此對基礎設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為該融合產業的所在地農村往往是基礎設施發展滯后的地區(欠發達地區廣西尤其凸出),因而加強基礎設施就是破除旅游業與第一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礎瓶頸問題。
第二,進一步完善創新人才和高端資本引進制度和保障體系。推動旅游業與三次產業的融合發展,關鍵在于新業態和新模式的創新,而做好具有深厚的學科理論背景和實踐背景的創新人才以及具有先進管理理念和經驗的高端企業資本的引進工作是決定成功的重要因素。廣西是高端要素匱乏的“重災區”,需建立多元化的高端要素引進機制,并從多方面、寬領域做好高端要素入駐后的保障體系建設。
第三,構建多層次的產業協調機制,有效推進旅游業與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加強全區層面的“旅游+現代農業”“旅游+現代工業”“旅游+現代服務業”的頂層規劃設計,注重戰略層面的引導與協調;搭建政產學研在旅游業與三次產業融合發展領域的交流合作平臺,實現資源、信息、創意跨產業共享;以加強產業價值鏈升級為指引,加強微觀層面的旅游業與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機制探索。
[1]楊穎,莊德林,陶婷芳. 旅游產業網絡及其演變分析[J]. 生態經濟,2010(7):91-94.
[2]胡鳳英,鄭毅,劉小靜. 城市旅游業與經濟發展互促關系的評價研究——以廣西區14個地級市為例[J]. 商業經濟研究,2015(23):120-122.
[3]李鋒,陳太政,辛欣. 旅游產業融合與旅游產業結構演化關系研究——以西安旅游產業為例[J]. 旅游學刊,2013(1):69-76.
[4]麻學鋒,張世兵,龍茂興. 旅游產業融合路徑分析[J]. 經濟地理,2010(4):678-681.
[5]傅凌玲. 我國電子商務與旅游業相結合的框架結構分析[J]. 商業經濟研究,2017(3):102-104.
[6]王慧敏.旅游產業的新發展觀:5C模式[J]. 中國工業經濟,2007(6):13-20.
[7]母濤.四川旅游資源開發與三次產業的關聯[J].經濟管理,2006(3): 61-63.
[8]劉婕,譚華芳.旅游與房地產業的關聯融合度研究[J]. 經濟體制改革,2011(2):150-153.
[9]王琪延,徐玲.基于產業關聯視角的北京旅游業與農業融合研究[J]. 旅游學刊,2013(8): 102-110.
[10]馬健. 產業融合理論研究評述[J]. 經濟學動態,2002(5):78-81.
[責任編輯 韋楊波]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Tourism Evolution and Three Industries Development of Guangxi
LU Yugui1, WANG Weifeng2
(1.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2.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chi University, Yizhou,Guangxi 546300,China)
The paper analyzed the tourism evolution among national economic status,industrial scale and structure of Guangxi from 2011 to 2015,and discuss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evolution and three industries development by industry integration perspective. Furthermore, this paper committed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evolution and three industries development by using the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in order to promote competitive nessand sustainability of Guangxi tourism.
tourism industry;grey correlation;tourism+;industrial- convergence
F592.3
A
1672-9021(2017)03-0058-06
盧玉桂(1988-),女,廣西崇左人,河池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經濟統計。
河池市人民政府資助社會科學研究項目(hcsk201605);河池學院碩士專業學位建設基金課題(2016LG010)。
2017-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