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陽++贠杰
摘要:十八大以來,中國行政管理學研究成果豐富,集中在國家治理、行政改革、社會治理、公共服務、公共政策、政府危機管理、政府績效評估等領域。學者們能夠對行政管理的熱點、難點和痛點進行跟蹤性、創新性的研究,研究成果中運用實證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的比例有所提升。但是,國內研究仍然存在重復性研究成果較多、學科難點攻關進展緩慢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明確了中國行政管理學科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行政管理學;綜述;國家治理;行政改革;社會管理
作為一門目的在于有效指導政府公共管理實踐的學科,行政管理學研究對于深入推進中國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十八大以來,中國行政管理學界繼續深入對重大理論創新和熱點問題的研究,研究領域持續拓展,研究成果不斷豐富,呈現出了良好的學科發展勢頭,但仍存在有待于進一步深化拓展。本文擬通過對十八大以來中國行政管理學科文獻進行簡要的綜述,揭示該期間內學科發展的基本情況,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 十八大以來中國行政管理學研究的主要領域
《政治學研究》、《中國行政管理》、《國家行政學院學報》、人大復印資料《公共行政》等行政管理學專業刊物所載論文的研究主題較為豐富,基本涵蓋了國內行政管理研究的主要領域。通過對以上刊物所收錄論文的考察可以發現,十八大以來,中國行政管理學界研究的主要領域包括國家治理、行政改革、公共政策、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政府危機管理、政府績效評估等。
1. 關于國家治理問題的研究。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此,中國行政管理學界近期著重研究了國家治理的相關問題。
(1)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結構。胡鞍鋼在《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特征與方向》一文中把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特質概括為“黨的治理、國家治理、社會治理”,強調了黨的治理現代化在其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杜英歌在《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結構復雜性分析》一文中認為國家治理體系結構包括網絡、分權和協同合作等方面。
(2)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理念體系。王浦劬在《國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一文中分析了國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三者之間存在的包容性、交集性和區別性三種關系。楊光斌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世界政治意義》一文中分析了“國家治理”概念在世界政治中的優勢,指出了“治理民主”相對于“自由民主”的優越性。
(3)國外治理理論及其實踐。田凱在《國外治理理論研究:進程與爭鳴》一文中回顧了二十余年來國外治理理論的發展脈絡、研究主題及主要論爭。彭躍社在《新興國家政府治理創新比較》一文中對主要新興國家政府治理的現狀、政策和績效進行了比較研究。
2. 關于行政改革的研究。作為長期以來行政管理學研究的重點領域,行政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十八大以來,這一領域主要涉及到如下幾個問題:
(1)我國行政改革的目標和路徑。薛瀾等在《走向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政府職能轉變:系統思維與改革取向》一文中指出,中國政府職能轉變中應秉持“動態調整、理念方法工具有機統一、工具績效最大化”三種問題意識。孟慶國在《簡政放權背景下創新政府職能管理的方法路徑》一文中構建了一種政府職能事項結構化管理的方法途徑。
(2)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馬懷德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成效、問題與建議》一文中指出了當前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所存在的社會感受度不強、類型化不足、明減暗增、上減下增等問題。宋林霖在《“行政審批局”模式:基于行政組織與環境互動的理論分析框架》一文中認為,行政審批局的成立是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的必經之路。
(3)權力清單。喻少如在《權力清單制度中的公眾參與研究》一文中構建了公眾參與的有效性模型,指出行政機關的作為應充分考慮“質量要求”和“可接受性要求”兩個方面。蘇藝在《論行政權力清單的本質屬性與實踐檢驗》一文中強調了權力清單中規則創制的法制化工作。
(4)行政改革的技術基礎。陳振明在《政府治理變革的技術基礎——大數據與智能化時代的政府改革述評》一文中評述了新技術革命背景下的政府治理變革。王萬華在《大數據時代與行政權力運行機制轉型》一文中認為,政府信息公開是實現政府管理向公共治理轉型的必然要求。
(5)國外行政改革經驗的介紹和反思。孫彩紅在《澳大利亞行政改革述評》一文中回顧了澳大利亞政府的行政改革過程。王湘軍等在《大部制視野下美國獨立監管機構的設置及其鏡鑒》一文中通過研究美國聯邦政府大部門體制中的獨立監管機構,提出了以“精干大部+專業監管機構”為主體的大部制改革方向。
3. 關于公共政策的研究。公共政策領域研究主要涉及學科話語權以及政策過程等問題。
(1)中國政策科學的話語權。陳振明在《中國政策科學的話語指向》一文中,提出要“形成中國政策科學的術語、詞匯、命題、原理、定理、推導、媒介和話語規則,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政策科學話語體系”。
(2)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薛瀾等在《公共政策過程的三種視角及其對中國政策研究的啟示》一文中分析了利益權力、理性學習和理念這三種研究公共政策形成過程的視角。翁士洪在《公共議程設置中微博輿情互動的社會網絡分析》一文中等研究了微博輿情互動對公共議程的作用。
(3)公共政策的執行過程。周仁標在《論地方政府政策執行的困境與路徑優化》一文中總結了地方政府在政策執行中所存在的體制封閉和角色錯位越位等問題。楊宏山在《政策執行的路徑一激勵分析框架:以住房保障政策為例》一文中構建了政策執行的“路徑一激勵”分析框架。
(4)公共政策的評估過程。周建國等在《政策評估中的公眾參與——基于南京市政府政策評估實踐的分析》一文中研究了近年來南京市實施的重大民生政策評估,提出應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和豐富政策工具,加強對公眾參與的引導力度。
4. 關于社會管理的研究。社會管理領域研究的焦點集中在鄉村治理、社會組織和社會轉型三個方面。
(1)社會轉型。李培林在《社會治理與社會體制改革》一文中,指出了社會結構轉型對推動社會體制改革的重要作用,認為社會結構轉型需要反推社會體制改革。易承志在《大都市社會轉型與政府治理協同化——一個分析框架》一文中認為可以從理念塑造、組織再造、利益平衡和制度建設等方面推動大城市的社會轉型。
(2)社會組織。馬全中在《論非政府組織促進倫理精神的三個維度》一文中從公共政策、行政變革、行政倫理三個方面出發,總結了非政府組織促進倫理精神生成的主要表現。王棟在《社會組織參與協商治理程序的規范化邏輯》一文中,指出了社會組織參與協商治理的程序中所應包含的社會協商、界別協商和評議協商等過程。
(3)鄉村治理。汪瑋在《中國鄉鎮治理的變遷邏輯和發展路徑》一文中將中國的鄉鎮治理的發展過程劃分為傳統農業、近代民國和國民黨、人民公社以及改革開放后四個時期。任寶玉在《鄉鎮治理轉型與服務型鄉鎮政府建設》一文中分析了服務型鄉鎮政府建設在公共財政體制建設、公共權威授權體制建設、行政體制改革等方面所面臨的挑戰。付翠蓮在《我國鄉村治理模式的變遷、困境與內生權威嵌入的新鄉賢治理》一文中提出應重塑“新鄉賢治理”模式。
5. 關于公共服務的研究。公共服務領域研究的焦點集中在國外公共服務實踐經驗的介紹和公共服務市場化兩個方面。
(1)國外公共服務實踐經驗的介紹和反思。宋世明在《美國政府公共服務市場化的基本經驗教訓》一文中總結了美國政府公共服務市場化的基本經驗教訓;政府應提升合作伙伴關系管理能力、政府合同管理能力及控制腐敗能力。王楠的《英國“開放公共服務”改革框架及啟示——以卡梅倫政府<開放公共服務白皮書>為主要分析對象》、俞祖成的《日本政府購買服務制度及啟示》和魏麗艷的《俄羅斯公共服務質量的提升路徑》分別介紹了英國、日本、俄羅斯在公共服務領域的相關經驗。
(2)公共服務市場化。尹艷紅在《我國地方政府間公共服務合作中的承諾與兌現——面向長三角地區的探索性研究》一文中分析了長三角地區合作供給公共服務的案例,提出了地方政府間公共服務合作改進的5種路徑,包括培育共同的價值體系和共享的合作愿景、發展互惠規范、建立失信懲罰機制、加強中央組織層面的創新以及合作承諾內容細則化。董楊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質量保障問題研究》一文中研究了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質量保障的問題,分析了相關的影響因素。
6. 關于政府危機管理的研究。進入20世紀以來,我國公共安全事件頻發,政府危機管理早已成為行政管理學界研究的重要領域。
(1)國外政府危機管理經驗的介紹和反思。詹承豫等在《韓國應急管理體系的演變及其啟示》一文中指出,韓國應急管理體系變革源于重大災難事件的推動與政府自上而下的權威性引導。陳紅霞在《英美城市鄰避危機管理中社會組織的作用及對我國的啟示》一文中關注了英美社會組織在鄰避危機管理過程中所發揮的利益協調作用。
(2)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王陽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的效果分析——以“評估主體”的規定為重點》一文中分析了當前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所存在的評估主體不科學、支持性政策欠缺、引入力量的制度不完善等問題。盧文剛在《重大公共政策出臺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以廣東省公辦高校學費政策調整為例》一文中分析了政策調整過程中存在于政策方案、政策聽證、社會輿論、政策的資金四個方面的風險。
(3)應急管理體系和機制的建設。陶鵬在《從結構變革到功能再造:政府災害管理體制變遷的網絡分析》一文中分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災害管理體制演變進程,指出當前以應急響應功能為主導的體制設計阻礙了結構變革效應的發揮。張海波在《中國總體國家安全觀下的安全治理與應急管理》一文中討論了總體國家安全觀下應急管理與安全治理的關系。
7. 關于政府績效評估的研究。政府績效評估是我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力手段。十八大以來,我國政府績效評估研究不斷深入,不僅在研究主題上持續拓展,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突破。
(1)國外政府績效評估經驗的介紹。周志忍等在《政府績效管理的推進機制:中美比較的啟示》一文中比較了中美兩國政府績效管理的推進機制。尚虎平等在《政府績效評估中“第三方評估”的適用范圍與限度》一文中總結了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在第三方評估方面的經驗。方振邦等在《美國聯邦政府高級公務員績效考核體系及借鑒》一文中介紹了美國聯邦政府高級公務員的績效考核制度。
(2)績效評估理論。施青軍等在《政府績效評價:一種新的再認識》一文中將政府績效評價定義為一種對政府活動的效率、效果的實證性研究分析。王柳在《績效問責的制度邏輯及實現路徑》一文中分析了績效問責走向結果問責的邏輯。
(3)國內政府績效評估實踐的實證研究。贠杰在《中國地方政府績效評估:研究與應用》一文中指出了當前中國地方政府績效評估評估模式所存在的績效結構研究薄弱、評估指標技術定位偏差、數據源障礙等問題,提出應在完善基本技術路線的基礎上構建全領域、連續性、應用導向的全國性地方政府績效評估。
此外,中國行政管理學界對學科基礎理論、城鎮化、智庫、腐敗、網絡輿情、政務大數據、合作治理等領域的問題也有所探討。受篇幅所限,本文不一一展開闡述。
二、 十八大以來中國行政管理學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在國內近年來出版的行政管理學著作中,關注行政改革、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研究占據了較大的比重。同時,也有學者對政府危機管理、地方政府以及腐敗等領域進行了研究。其中,具有一定的學術影響的代表作如下:
1. 關于行政改革的研究。在行政改革領域,著作的主題集中于大部制改革、紀檢系統改革、政務信息化等方面。過勇在《中國縣級紀檢監察機關改革研究》一書中,系統總結了近年來我國各地紀檢監察機構改革的創新舉措,并通過分析T市的現狀和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方案建議。相關著作還有沈榮華的《大部制》和賴海榕的《改革的前景》等。
2. 關于社會管理的研究。在社會管理領域,著作的主題集中于社會轉型、社會管理的法律化建設、政社關系等方面。陶建鐘在《社會秩序的生成與建構——風險社會視野下的一種政治學考察》一書中提出了“國家、社會與個人”的三維分析框架,構建了一個“以國家權威為前提、市民社會為基礎、公民理性為動力的強國家—強社會—強公民模式”。張純在《城市社區形態與再生》一書中研究了轉型期傳統社區的形態轉變和居民生活的變化,提出了對實現社區再生的思考。相關著作還有唐曉騰編著的《現代化中的城市社會轉型》等。
3. 關于公共服務的研究。在公共服務領域,著作的主題集中于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公共產品供給等方面。孔凡河在《上海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研究》一書中研究了上海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非均等的問題。辛方坤在《地方政府公共服務供給及其優化研究》一書中研究了財政分權與地方政府公共服務供給間的傳導機制。相關著作還有蒯正明的《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研究》等。
4. 其它領域的研究。在關于公共政策的研究中,陳華棟的《轉型期中國網絡公共危機管理對策研究》一書中回顧總結了建國后公共危機決策模式的演變歷程和相關經驗教訓,汪偉全的《區域應急聯動》一書研究了公共政策過程視角下的區域應急聯動過程。在關于地方政府的研究中,王叢虎的《地方政府》一書比較了不同國家地方政府的領導體制、管理方式、府際關系和治理的變革,汪偉全的《地方政府合作》一書將地方政府合作的邏輯過程劃分為創議、制定、執行、監督、評估和發展六個階段。在關于腐敗的研究中,郭軒宇的《越軌與失范》一書分析了廣州市P區“村官”腐敗案例,劉杰的《轉型期的腐敗治理》一書介紹了英美等國在轉型期治理腐敗的經驗。
另外,近年來國內行政管理學研究的主要著作還有楊正聯的《現代公共行政的制度邏輯》、蘇曦凌的《行政人的非理性世界》、喬耀章的《政府理論》以及沈大風主編的《電子政務發展前沿》等。
三、 小結
總體來看,十八大以來中國行政管理學研究成果豐富,在多個領域進展顯著。學者們能夠及時發現國家治理、政府績效評估、政府危機管理等行政管理實踐中的熱點、難點和痛點,進行跟蹤性、創新性的研究,研究成果中運用實證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的比例有所提升。但是,目前國內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問題,例如重復性研究成果較多、學科難點攻關進展緩慢等,這些問題的存在明確了學科的前進方向,也必將推動學科的深入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鞍鋼.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特征與方向[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4,(3):4-10.
[2] 薛瀾,李宇環.走向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政府職能轉變:系統思維與改革取向[J].政治學研究,2014,(5):61-70.
[3] 陳振明.中國政策科學的話語指向[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4,(5):26-32.
[4] 李培林.社會治理與社會體制改革[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4,(4):8-10.
[5] 宋世明.美國政府公共服務市場化的基本經驗教訓[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6,(4):108-113.
[6] 贠杰.中國地方政府績效評估:研究與應用[J].政治學研究,2015,(6):76-86.
[7] 陶建鐘.社會秩序的生成與建構——風險社會視野下的一種政治學考察[M].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4.
基金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項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與政府績效評估研究”(項目號:2016ZZXS004)。
作者簡介:贠杰(1972-),男,漢族,河南省三門峽市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行政管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共管理模擬實驗室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行政體制改革、政策評估;徐陽(1988-),男,漢族,山東省高密市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政府績效評估。
收稿日期:2017-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