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獻東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查閱2016年天津市高考語文試題時,看到其中“閱讀理解”一篇題為《在母語的屋檐下》的文章,仔細閱讀,很是喜歡。前些時,又得到一本以此文作書名、由線裝書局出版的散文集,如獲至寶。工作之余,時時翻閱,夜深人靜之時,沉下心來,細細品讀,心靈的感動油然而生。書中寫生活,繪山水,談人生,話友情,憶故鄉,懷往事,敘思念,抒胸臆,感情真摯,視角獨特,內涵深刻的儒雅氣質躍然紙上。我想,之所以能夠寫出這樣真性情大智慧的一篇篇文章,源于作者彭程植根于對生命的感悟、人生的理解和道德的追問。
看似平常最崎嶇,細微之處見真情
《在母語的屋檐下》通過平常的小事,忠實于內心真切感受的情感表達,在捕捉生命中感人的細節中,寫出了關于人生、親情的大文章,讀起來總是讓人意猶未盡,回味無窮。彭程的真情流露是從家出發的,由對父母的愛延伸開來,漸次推及親戚、朋友、同事、同鄉等,最終升華為對祖國的深情。
《招手》《對坐》《父母的房間》《遠處的墓碑》立足于日常細事,情感生發于生命的原點和倫理的基點,通過自身的生活體驗觸碰到了讀者內心深處的痛點,一種思念的情緒油然模糊讀者的眼眸。《招手》寫與父母比鄰而居,問安的方式卻是每天清晨在廚房準備早點時推開窗戶,向正在樓下院子里散步的父母招手,“招手”便有了意味深長的意義。《對坐》寫與父親在沙發上對面而坐時的心理活動,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父母日漸衰老,面對時光飛逝又無可奈何的蒼涼和無助,讓人動容。《父母的房間》寫父母經歷了一輩子的酸甜苦辣,通過居住條件的改善,表達了對父母的孝心和對兄弟姊妹的親情。《遠處的墓碑》記述岳父生前的種種往事和笑貌音容,描寫了安放骨灰的情景,筆觸自然細致,感情深摯,讓人感受到親人離世,“悲痛將隨著時光推移逐漸減弱,而緬懷、追憶會在心中年復一年地疊加”。
《返鄉記》記述陪父母一起回老家的情形,小姨家、大舅小舅家的近況;給爺爺奶奶上墳,沒有兒子的二姑生活得很幸福,表姐做的家常菜讓人想到童年時光,以及和同學相聚聊天等等,正所謂親情所致、情意濃濃。《回鄉四章》記述回岳父老家的一些事,奶奶(老婆的姥姥)生前的不容易,岳母的傳奇人生,梅姨家人的不幸,蘭姨節儉苦難的一生,岳父給母親祭墳,字里行間充滿著對逝者深深的懷念和對鄉里親人生活艱辛的無限同情。《身邊的人們》記述同事關系是不需要為了某種目的而人為地拔高就讓人相信美和善的力量的;同學的感情,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對生命中那段最美好時光的懷戀;同鄉則天然地具有一種情感黏合劑的效果。《悼念喬福山先生》通過追憶老喬的人生經歷、工作作風、為人處世、創辦《書摘》雜志等,表達對故人的哀思,對生命脆弱無常的感嘆。《小周》通過對鐘點工小周不屈服于命運的拼搏精神,有感于她的善良為人、生活態度,反映一個普通人生活的不易,言辭之中充滿了對她的尊敬和愛憐。
《在母語的屋檐下》表達作者對母語的堅守,對民族文化傳統的沉淀,對母語的忠誠和熱愛。正是出于對母語的熱愛、虔誠和信仰,抵御西方文化中心話語的侵蝕,使散文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既堅持不為時尚所左右的精神定力,又兼備精神觀念與藝術理論的現代性,迸發出文化自信的魅力。《且認他鄉作故鄉》從見到一法國金發碧眼男子在陽朔娶妻生子、安家立業,引發對故鄉的思索,并由對家鄉的思念生發出對祖國的眷戀,“心靈所縈系的地方,無疑便是故鄉了”。《大樹上的葉子》中,彭程把祖國比作大樹,自己就是大樹上的一片樹葉,這種對祖國的愛躍然紙上。“親愛的祖國!你是我的根本,是我的倚仗,是我時刻念茲在茲的親人,是我永世不離不棄的家園。”
腹有詩書氣自華,自然之中有美意
彭程的散文是寓情于景的,在美景的描繪中浸潤詩華。作者將思想清晰、文字放達、詩意充沛、情感深沉的散文結構通過情景交融的詩畫呈現出來,從鄉野到都市、從內地到邊陲,從國內到國外,從人文景觀到自然風光,可謂篇篇精彩紛呈,字字擲地有聲,處處美不勝收。
《童年鄉野》《印度行腳》《行走京城》所寫內容是極富對比的了。《童年鄉野》充滿了童趣和情趣,勾起讀者對鄉村童年天真爛漫的無限回憶與遐想。“田野四季”春夏秋冬的變幻深深烙上了童年夢想的彩色;“河流”在捉魚、灌溉、游水嬉戲和神秘傳說中展示童年的純美;“樹和樹林”中大樹是威嚴而德高望重的老人,村口樹下是全村的公共空間,榆錢、槐花、桑葚、杜梨果等美食,樹林里的鳥叫、蟬鳴、鬼故事、捉迷藏都充滿童趣。《行走京城》則是另一番景象,無論是時光的變換還是空間的差異,都有別于童年和鄉村,讓人感受到成長后的責任擔當。從在未名湖、圓明園、海淀書店的徒步流連,到騎車追尋陶然樓閣、琉璃廠街和大柵欄商業的遺風流韻,再到驅車前往東西南北城、鳥巢國家大劇院豐臺世博園等。在出行方式的流變中,讓人感受到30多年中北京的巨大變化。《印度行腳》描寫了印度曾經的輝煌歷史和沒落封閉的現狀,貧窮潦倒的生存狀況和妄自尊大的井蛙心態,悠久的文化遺跡、自然風光混合于愚昧落后的風土人情和宗教信仰。彭程深切體會到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并油然產生出一種民族自豪感。可是,“在印度,感覺時光仿佛倒流了至少十幾年”。
《漫步水鄉銀都》《廿八都》《洪雅觀水》可謂一氣呵成,描寫中國極富韻味的特色小鎮人文景觀之美。《漫步水鄉銀都》描寫新華村古樸典雅的建筑、幽靜的院落、幽深的小巷、清澈的泉水、美麗可愛的白族姑娘、能工巧匠的手藝,展現小村的安逸、幸福、和諧,展現出云南白族村鎮人與自然和諧之美。《廿八都》描寫廿八古鎮的古老歷史、繁榮的經濟文化、古建筑多樣紛呈、文昌閣彰顯的崇文理念、多樣文化融合發展的獨特景象,環境、人與生活的和諧仿佛水乳交融,展現浙西小鎮徽浙贛閩文化匯聚的特有人文景觀之美。《洪雅觀水》描寫柳江古鎮的那一份寧靜、溫婉和悠閑,對來自喧囂都市的游客,肯定會有一種獨特的魅力。變與不變,短暫和永恒,經由某個媒介而結合在了一起,展現川西小鎮不會被輕易剝奪的自然和文化結合之美。
《在“授農初地”》《韭菜坪記》《龍虎山寫意》《明月映宜春》《哈尼梯田》《在生長松茸的地方》《幸福的藍火焰》通過勞動者改造自然壯麗畫卷的鋪展,歌頌中華民族各階層群眾的勞動之美。《在“授農初地”》描寫蠶叢和魚鳧的后裔在古代巴蜀農業文明的發祥地開展特色農業生產和新農村建設,各縣區群眾生機勃勃、富足安寧的鮮活畫面。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美和幸福的源泉。《韭菜坪記》描繪的是貴州韭菜坪美麗的風光、動人的民俗、大自然的原始樸拙之美。《龍虎山寫意》描寫龍虎山水之澄澈透明,山之千姿百態,許由的人格魅力,龍虎山懸墓群的神秘,張道陵天師道的傳奇是人類智慧之美。《明月映宜春》描寫月亮山之美,月亮山的美麗傳說,宜春充滿了詩情畫意,月亮的主題在這里得到了匯聚。《哈尼梯田》描寫哈尼梯田美得如詩、如畫、如夢、如幻,有韻律、有節奏、有色彩,展現哈尼族人民的創造之美。《在生長松茸的地方》通過描寫生長松茸的地方,展現改革開放后山區群眾的生活之美。《幸福的藍火焰》通過對南疆阿圖什市天然氣疏通“利民工程”帶來環境的改善,阿圖什葡萄的甘甜是南疆人民的幸福之美。
人情練達即文章,簡約之下藏真諦
德國學者溫格爾說:“文學作品不是把哲學知識轉換一下形式塞進意象和詩行中,而是要表達一種對生活的一般態度。”彭程的文章因為有了哲學內涵而超越一般作品的深度和厚度,他以哲學家的深邃,在對電影、照片、繪畫、詩和其他文學作品的欣賞中,用文學的筆法表現所寫對象的本質與真諦,讓人在欣賞作者的感悟中,受到心靈的滌蕩。
《連續》是對時空存在形態的反思。彭程認為,連續首先是一種時間的維度,是在此刻中含有過去,是現在成為孕育著下一個時辰的種子。連續能夠帶給人的是安穩和從容,是一種值得信賴可以托付之感。同時,連續也體現了大自然最為本質的節奏和韻律。作者也對變化成了當下最為突出的特征表現出內心的擔憂,他是支持變革的,但是他擔心由于我們的頌揚革新致使變化本身便成為價值,而內容卻無人問津。作者提出把連續作為一種神祇加以供奉,這樣便能夠使自己變得更有定力,更能接近那些永恒、堅固的事物。
《第七只眼睛》和《瞬間的收藏》是對現代藝術表現形式電影和攝影的反思。當電影成為人們睜開的第七只眼睛,它以一種近乎奇跡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一切,時間和空間的屏障都被撤除,今古可以瞬間往復,異域隨時能夠穿越,現實和想象變幻莫測,別人的故事與生活盡收眼底。因為電影,我們提升了靈魂的容量和質地,人變得堅硬而柔韌,溫暖而悲憫。《瞬間的收藏》展示出攝影藝術的辯證法,選擇和舍棄、對準與推開、強調與忽略、瞬間和永恒如影相隨。彭程感嘆,因為單純而深刻,因為片段而完整。瞬間借由鏡頭的捕捉和定格,便獲得了永恒的特性。同時也反思,技術的濫用導致方便了過程,卻傷害了結果。
《蘇東坡的曠達》和《自由在呼喚》是彭程在閱讀蘇東坡和陶淵明、袁中郎等的作品中獲得靈感,通過他們的作品反觀其人生態度,充滿啟發和反思。蘇東坡面對貶謫之地一次比一次遙遠,境遇一次比一次難堪,他仍然平靜坦然,隨遇而安,永遠是那么樂觀,努力要從苦澀中品咂出一縷甘甜。蘇東坡這種達觀、健旺、豁朗的精神世界背后,是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智慧和樂天知命的襟懷。陶淵明棄官歸隱是在追求無比珍貴的心靈自由,而非建功立業、光宗耀祖、名垂千古等主流價值觀,尋找到了一種最適合自己的生命方式。明代蘇州吳縣縣令袁中郎七次遞交辭官申請,方得獲準,歡快之情溢于言表。彭程感言: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代價,關鍵是自己認為是否值得,而這又取決于對生命意義、生命價值如何理解。陶袁選擇了親近自然,他們使自己的心靈獲得解放的同時,更是把一種人生美學撒播到了眾多靈魂中。
《陽光燦爛的日子》展現出西方不同藝術家對光的不同感悟。超現實主義詩人埃利蒂斯的詩韻就在那個被光明統治的巨大疆域,一個陽光遍地的樂園。“光明象征了精神世界中的高貴價值,那是人類理想的精神實質。”雷諾阿的作品則是室外陽光下塵世生活的歡樂,陽光是自然加入的重要角色;莫奈的作品表現的是更為強烈的陽光,他用爆裂般的陽光模糊了物體的邊界。相比之下,畢沙羅和西斯萊的作品對陽光的描繪要更為細致和審慎,與其他事物相比,陽光只是訪客。梵·高的筆下,熾熱的陽光成了生命存在的否定性因素,梵·高的偉大和悲劇,都在于他內心深處有個熾熱的光源。他焚毀了自己,卻給藝術的世界留下了巨大的光亮。彭程感慨:一切美好的、令人向往和留戀的事物的存在,只有以陽光作為背景,才是一種極致狀態。《永遠的肖邦》表達作者對西方音樂的感悟。肖邦誕辰200周年的“肖邦年”,肖邦的氣息流蕩彌漫,無處不在。肖邦音樂也印證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者慨嘆生命短暫,藝術永恒。肖邦不會老去,他的音樂將會灑向一代代人們的心靈。
掩卷而思,彭程的文章出于對美好人間的珍愛,情不自禁地從骨子里激越出內心深處的詩意,在娓娓道來中寄予深沉的蘊涵,充分體現了真情與睿智、詩性與哲思充分而又渾然的交融。他跟隨自我內心的感悟,將世故人情融入細節,將對祖國的大愛融入生活和美景的創造,將對各種藝術的欣賞融入反思,把對世界的愛用我們的母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彭程的著作是屬于文學的,也是屬于美學的,更是屬于哲學的。正如泰戈爾所言“旅客要在每個生人門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門,人要在外面到處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內殿。”此時,我仿佛也敲開了自己心靈的家門,找到了自我——《在母語的屋檐下》,真性情,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