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飆
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明,文化的傳播方式越來越多元化,數字電視,手機APP應接不暇。在當代,媒體成為了一股不可忽視的傳播力量。與此同時,中國很多古老的民俗文化正在日益沒落,這其中就包括齊魯文化的瑰寶——山東三大秧歌。
由此,如何保護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媒體的角度出發,將大眾審美和山東秧歌的藝術表現形式相結合,嘗試以新媒體為山東秧歌的傳播媒介,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借助媒體發揚光大,實現地方文化的全民化,以此挽救我們的文化命脈。
關鍵詞:媒體;山東秧歌;發展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6-0032-03
一、山東秧歌的歷史回眸與現狀
(一)歷史回眸
山東秧歌是齊魯大地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文化。它歷經百年的傳承衍變,印證了山東人民的生活習俗和精神風貌,承載了齊魯文化的人文歷史內涵。山東秧歌是一種山東省的漢族民俗藝術,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鼓子秧歌”、“膠州秧歌”、“海陽秧歌”,他們被并稱為“山東三大秧歌”。其中鼓子秧歌最受世人青睞。據史料考證,鼓子秧歌起于秦漢,在唐宋時期與其他傳統技術形式相融合,至明清山東秧歌已經發展成相對純粹的一種漢族民間舞蹈。鼓子秧歌以“穩、抻、沉、韌”為核心的動律要素,氣勢磅礴恢弘。將齊魯兒女的大氣、粗獷、豪放的性格展現的淋漓盡致。“顛步”為動,“跺地”為節,黃河之水天上來,淋漓盡致的表現了齊魯的兒女有著無法比擬的豪氣和氣概。
(二)目前山東秧歌的傳播形式和現狀
1、山東秧歌目前的傳播形式
①口耳相傳。在長時間的山東秧歌的傳承過程中,家族長輩的熏陶和村落藝人的影響是秧歌藝人學藝的根本動因和初級渠道。這種古老的口耳相傳、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在現今依舊有它的優勢,可以借鑒。②民間組織與表演。物質生活的越來越豐富,生活條件越來越便利,參加節慶集會的村民卻在逐年減少,而這本就不多的村民中愿意駐足欣賞秧歌表演的人還以中老年居多。秧歌表演,是干百年前封建社會農耕經濟的產物,這其中所預示的大多數內容和形式已經不再適合現代人的生活節奏了。因此,山東秧歌應該嘗試著新增和改變,從而創作出一批更貼近現今大眾生活的劇目,為其注入新的活力。
2、山東秧歌的現狀
山東秧歌在改革開放以后,各種傳媒手段蜂擁而來的時候,開始漸漸走向衰敗,后繼無人。秧歌似乎漸漸退出了人們的大眾視野。
(三)媒體在山東秧歌保護傳承中的作用
1、媒體是秧歌藝術傳播的新途徑
21世紀是一個信息時代,更是一個網絡媒體的視聽年代。讓山東秧歌插上媒體傳播的翅膀,將民俗文化搬上大熒幕,走進大眾視野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媒體作為山東秧歌的傳播方式具有諸多好處。電視、網絡是一個多元、開放的公共傳播的場所。它具有相對的自由,人們不受政治、權利等主流話語的干涉,它僅僅是因為共同的愛好而相互聚集,為了彼此對藝術的追求而靠攏。無疑,媒體傳播將大大拓寬了山東秧歌的傳播空間和渠道,有利于齊魯文化的傳承發展。將山東秧歌放置到新媒體上進行傳播,沒有平臺的限制和人員的制約,即可擁有對其感興趣的網友的關注,還可相互交流,進而再次創作。它為藝術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和迅捷的信息交流渠道,無疑媒體是對山東秧歌最有效的傳播方式之一。
2、秧歌借助借助當代媒體使受眾范圍擴大
當代媒體有著上億人次的網民和觀眾,媒體傳播速度的快捷,加速了反思藝術階段的循環過程。這樣既利于山東秧歌的再創作,秧歌的受眾范圍也得到了擴大。
二、媒體傳播方式
(一)以電視為傳播媒介
電視的出現讓報刊、廣播傳播方式傳播方式漸漸成為傳統意義上的傳播方式。電視作為一種劃時代的大眾媒介,對世界對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甚至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將民俗文化搬上熒屏,會帶來更多的欣賞群體并由此產生一些愛好者。山東秧歌如果能夠通過電視這個傳播媒介,成立“山東秧歌專欄”一定會為山東秧歌的傳承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二)以互聯網為傳播媒介的傳播方式
短短70年,以互聯網為首的傳播媒介已經普及到了世界千家萬戶。山東秧歌想要改變尷尬的現狀就必須要借助網絡媒體傳播,否則將很難走出后繼無人的尷尬局面。
現今,中國各地的民俗文化宣傳活動正蓬勃興起,互聯網,無疑是一個極具優勢的平臺,它眾多的觀賞群體能跨越種族傳播到全世界,將璀璨的中華民俗文化藝術發揚光大。
(三)以手機為傳播媒介
當移動電話——手機與互聯網等技術完美的結合,手機風暴便以勢不可擋之勢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Java系統、安卓系統、IOS系統的陸續推出,3G、Wifi手機網絡的普及推廣,在手機上看網絡視頻已經成為了一種新娛樂方式。因此手機被稱為新一代的“媒介之王”。
“拇指族”,“低頭族”從這些因為手機而產生的詞語可以看出,手機的受眾群體是多么的龐大。APP手機客戶端不斷更新換代,網絡節目的不斷走紅無疑都一一證明了手機媒介傳播力量的強大。
當山東秧歌遇上APP客戶端,相信會是一次美好的傳播之旅。
三、山東秧歌如何挺近新媒體的浪潮
(一)橫向借鑒
山東三大秧歌,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透露著山東人民的豪爽灑脫。但時代在變化,和現在琳瑯滿目的娛樂節目和現代舞蹈相比,還略顯單調與松散,所以要緊扣山東三大秧歌的特色,挖掘其民俗特征,創作一批內容豐富、結構緊湊的山東秧歌歌舞系列。山東秧歌的“橫向借鑒”必須在“文化自覺”的心念上,創作時要保證山東秧歌內在的文化和精髓得到傳承并保持原有的風韻動律。
(二)抓住主流審美
幾百年來,山東秧歌同齊魯人民一樣飽經風霜,歷盡滄桑。盡管如此,在漫長的歷史塵埃中,山東三大秧歌依舊以她獨特的情韻和迷人的風采在世人面前呈現出來。
隨著時代發展,文化多元,琳瑯滿目。大眾的審美意向悄然發生了轉變。傳 統的三大秧歌與現當代人的審美標準漸漸的存在著一定的距離與隔閡。所以抓住主流審美,將山東秧歌的民族特色和當代審美相結合,打造多元化,貼近當下生活狀態的民間舞蹈經典作品。
(三)創作創新,打造精品
每一種藝術都具有其特有的時代性,山東秧歌也不例外,它反映了當時的齊魯人民生產生活形勢以及自娛自樂的需要。因此,唯有藝術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時,才能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并一直存在于大眾的視野。三大秧歌之所以能夠經過如此慢長的歲月洗禮傳承下來,是因為山東秧歌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底蘊悠遠厚重。
與此同時,我們應該清楚地意識到,三大秧歌愈來愈被人們當成一種純粹的技術性訓練,其中原生態的文化意蘊,人物角色之間的內在關系與情感漸漸的被人們忽略、遺忘。
所以在當代環境下創作作品也仍舊不能舍棄其本身的民俗特色,萬不可削足適履。山東秧歌的再創作還是應該從本體中的角色、內容取材。在這一基礎上進行延伸、拓展,突出地域風格與色彩,在 保證“原汁原味”的情況下,進行有意識的改編創作。
因此用民族特色的民間舞蹈,來演繹“都市化”的故事。與其說是地方民俗文化與現代元素完美而激烈的碰撞,還不如說是舞臺藝術上的一種高度升華。
(四)從民間來到民間去,借助農業發展的翅膀傳播山東秧歌
山東三大秧歌起源于封建社會的小農經濟,隨著朝代更迭也在變化發展著。但毋庸置疑的是無論時代如何變幻,秧歌的大部分受眾群體還是廣大的農民群眾。在新媒體時代到來之前,山東秧歌的舞臺始終搭建在農村。但由于傳播方式的局限性,山東秧歌也僅僅活躍在齊魯大地上,未曾走出去,更談不上走進大眾視野。
因此山東秧歌借助農業發展來傳承是順理成章的。將山東秧歌搬上農民頻道,讓本就熱愛民俗文化的廣大農民群眾喜愛山東三大秧歌,從中吸引秧歌的愛好者,潛移默化的培養后來人。相信不久的將來山東秧歌將會進入一個全新的局面。
讓民間舞重新回到民間,真正落實“從民間來到民間去”的民間舞蹈的藝術創作理念。將齊魯文化之瑰寶真正的傳承下去。
四、結束語
民族精神,是國家的靈魂。文化底蘊,是民族的血脈相承之所在。當民族文化面臨同化和消融,必然昭示著一個民族走向消亡。
是的,城市的發展和新媒體的浪潮消除了城鄉的差距,但也在淹沒著民俗文化的美好。巨大的物質財富背后是傳統文化的沒落和后繼無人。各類現代藝術如異軍突起,蓬勃發展。山東三大秧歌卻成了靜悄悄的弱勢群體。如果我們仍然無動于衷,那等待我們的便是山東山大秧歌消散人間,后代人將在博物館和書本上感受這一古老的文化痕跡。
自《中共中央推動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全文》發布之后,由此看出我們的藝術工作眾志成城,加快文化興國戰略已經拉開序幕。三大秧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將跨越傳統與現代的藩籬,突破雅與俗的重圍,創造出具有原始生命意蘊又能吻合當代人民的思維形態的民間藝術精品。運用媒體這種傳播形式來重新塑造和傳播山東秧歌,為齊魯文化之瑰-山東秧歌找到了一種新的傳承方式。
本篇論文針對山東秧歌藝術及其現狀的研究,探討媒體時代山東秧歌的傳承與發展,研究得出媒體對山東秧歌藝術保護和傳承的作用。山東秧歌作為一種民間文化藝術,應積極利用現代媒體途徑的便利性、技術的有效性,重新整合和創新傳統秧歌藝術,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淺析民間舞多樣性的現象》——《晉中學院學報》2007年2期,作者高冬梅
[2]《膠州秧歌的傳統與現在——膠州秧歌的歷史演變及藝術特征研究》——山東師范大學學位論文,作者:張曼姝
[3]《論山東三大秧歌在當代的新視野》——山東大學學位論文,作者:朱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