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稻是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農作物,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產國和消費國,其中全國有超過60%的人口的主食是稻米。在人口日益增加,土地面積日益減少的背景下,隨著人口的增長和耕地面積的減少,水稻增產成為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對水稻栽培現狀以及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從秧苗培育和插栽、施肥、灌溉、防蟲害等方面對水稻高產栽培技術進行探討。
關鍵詞:水稻;栽培技術;高產;施肥;灌溉
中圖分類號:S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1040
前言
由于耕地面積有限和需求增加,因此如何提高水稻產量成為水稻研究的重點內容。我國水稻種植的機械化水平和規(guī)模化水平與農業(yè)發(fā)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在水稻高產方面仍然有提高的空間。為了提高水稻產量,在水稻栽培過程中要注意合理施肥、保證水分、防治蟲害等問題,利用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實現水稻產量的不斷提高,促進水稻種植業(yè)的發(fā)展,從而提高我國的農業(yè)現代化水平。本文重點研究了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如何從秧苗培育、水稻施肥、灌溉以及病蟲害管理等幾個方面入手,提高水稻產量。
1 水稻栽培現狀
水稻栽培品種實現了從高桿向矮桿的轉變,實現了從常規(guī)稻向雜交稻的轉變,促使我國的水稻種植在產量和質量上實現了質的飛躍。在水稻的育秧技術方面,經過了水育秧—濕潤育秧—旱育秧—塑料軟盤育秧等過程,在很大程度上促使秧苗的質量得以提高。在施肥技術方面,最開始的時候使用的是有機肥,之后使用的是化肥和有機肥的結合肥,現在使用的只是化肥。但是在施肥的時候也存在一些問題。在水稻的灌溉方面,長期以來水稻的灌溉方式就是淺水灌溉或者長期淹灌,基本上不進行擱田處理,導致水稻秧苗在分粟的時候經常會出現分粟無效、穗粒少、成穗率比較低的情況。但目前的水稻施肥還存在一些問題。水稻在灌溉方面采用潛水灌溉或長期灌溉方式,經常出現水稻秧苗成穗率低的狀況。雖然我國的水稻種植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是在秧苗培育、灌溉、施肥、防蟲害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使用水稻高產栽培技術進一步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為我國水稻種植業(yè)做出貢獻。
2 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
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研究主要是為了解決目前水稻栽培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水稻產量。下面從秧苗培育與插載、施肥、灌溉、防蟲害等方面對水稻高產栽培技術進行探析。
2.1 秧苗培育與插栽
水稻品種是否優(yōu)質對水稻產量起直接作用,因此在選種時應當盡量選擇抗病性好、高產、優(yōu)質的優(yōu)良品種,并且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特點選擇適合的水稻品種。
水稻秧苗的培育對水稻高產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秧苗培育過程中,要嚴格遵守秧苗培育的步驟和流程,經過發(fā)芽試驗、曬種、選種、浸種、消毒、催芽、育秧等7個過程的操作后,才能實現水稻的秧苗培育工作。每一個步驟中都要對水稻秧苗仔細觀察,一旦秧苗出現問題,需及時解決,以避免錯誤的育種方式對水稻秧苗產生危害。秧苗的培育在旱地和濕地中均可,但是目前一般采用旱地育種方式,這是因為旱地培育出的水稻秧苗有著根系發(fā)達、秧苗粗壯、培育時間短、抗病害能力強等優(yōu)點。
水稻秧苗在插栽之前,需要將種植田地修整平整,保證土壤均勻。秧苗插栽不宜過深,應選擇在土壤有糊狀層時進行;對于沙質土壤來說,秧苗的插栽應該選擇拋秧方式進行;插栽密度要根據水稻秧苗的品種、土壤肥力等條件進行科學的判斷來確定,插栽密度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這樣對秧苗的返青比較有利。
2.2 施肥管理
水稻的施肥應當科學進行,不能僅憑以往的經驗進行肥料的施加。一般來說,將化肥與農家肥混合施用,補充水稻生長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和氮磷鉀等大量元素。在施肥方式的選擇上,一般采用一次性全層施肥方法,將復合肥和農家肥按照一定的比例攪拌均勻之后均勻撒在土壤上。通常情況下,在土壤肥力中等的667m2田地中,需要施加70kg氮肥,40kg磷肥以及60kg鉀肥。施肥過程一般要伴隨著灌溉工作的進行,保證水稻具有充足的水分條件。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應用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具有較好效益的方式。配方施肥指的是在土壤測試和田間試驗的基礎上,對作物的生產規(guī)律和施肥規(guī)律進行分析,最終調整作物施肥時間、施肥數量以及施肥方式。土壤供肥能力和肥料本身的效應對配方施肥也有一定的影響,作物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多種元素的攝入,比如氮、磷、鉀及一些微量元素等。不同環(huán)境下的不同作物對這些元素的需求量也是不同的,配方施肥正是為了有針對性地補充農作物需要的營養(yǎng)元素,調節(jié)土壤供肥與施肥之間的矛盾,補充農作物所需要的營養(yǎng)元素,施加農作物所需要的化肥量。
水稻三控施肥技術是另一種效果非常好的水稻施肥技術,的主要技術途徑是:通過控制總施氮量和基集肥施氮量,提高氮肥利用率,減少環(huán)境污染;通過控制基集肥施氮量,控制苗峰,提高成穗率和群體質量,實現高產穩(wěn)產;通過控制苗峰,增加群體通透性,控制病蟲害發(fā)生和農藥用量,提升稻米食用安全性。
2.3 灌溉管理
水稻在栽培過程中的灌溉管理十分重要,應當根據水稻根系的需水量進行灌溉,遵循淺濕結合、間歇灌溉的原則。水稻在不同的發(fā)育時期對用水要求也不相同。水稻在移栽過程中根系可能由于受損導致其吸水能力下降,但是葉子的蒸騰作用正常進行,因此要淺灌3cm左右,保證土壤濕潤,促進水稻新根的正常發(fā)育。水稻分蘗期要保證合適的灌溉量,灌溉量不足會產生無效分蘗;灌溉量過大又會降低土壤的透氣性,影響水稻發(fā)育。這一階段一般采用淺灌3cm的方式,保證水稻正常分蘗。水稻孕穗階段時需水量最大的時期,應灌水5cm左右。水稻抽穗階段一般保持2cm的水層即可,
2.4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問題會對水稻的生產及產量帶來影響,因此應當采用科學治理方式來減少病蟲害帶來的損失。水稻常見的病蟲害問題有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對于紋枯病問題,水稻紋枯病的發(fā)病高發(fā)期是水稻從分蘗期到灌漿期這一段時間,一般來說為每年的5月中下旬,一般在分蘗后期采用667m2田地噴霧噴灑5%靜岡霉素500mL加水250kg進行防治;稻瘟病防治的最佳時期是稻苗長出第3片葉子時,推薦開始用藥時機為在稻田出現急性斑病時,直至水稻分蘗期。與此同時,在穗瘟破口到齊穗的過程中,也應施藥2~3次。如果同時發(fā)生3代三化螟,應在破口之前就施藥1~2次,如果來年重發(fā)則應該在6d之后第2次施藥;對于穗瘟病問題,一般在破口期采用667m2田地噴霧噴灑20%三環(huán)銼可濕性粉劑500g加水250kg進行防治,1周之后病情沒有明顯改善繼續(xù)噴灑1次;對于稻曲病問題,一般在抽穗期前采用667m2田地噴灑10%絡氨銅水劑1500g加水350kg進行防治。第2代二化螟發(fā)病比較復雜。一般在6月19—22日燈下又見一明顯盛蛾高峰,峰日蛾量多的63只。防治二代二化螟的最佳時期是6月29日—7月1日,一般每隔7d防治1次。防治水稻二化螟可以選擇使用使用16%銳卷90g,或25%卷凈100g,或14.1%稻縱斃100g,或25%卷白綠80g,或95%潤田丹30~60g,或25%切卷100g,或10%卷殺70~100g進行防治,效果顯著。
3 結語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fā)展,對水稻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受到廣泛的關注和研究。利用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可以有效地提高水稻的產量,滿足社會對水稻的需求,促進農業(yè)經濟發(fā)展。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從優(yōu)化秧苗培育與插栽、科學施肥、合理灌溉及有效防治病蟲害等角度指導水稻的種植工作,實現水稻產量質量的雙重提高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羅常鈦.不同土壤地力下水稻高產高效栽培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5.
[2]張?zhí)m,高霞.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探討[J].農民致富之友, 2013(14):80.
[3]索良娟.關于雜交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探究[J].農技服務, 2016(13):61,28.
[4]羅常鈦.不同土壤地力下水稻高產高效栽培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5.
作者簡介:陸開峰(1972-),男,江蘇張家港市人,大專,畢業(yè)于江蘇廣播電視大學,中級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yè)技術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