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
摘要:色彩構成是所有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教學中既注重學生對色彩規律的基礎知識的研究,同時注重對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設計專業色彩構成教學中尤其重視學生個人在色彩方面創作能力的表現。
關鍵詞:色彩構成;色彩;設計
中圖分類號:J0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6-0066-02
色彩構成是設計基礎訓練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它以科學的色彩理論為基礎,它探討色彩物理、生理、心理及美學方面的特征,以獲得更好的色彩知識融入到設計作品中。
一、色彩構成基本理論教學
在色彩構成教學中,色彩構成的基本規律是這門課程的基礎。課程主要涉及色彩本質、色彩屬性、色彩混合、色彩心理、色彩對比與面積、色彩關系、色彩意蘊和色彩創造等方面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理論結合實例進行講解,課堂主題討論和課堂小作業的形式讓學生理解色彩的科學規律,以循序漸進的方法讓學生掌握色彩的基本要素。掌握了色彩的科學規律才能理解色彩意義,在創作中才能夠隨意的運用色彩。
二、色彩構成發散思考教學
色彩構成發散思考的目的是在學生掌握色彩的基本規律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色彩的綜合創作表現能力,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首先,從愛德華·馬奈和勞德·莫奈繪畫作品中感受光源色和環境色。印象主義將光和色的變革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確立了以光源色和環境色為核心的外光寫生色彩體系。馬奈的作品較為平面,他主要用色彩來塑造形體,加強光影的對比,簡化對象的明暗層次,省略中間色的過渡,將暗部壓縮成一條寬黑的線條。如作品《草地上的午餐》以鮮明的色彩,對比強烈的近乎平涂的色塊來表現,《奧林匹克》表現形式一樣,他主要注重色彩和光色的變化的表現。莫奈的作品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和輪廓線,畫法有點類似于中國傳統的意筆,注重大局,放松細部。莫奈堅持“光與大氣的奇幻效果比繪畫的主題更為重要”的信念,他常常從生活中平淡無奇的風景中挖掘其中的魅力,對景物觀察細致,對光線的捕捉十分敏感,他反復地畫同一風景,如《睡蓮》《草垛》等,僅僅是為了追尋同一風景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和光線下的豐富的色彩變化。讓學生去思考同一主題在不同情況下顏色的不同處理,不再只考慮固有色,更多的是去思考在客觀條件下對色彩的主觀運用,如同自然光下上午的光線偏冷帶藍色光,中下午的光線偏暖帶橙色光線。
其次,服裝設計稿和T臺秀的研究。從民族地區來看,因不同文化和生存環境的影響下,對于顏色的運用也是有一定的區別,如紅色在中國是喜慶的顏色,綠色是伊斯蘭教最受歡迎的色,黃色在中國古代是帝王之色,在歐美國家基督教中,黃色是最下等的色。從性別來看,男性和女性服裝顏色在色相,純度和明度上都存在很大不同,不過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衣服之間的性別差異在一些特點情況、設計師用色的個人愛好和消費者們喜好等條件下差距越來越小。從年齡差異上看,服裝的色彩搭配從純度和明度上還是很大差別的,小孩的衣服色彩搭配相對與成人而言,色彩要豐富,色彩的明度和純度相對偏高。服裝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也是我們平常不是特別注重的,經過學習讓學生去觀察身邊的人衣服的著裝來了解別人的穿衣喜好和性格傾向,不再是停留在色彩的表面,而是更深層次的思考每個顏色所具備的性格和不同色彩搭配下所呈現的效果。
再次,影視動畫的研究。動畫考慮的因素比較多,在顏色的運用上比較復雜。從動畫的定位來看,面向不同年齡層整個片的色彩是不同的,如面向低齡兒童的動畫片的色彩從明度和純度上偏高,顏色層次明快和簡單;成人動畫色彩相對于兒童動畫在明度和純度上整體偏低,色彩的層次在考慮和設計都比較復雜。從動畫劇本來看,根據不同動畫主題設計整部片的基本色調,再根據動畫中的故事情節和鏡頭內容進行色彩設計。從動畫角色來看,在角色色彩的設計上,要先從動畫劇本的時代背景和角色的背景設定,在從角色的形象、性格、職業等方面去設計。從動畫場景來看,場景是為故事情節的展開和發展與角色提供表演平臺,場景色彩的設計要從動畫背景、角色習性、角色性格、角色內心世界、鏡頭轉換、音樂和故事情節等各方面綜合考慮設計,對設計者的創作能力要求比較高。如《海洋之歌》講述了一個迷失和回家的故事,故事背景設置在了現代社會,是有關于一個塞爾奇小精靈的民間傳說,她是最后一個擁有著海豹外貌卻能化為人形的生物,嘗試著想要重新回到大海里。根據故事劇本來看,整部動畫以藍色為基本色調,在片中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色彩設計不同,如片中奶奶的來到,整個片的純度和明度降低,顏色偏灰色;在故事高潮部分雪兒高歌時,整個畫面偏橙金色,用最高的暖色調表現完美的結局;在片的開頭的藍色和結尾藍色在明度和純度的不同,很好的凸顯了人物角色內心世界的變化。
最后,情境探討和研究。設計一個主題在不同情況、不同年齡、不同生活經驗和性格等方面進行探討。如以顏色來表現外顯情感“哭”為主題,小孩開心的哭,成人苦澀的哭,老人喜極而泣,青年人喜極而泣等各方面進行顏色探討和設計;以顏色來表現內心世界色彩的設計,孤僻、孤單、痛苦、傷心、開心、憂郁等方面進行不同程度情緒的色彩探討和設計。再讓學生進行交流與互相學習和指導,最后綜合探討,讓學生感受到每個人對色彩方面和情感的表現是不同的,挖掘出自己個人在色彩的創作性思維和創作能上的表現。
除了以上幾種的研究,還從插畫、建筑設計、產品設計和平面設計等多方面研究,通過結合設計專業方向探討,讓學生認識到色彩在設計中的重要性,認識到色彩因外界環境的變化存在很大的變數,認識到主動去思考問題和創作表現的重要性。
三、作業設計
色彩構成教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創作的課程。色彩構成作業在設計上主要分為兩大塊:第一,色彩構成基本規律的掌握。通過課堂小作業的形式對色彩構成中有彩系列的色相、明度、純度和無彩系列黑、白、灰基礎知識的掌握,同時了解每個色相的色彩象征功能。第二,主題創作訓練。主題創作作業的內容涉及感官色彩、情緒色彩和時間色彩三方面訓練。感官色彩主要從我們生活中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色彩印象方面訓練。這是生活中無處不在,卻沒有用心去感受過,通過感官色彩訓練讓自己從生活中發現美,對周邊事物進行思考,從而創作出對感官印象的色彩。情感色彩相對于感官色彩的訓練更為復雜,考慮的元素更多,感官色彩可通過事物的表象、與事物的接觸和事物本身的可見性特征進行創作,在感官色彩創作上設計者們都具備很多相似元素,但情感色彩表現的是內心和隱喻的內容,同一主題面向不同年齡和性別、不同民族地區以及個人差異的關系,對色彩和元素的運用不盡相同。時間色彩主要從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和一天的特定時間等色彩印象方面訓練,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從生活經驗中用色彩去感受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的變化。在所有作品設計過程中不限制學生對工具的選擇,讓學生根據自己對主題的不同感悟自由發揮創作,同時在作品指導中融入學生的創意中,根據學生的想法和表現形式給予適當的提點。
課程作業是檢測學生對色彩構成運用與表達的基本標準。對作業的檢測不再是由老師簡單的批改作品,更多的是在于交流、討論與探討,互相欣賞、學習與指導。融入并尊重學生的創意,了解學生對自己作品中色彩表達的用意,集體討論與分析,分小組探討和近距離欣賞優秀作品。通過反復主題創作、集體討論和總結與分析,從而促進學生交流與學習,激起學生的原創性與積極性,創造一個更好的學習氛圍。
四、結語
色彩構成是設計專業很重要的一門基礎課程。根據設計專業的目標培養創新型的專業人才,色彩構成在教學中不再是傳統的培養學生對色彩的簡單掌握,而是培養學生對色彩更深層次的認識,對色彩的靈活運用和自由表現色彩的目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對設計要求的提高,教師在教學中不再是對色彩基本屬性理論的講解,更多的是對色彩的研究,根據設計專業涉及的方向比較廣,在教學形式上,從設計的方向考慮,分方向的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作性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通過不同主題下創作訓練和情境設定練習,從而使學生在學校色彩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學生對色彩的認識和結合色彩規律大膽地設想和色彩聯想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參考文獻:
[1]李莉婷.色彩構成[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
[2]胡佳,胡議丹.色彩構成[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4
[3]林木,中外美術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24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