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盛

摘 要:最近幾年,魚養殖產業逐漸向著集約化和產業化方向轉變,而這種飼養模式在發展進程中加重了水體分解和轉化有機氮的負荷,從而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甚至出現嚴重的污染問題,引發魚類產生多種病害。有機氮經過水體分解轉化之后,以銨根離子的形式存在,魚類在銨根離子濃度過高的水體中很容易出現中毒癥狀,嚴重的會導致魚類大量死亡,危害魚養殖產業健康發展,給養殖戶造成巨大經濟損失。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情況,就冷水性魚類養殖中氨中毒原因和防治對策進行了分析,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養殖戶更好重視氨中毒有一定助益。
關鍵詞:冷水性魚類;氨中毒;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S9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1057
冷水魚,顧名思義,是指適應在較低水溫中生活生長,它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無肌間刺等特點。因其富含腦黃金和腦白金,在國際市場上屬中高檔魚類,經濟價值高。近年來,該縣依托其得天獨厚的優質水資源,在做好保護工作的同時,做好漁業區域規劃,著力發展冷水性魚類養殖業。城口已形成以裂腹魚、大鯢、鮭鱒魚養殖為主的冷水魚養殖模式。去年,該縣冷水性特色魚流水養殖面積達到200hm2,水產品總產量達到1800t,漁業總產值為2000萬元。為進一步發展冷水魚養殖產業,城口縣、鄉兩級政府牽線搭橋,引進企業建設了一個高標準的冷水魚養殖示范基地。該項目占地近4hm2,預計在今年9月完成基礎建設。隨著地區冷水性魚類養殖產業不斷發展,冷水性魚類氨中毒報告病例呈現上升趨勢,針對這種情況就需要分析透徹中毒原因,采取針對性措施防治。
1 冷水性魚類養殖中氨的安全濃度分析
在水中,銨根離子和氨氣可以實現相互之間的轉化達到動態平衡,整個反應過程中,銨根離子和氨氣數量以及平衡移動取決于水體中pH值和水溫。有實驗證明了在水溫為18℃時氨的移動和pH值的關系如表1所示。結合表1數據可以計算出當水溫為18℃時水體中非離子氨的濃度。水體中非離子氨濃度為:(總氨*某一個pH值時的非離子氨離解度)/100%。其中總氨濃度可以采用分光光度計比色測定,也可以采用經驗公式計算對得出。根據上述實驗結果,可以計算出,冷水性魚類養殖過程中,不影響冷水性魚類正常生長的非離子氨的濃度應該在每升0.013mg以下。將虹鱒魚放入到非離子氨正好是每升0.013mg濃度的水體中飼養一段時間后發現,與生長發育受到影響,鰓部組織受到損害。因此,在冷水性魚類養殖過程中不影響魚類安全生長的非離子氨的安全濃度為每升0.013mg以下。
2 冷水性魚類養殖中氨中毒的原因分析
2.1 氨在水中的存在方式和危害
氨在水體中的存在方式。在冷水性魚類養殖中氨的主要來源是含氮有機物進過分解、有機物被反硝化菌還原,水生動物代謝產物和無機肥的施入增加了水體中氨的濃度含量。氨在水體中主要以銨根離子和氨分子形式存在,氨氣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水解成銨根離子和氫氧根離子;氨在水中的危害分析。銨根離子在水中一般無毒害作用,對冷水性魚類產生毒害的主要是氨水,氨水主要通過冷水性魚類的體表、鰓部滲入體內組織中,影響冷水性魚類體內血液循環,導致呼吸機能下降,影響冷水性魚類正常的生長發育。水中的氨還會危害冷水性魚類的神經系統,從而危害冷水性魚類肝腎系統,引起體表和體內組織內臟嚴重充血水腫,肌肉增生和腫瘤,嚴重導致冷水性魚類肝臟中毒昏迷死亡。
2.2影響水中氨濃度的因素分析
水體中氨濃度主要受到pH值、溫度、溶解氧、投餌量和池塘中有機物無機物含量等因素密切相關。水中溶解氧的含量直接影響到其他氣體的飽和度,水中溶氧量越高,水中氨的濃度越小,對冷水性魚類產生的危害也就越小,如果水池溶氧量較少,氨氣的濃度就會增加,當水中溶氧量含量增加之后,水中的微生物活動越頻繁,水中無機物和有機物的代謝也就越徹底,水中存在蛋白質含量也就越少,分解產生的氨量也就越少,對冷水性魚類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小,相反的如果水中溶氧量較低,水中就會存在大量蛋白質,有機物就不能完全代謝,水中反硝化細菌的數量增加,使得水體氨含量不斷增加。水體pH值越低,溫度越低,水中氨濃度也就越低,水中總氨中氨分子的含量減小,氨根離子濃度增加。此外,池塘中氨有機物種類越豐富,無機肥施入量越多都會導致水體中氨濃度的增加。
2.3 冷水性魚類氨中毒癥狀分析
輕微中毒癥狀。冷水性魚類輕微氨中毒后不容易被發現,嚴重時會常常伴隨著泛池和水變兩種情況,很容易被缺氧浮頭等假象所掩蓋,給及時診斷和治療帶來了不小的難度。但是在飼養過程中仍然可以發現一些癥狀,如池塘水顏色加深變成褐色,水面漂浮著大量泡沫,在池塘邊可以聞到惡臭味,飼料利用率下降,魚游動緩慢,失去活力,常常在水體未缺氧時浮出水面呼吸,魚群比較分散,難以集中。結合這些癥狀要想做出針對性判斷還需要測定水體中氨濃度和總氮濃度,以便及時采取措施進行針對性治療;慢性中毒。主要表現為魚鰓組織過度增生,皮膚上包裹大量粘液,體表皮膚、魚鰓嚴重充血,機體抗病能力減弱,冷水性魚類生長發育受到嚴重影響,死亡率較低;急性氨中毒。這種情況主要變現在水體中氨濃度急速增高過程中。冷水性魚類游動急促,上下竄動,相互之間沖撞旋轉,進而向著水面靠近,隨后游動變得十分緩慢,整個滲透失去平衡,反應呆滯,受到驚嚇之后無應激反應。冷水性魚類眼球突出,口腔張開。中毒的冷水性魚類體表分泌物增加,細胞充血,紅細胞溶解,鰓部組織紅腫、肝臟、腎臟充血受到損傷,導致短時間內發生大量魚類死亡。
3 冷水性魚類氨中毒的防治措施
3.1 預防冷水性魚類氨中毒的基本措施
結合發病情況,及時找到發病原因,解除中毒源,降低水體中氨濃度。在具體飼養過程中,要定期更換新水,在水體中種植一定的水生植物來吸收水體中的氨根離子,使整個化學反應向著正向方向發展,預防冷水性魚類氨中毒的發生。最近幾年,應用比較廣泛的是采用水葫蘆等水生植物消除水體中的氨分子;保持合理的飼養密度,及時更新飼養技術和飼養模式,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堅持科學放養,合理投喂飼料,及時清理殘留的餌料。控制好池塘有機肥和無機肥的施入量,爭取做到少施肥或者不施肥,積極推廣綠色生態飼養技術。在每年放水飼養之前,一定要對池塘進行徹底清理,將淤泥清理出去,減少池塘中腐殖質的存在,避免放水后引起池塘水體富營養化;在日常飼養過程要做好飼養管理工作,定期對水體的pH值、溶解氧、氨氮濃度含量進行測定,結合測定結果科學調整,水體的各項指標,為冷水性魚類健康生長創造一個適宜水質標準。
3.2 冷水性魚類氨中毒的治療
冷水性魚類氨中毒之后,應該及時更換池塘水,及時增氧,逐漸降低水體中氨分子的濃度,并及時采取以下措施對中毒冷水魚類進行全面治療:就可以按照每升20mg濃度的生石灰全池均勻潑灑,調節水質,每天1次,連續使用3d。或者每升選擇使用高錳酸鉀2~3mg,兌水后全池均勻潑灑,每天使用1次,連續使用3d。或者選擇使用亞甲基藍,每升使用1.5~2mg兌適量水,全池均勻潑灑,每天使用1次,連續使用3d。或者使用粗鹽,每升使用30mg,全池均勻潑灑,每天使用1次,連續使用3d。并每平米使用低凈全池均勻潑灑,每天使用1次,連續使用3d。同時還可以選擇使用水質改良劑,光合細菌,生物制劑等多種藥物消除水體中存在的氨分子,為冷水性魚類健康生長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陳有光,于振海,靖瑩,李治勛.河南省冷水性魚類產業發展的現狀[J].湖北農業科學,2011(24).
[2]范兆廷,尹海富.冷水性魚類疾病發生的預兆[J].飼料博覽,2005(10).
[3]付金玲.冷水性魚類在水族館飼養與展示的初步嘗試[J].養殖技術顧問,2012(04).
[4]紀鋒,王炳謙,孫大江,吳文化,張玉勇,董曉麗.我國冷水性魚類產業現狀及發展趨勢探討[J].水產學雜志,2012(03).
[5]于振海,陳有光,靖瑩.山東省冷水性魚類養殖現狀及健康養殖建議[J].湖北農業科學,2011(24).
[6]重慶市武隆縣冷水性魚類苗種繁育基地建成投產[J].漁業致富指南,2005(22).
[7]尹海富,杜剛,韓英,孔令杰.冷水性魚類對蛋白質與氨基酸的營養需求[J].飼料工業,2005(06).
[8]董榮奎.內蒙古冷水性魚類資源及其開發利用前景[J].現代農業,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