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湘蒙++魏一葦++陳海燕++鄧婧溪++郭神國++郭汶超++郭樂+劉琦
[摘要]陳氏蜂療法作為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是當今中醫蜂療領域傳承時間久遠、臨床診療較完善的蜂療法,這與其各代傳人的繼承與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有密切關系。梳理陳氏蜂療法的傳承脈絡及其學術理論體系,有利于陳氏蜂療法的傳承保護與發展。
[關鍵詞]蜂療;陳氏蜂療法;學術理論;源流
[中圖分類號] S896.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5(b)-0015-03
The origin and inheritance of CHEN apitherapy
ZU Xiang-meng1 WEI Yi-wei2 CHEN Hai-yan1 DENG Jing-xi2 GUO Shen-guo1 GUO Wen-chao1 GUO Le2 LIU Qi2
1.Shennong Be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Co., Ltd of Guiyang County in Hunan Province,Guiyang 424400,China;2.The Library,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 410208,China
[Abstract]As the fourth batch of provinci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presentative program,CHEN apitherapy has been in inheritance for a long time and is a comparably more complet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the apitherapy fie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is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its unique theoretical system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ts each inheritor.Sorting out the inheritance tree and academic theory system of CHEN apitherapy will contribute to its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Apitherapy;CHEN apitherapy;Academic theory;Origin
蜂療是蜂刺療法與蜂產品醫療的總稱。我國將蜂產品用于人類醫療保健的歷史悠久[1],《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365味藥材當中,就將蜂蜜、蜂蠟和蜂子列為上品,其后歷代醫學典籍中多有論述,各代文人的大量著名詩文中也記載著民間應用蜂產品于醫療、養生、保健的實踐。國外利用蜂產品也很早,據載1700年前古羅馬及西歐的查理曼帝國、俄國沙皇等,均有將蜂產品用于醫療保健的實踐。蜂刺療法,其有據可考的歷史,可追溯到古代的希臘、中國和埃及,但受到現代醫學的關注與重視則是近現代的事。
陳氏蜂療法自陳氏先祖于康熙年間創立以來,隨時代更迭,輾轉各地,于上世紀初期遷延至湖南省郴州市,并在此落地生根。陳氏蜂療法源于自然,將藥、針、灸三效融為一體,集中國醫學、現代醫學的特性于一身,是當今中醫診療領域傳承時間久遠、臨床診療較完善的蜂療手段。筆者現依據相關史料記載,簡略的梳理陳氏蜂療法的傳承脈絡及其學術理論體系,利于陳氏蜂療法的傳承保護與發展。
1陳氏蜂療法的傳承脈絡
蜂療既是一門古老的醫術,也是一門新興的學科,蜂療一直在繼承中不斷累積與發展。明末清初,陳氏族人開始涉足養蜂業,并開始嘗試以蜂產品入藥及簡單的蜂刺療法行醫。清康熙年間,陳氏先祖陳加官在深入探究傳統中醫學理論,特別是中醫學中相關蜂療技法與蜂產品藥性相結合,利用蜂刺與蜂產品入藥聯合應用的蜂療法在民間行醫,此后蜂療法一直在家族中傳承,從康熙年間歷經數代至今。為了更好地傳承與保護這一中醫藥文化遺產,陳氏蜂療法傳承人摒棄“古法密不外傳”的傳統觀念,積極推動陳氏蜂療法以家族代序傳承向團隊傳承方向發展,使其得以更好地傳承保護及發展。現將各代傳人的傳承與發展脈絡介紹如下。
第一代:陳加官,生于養蜂世家,基于族人蜂刺療法行醫的實踐經驗,閱析中醫典籍,深入探究中醫理論,結合其中的蜂療知識,創立了家傳蜂療法,為陳氏蜂療法的獨特學術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第二代~第七代:陳紹良到陳治開,這一階段是陳氏族人穩步傳承的階段,各代均承父輩醫術。以家傳蜂療法為基礎,善用蜂針,以蜂產品入藥,行醫于各地,從實踐中積累經驗,醫術在繼承中得到長足的進步,為后來者的傳承累積了豐富的經驗,充實了陳氏蜂療法的學術理論體系。
第八代:陳偉,字邦雄,陳治開長子,甚喜醫術,早年從軍,后為軍醫,建國后,深研家傳蜂療法,融合西醫理論,形成完整的陳氏蜂療法體系,創立國內首個蜂療科,并于1990年出版國內首本《蜂刺療法》專著,并創新地展示出獨特的“作用點”和“點位圖”,把26個病種獨特的治療方法毫無保留地獻之于世,備受醫療界權威所推崇,為陳氏蜂療法集大成者。
第十代:經第九代陳偉之子陳劍峰的繼承創新,其女陳海燕、女婿祖湘蒙承其術并創其新。陳海燕,少得祖父傳授家學,后隨父行醫,深研陳氏蜂療法;祖湘蒙,父母皆為醫生,早年從商,后承家學,漸有小成,而立之年得陳偉先生賞識,授以蜂術,后隨陳劍鋒先生行醫各地,在兩人的努力下,陳氏蜂療法順利成為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建立了中醫蜂療標準,推動陳氏蜂療技術的多方位應用,并進行陳氏蜂療養生保健產品的開發,建立了陳氏蜂療法養生基地,為陳氏蜂療法的傳承、推廣與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第十一代:祖日聰、羅旭、萬海英、郭神國,是陳氏蜂療法從家族傳承向團隊傳承一代,這一代隨陳海燕、祖湘蒙夫婦學習蜂療技藝近十年,現已具備運用陳氏蜂療法進行疾病診療的能力。
2陳氏蜂療法的學術理論體系
蜂療醫學是一門利用和研究蜂針、蜂毒、蜂產品及其制劑防治疾病的學科[2]。數千年前即被人類用于醫療實踐,近現代的臨床研究[3-9]也顯示了其顯著的臨床療效,這與其特殊的學術理論息息相關。
陳氏蜂療法是將蜂刺療法與蜂產品入藥相結合進行診療疾病的蜂療技法,現將其獨特的學術理論體系總結如下。
2.1以中西醫理論相結合的蜂療點位體系及獨特蜂毒藥性理論為特色
中醫蜂療指基于中醫藥理論,利用蜂針及蜜蜂產品及其派生制劑,與中醫藥結合,進行醫療保健的診療過程。其與中醫學、中藥學緊密結合,形成獨特風格的蜂療理論體系與臨床療效的蜂療學。其中中醫蜂針療法是以中醫經絡、臟象學說為理論基礎,將活蜂針從蜂體取出作為針具,運用不同的技法和不同的刺激強度循經絡皮部和穴位針刺以防治疾病[10]。陳氏蜂療法以中醫陰陽五行學說、辨證論治為理論基礎,集合中醫針灸學、中醫經絡學、中藥學等理論,以中醫望聞問切為疾病診斷手段。同時融合西醫神經學、免疫學等理論于一體,形成了國內唯一的完整的中醫蜂療理論體系。傳承人陳偉先生基于此理論體系,并根據經絡學說結合神經系統的解剖特點,研究出針對不同疾病進行蜂刺治療的150多個作用點,并繪制了點位圖[11],開創了專用于蜂療的穴位點與非穴位點相結合的特色蜂療點位體系,按點位治療疾病就是陳氏蜂療法的精髓。
其中蜂毒應用廣泛,具有多種藥理學活性[12],國內外均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探索,主要包括抗炎[13-14]、抗腫瘤[15-17]、鎮痛[18-19]、降血壓[20]、抗菌[21]等,陳偉提出蜂刺療法治療惡性腫瘤的中西醫醫理以及蜂毒藥理,利用分子學原理探究蜂毒與蜂產品藥性,形成了獨特蜂毒藥理理論[11]。
2.2診療階段化、外刺內服結合、穴刺相宜的特色臨床診療方法
陳氏蜂療法利用蜂刺方式治療疾病的過程,整體上又分為皮試測敏、蜂針適應與療程診治三個階段,先以蜂針淺刺,驗證患者身體是否具有蜂毒過敏反應,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再根據病情程度確定診治療程,同時按照家傳秘方內服,綜合施用,形成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功效。
同時根據不同機體對于蜂毒的敏感程度,陳氏蜂療法的用刺方式分為螫刺、點刺、散刺和彈刺,螫刺是用蜂夾輕輕夾住蜜蜂胸部,直接將蜂刺作用于被刺穴位,其痛感最強,多用于臟腑疾病等癥,施刺于主穴;點刺、散刺是用鑷子取下蜂針,再通過人為方式刺于作用點,大多為淺表皮層刺激,痛感稍弱,常用于配穴;彈刺是用鑷子將蜂針與蜂體脫離之后在局部病灶快速密集用刺,該方式主要應用于醫療美容領域。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陳氏蜂療法總結出了按照不同病因、不同體質、不同部位等因素,或單獨使用一種方式,或幾種方式配合運用的診療手段,對諸多疑難雜癥的診治具有很好的臨床效果[11]。
2.3蜂療一刺三效起到藥針灸的多效機制
蜂針即采用蜜蜂尾部的蜂刺和附在蜂刺后部的毒囊為行刺工具進行施針[22]。陳氏蜂療法依據蜂針的特殊性,提出獨特的藥、針、灸三效,即一刺三效。蜂針的針刺是兩根帶倒勾的高精度中空的針,細若秋毫。針尾部是具有豐富交感神經的毒囊,它與蜂腸相連,蜂針刺入人體后倒勾使毒囊與蜂體分離,同時形成對毒囊交感神經的策動條件,在條件反射作用中,交感神經規律性收縮,毒囊組織頻頻排毒并使兩針在倒勾作用下只進無退交遞漸進排毒,作用于人體呈現針刺效應;蜂刺這種作用方式有如自然造物的高精度超微型生物天然注射器,應用于人體注射治療,實現了蜂毒的生物活性,蜂毒各組分在人體多個系統呈現藥的效應和作用;同時在蜂刺治療過程中所含疼痛物質的傳導作用,蜇后紅腫發熱的灸療作用,即藥、針、灸三效的療效機理,形成了完整的一刺三效的療效觀。
2.4四結合的蜂療養生保健特色
中醫傳統養生文化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在形成和發展中融合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內容,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結合長期的臨床實踐,逐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獨特的養生理論和傳統的養生方法。蜂療養生法[23]是中華自然養生療法中的一枝奇葩,是利用蜜蜂及藥食兩用的蜂產品,供人體醫療、保健、康復的專業學科。陳氏蜂療法運用中醫治未病理論,研制了多種的蜂療產品用于養生保健,并采用“四結合”特色蜂療養生保健法(蜂療與中藥、蜂產品內服與外用、整體與局部、內在與外表)進行全方位的陳氏蜂療養生保健。例如美容,中醫美容大多防治并舉,目的除了從根本調節臟腑機能達到美化外在容顏,現在出健康和延緩、減輕衰老的健康長壽之意的中醫自然療法也大多都有美容的效果[24],故而陳氏蜂療法的蜂療美容是基于醫療的角度,通過中醫辨證論治調治,合理運用蜂療與中藥的結合,注重內服外用蜂產品的有機結合,堅持整體與局部,內在與外表的結合并重,內調臟腑補益肝腎,外潤肌膚調合腠理,達到真正中醫美容的目的。
3結語
醫學科學的崇高使命,在于它對人類健康做出的貢獻。陳氏蜂療法契合中醫學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思想,這對弘揚和發展中醫藥文化,豐富完善診療體系,推廣生態、環保、健康、積極地生活理念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我們將其傳承與學術理論體系進行梳理與總結,希冀獨特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蜂療技術得以廣泛的傳播與長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少華,李海燕.花開杏林大美無聲[J].中國蜂業,2015,66(9):11-14.
[2]李萬瑤.蜂刺療法[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
[3]張松山,張立作,張士旭,等.蜂療對痛風的臨床療效研究[J].中國蜂業,2012,63(28):34-35.
[4]李海燕,黃少華,韓巧菊.中醫蜂療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理論與臨床實踐探索研究[J].中國蜂業,2014,65(5):45-47.
[5]張思宇.觀察中醫蜂療四聯法對強直性脊柱炎的臨床療效和對骶髂關節炎破損骨質的改善[J].光明中醫,2015, 30(8):1709-1710.
[6]王紅圈.中醫蜂療醫治骨折后遺癥38例臨床報告[J].中國蜂業,2015,66(9):47.
[7]韓巧菊,崔立榮,陳淑蘭,等.中醫蜂療四聯法對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影響的臨床研究[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6(1):50-53.
[8]李海燕,黃少華,曾偉.中醫蜂療治療肺癌的理論與臨床實踐探索[J].中國蜂業,2014,65(11):40-42.
[9]李瑞珍,李海燕.蜂療臨床應用現狀研究[J].中國蜂業,2014,65(8):36-39.
[10]王金庸,王夢林,王潤洲.中醫蜂療學[M].沈陽:沈陽出版社,1997.
[11]陳偉主編.蜂刺療法[M].長沙: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0.
[12]張冰清,劉曉波.蜂毒的主要成分及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藥學研究,2016,35(3):172-174.
[13]Kwon YB,Kim HW,Ham TW,et al.The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of bee venom stimulation in a mouse air pouch model is mediated by adrenal medullary activity[J].J Neuroendocrinol,2003,15(1):93.
[14]黃勝光,李萬瑤,李萬山,等.國外研究蜂毒抗炎抗痛作用的情況簡介[J].中國蜂業,2009,60(4):38-39.
[15]樓蓉.蜂毒素對人胃癌SGC-7901細胞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其部分機制研究[D].合肥:安徽醫科大學,2011.
[16]王朋景.蜂毒素對人肝癌HepG-2細胞株裸鼠移植瘤生長的抑制作用及部分機制研究[D].合肥:安徽醫科大學,2011.
[17]崔金剛,張騰.蜂毒素抗腫瘤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醫藥信息,2012,29(5):111-113.
[18]Roh DH,Kwon YB,Kim HW,et al.Acupoint stimulation with diluted bee venom(apipuncture)alleviates thermal hyperalgesia in a rodent neuropathie pain model:involvement of spinal alpha 2-adrenoceptors[J].J Pain,2004,5(6):297.
[19]柳濤,藤田亞美,熊本榮一,等.蜂毒及其組成成分的生理作用機制及進展一致痛或鎮痛[J].神經解剖學雜志,2009,25(6):687-690.
[20]朱金明.淺析蜂毒治療高血壓病的機理[J].蜜蜂雜志,2004,24(11):12-13.
[21]王瀅,張廣求,屈睿,等.黑尾胡蜂毒液抗菌肽的分離純化及功能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 24(2):119-122.
[22]張金祿,劉喜德,葉麗紅,等.蜂針針法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2010,29(5):322-324.
[23]王繼法,王廣松.抓好蜂療產品基地建設確保蜂療養生事業可持續發展[J].中國蜂業,2015,66(6):54-55.
[24]吳妍靜.中國古代中醫美容的起源與形成發展綜述[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29(3):238-242.
(收稿日期:2017-02-17 本文編輯:許俊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