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可?李才榮
摘 要:昭通市茶葉生產具有較好的資源優勢,但發展滯后,本文在闡述全市茶葉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制約茶葉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促進茶葉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茶產業發展;現狀對策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東北部,與四川、貴州接壤,處于昆明、成都、重慶的中心位置。昭通山區面積大,茶葉產區自然植被、生態環境保存完好,是有機茶、無公害茶的理想生產地。主產區的鹽津、綏江、大關、彝良、威信和鎮雄等縣境內500~1 000m海拔、坡度小于25度的坡地,空氣相對濕度80%左右,無霜期近300d,茶樹生育期長,采摘時間達5個月以上,十分適合于小葉茶樹生長。當前,昭通小葉茶經過長期的發展已形成一定規模,成為云南省特有的小葉茶主產區。
一、基本現狀
1.生產情況
2016年全市茶園面積140526.5畝,同比增91畝,增0.06%,其中,新栽種茶園面積1571畝,綏江縣因結構調整,茶園面積同比減少1480畝。其中,中低產茶園63615畝,占全市茶園面積的45.27%。2016年茶園采摘面積123599畝,同比減6916畝、減5.3%,總產量5106.54噸,同比增83.26噸、增1.66%,總產值27735.73萬元,同比減3981.57萬元、減12.6%。現有茶農92608人,2016年茶農人均純收入444.8元,同比減了27,2元、減5.7%。
2.加工情況
昭通市茶葉產量雖然相對較少,但茶葉加工業也已形成了一定的基礎,在品種上和品牌上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優勢。2016年全市有鹽津茶葉有限責任公司、云南鹽津興隆茶葉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云南鹽津石門關茶葉有限責任公司、綏江縣金濤農業產業開發有限公司4家市級茶葉生產龍頭企業,有初制加工廠52個,專業合作社12個。加工成品茶2261.32噸,同比增130.32噸,增6.1%,創產值12571.6萬元,同比增453.6噸,增3.7%。當前,昭通茶加工業主要品種有本地優良小葉茶和苦丁茶。成品茶主要產品有大關的“翠華貢茶”,鹽津的苗嶺碧芽、摩崖銀毫、苗嶺松針、柔柯早青、寒煙翠、靚顏苦丁茶、蒙嶺松針、碧嶺青毫、高山青渃、嶺尖碧芽、金枝玉葉、竹葉青、毛峰、石缸貢茶、大宗烘青綠茶等。
3.第三產情況
昭通市產茶山區環境良好,大多數茶園均呈自然生長狀態,栽培管理上很少施用農藥化肥而具備綠色生產條件,符合現代生活追求的綠色食品潮流,因而具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2016年,全市茶葉第三產(茶葉物流、包裝、茶城茶館(含茶具)、茶旅游及其他附屬產值)創產值3712萬元,同比增262萬元,增7.6%。其中,茶葉物流產值395萬元,茶葉包裝產值94萬元,茶城茶館(含茶具)產值2816萬元,茶旅游產值300萬元,其他附屬產值107萬元。茶館業無論是市、縣、鄉、村、村人口集中的地方,均有專業經營,喝茶休閑成為人們的習俗,成為社交中必不可少的禮儀。如鹽津縣目前就有大小專業茶館300余個,茶葉莊園2個,直接帶動閑置人員務工420余人,實現第三產業年總收入1810萬元。鹽津縣在茶葉招商引資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在政策上給予傾斜、在資金上給予扶持,吸引了大量閑散資金投入到茶葉產業上,發展大戶承包經營、興辦茶葉莊園。
二、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資金投入,科技意識差,管理落后
我市現有茶園面積140526.5畝,其中低產茶園63615畝,占全市茶園面積的45.3%。一是茶農地處邊遠山區,文化經濟不發達,科技意識不強,茶農憑據多年的經驗進行管理,加之茶樹老化,沒有更換好品種,茶葉產量低品質差,經濟效益低下;二是茶園大部分呈自然生長狀態,相對規模已是一般管理,難以產生規模效益。三是茶園主要集中在二半山區,基礎設施建設差,高優生態茶園建設及無公害茶、有機茶推廣滯后,種植面積小,名優茶的產量少,單產低,全市平均單產41.3kg/畝,整體經濟效益不高。由于地方財政緊張,群眾貧困面大,項目爭取困難,部分地區調整產業結構后,部分茶農將原來種植的茶樹改種其它經濟作物,如綏江縣茶葉面積比2015年減少了1480畝。
2.市場意識薄弱,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低
我市的茶葉產業還沒有真正步入產業化發展的道路,農、工、商分離,產、供、銷脫節,分散小生產與統一大市場的矛盾突出,經銷體制混亂。企業自身經濟基礎薄弱,資產質量差,融資能力弱和自我發展能力弱,不能與農民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一些企業都只顧自己的眼前利益,缺乏長期發展的步驟和計劃,這樣造成彼此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低,沒有形成雙贏的局面,造成茶葉產業發展難以壯大。
三、發展茶葉產業的對策
1.轉變觀念、規模經營
改變現行小規模經營方式,實行二次承包,把分散零星茶園統一由大戶或專業戶經營管理,實行管理科學化、產品產業化,面對國內國際兩大市場,把產品及市場做多做大,才能與國外產品抗衡。
2.加大科技投入
研究和開發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農產品是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所以政府應加大科教投入。首先在茶樹新品種、新產品、新工藝等方面的研究和開發加大支持力度,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其次在人才培養及文化素質教育方面也要加強、提高生產者和管理者的文化水平和專業技術水平,再次是加強與省農科院、省農大等科研院校合作,強化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
3.抓好茶產品深加工
企業加工和營銷是做大做強茶葉產業的關鍵,加大茶葉產品深加工力度,增加茶葉生產能力和加工能力,創造茶葉名牌,提高知名度,做大做強我市的茶葉產業。加大宣傳力度,使我市茶葉主產縣的優質茶葉產品打入國內、國際市場,努力使茶葉成為我市茶葉主產縣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新的途徑。
參考文獻:
[1]閆峰,李茂松,覃志豪,王艷姣.昭通市茶葉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7年2月第28卷,第1期:59-62.
[2]文波.昭通市茶葉生產現狀及發展思路.云南農業科技.2009年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