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云雄
摘 要:本文主要從宣威農業技術推廣供給主體的視角對制約農業科技進步、技術效率的因素進行了分析。通過對宣威市農業特征與農業技術推廣的現狀分析,可以得出宣威農技人員數量缺乏、文化素質較低而培訓滯后,工作條件和設備不能滿足現代農業技術推廣的要求,推廣經費的缺乏,職能界限的不清晰,推廣方式傳統,技術來源不足,這些因素嚴重制約著農業技術效率的進一步提高。
關鍵詞:農業技術;宣威;技術推廣;技術效率
一、引言
農業技術推廣供給主體從推廣資金的來源可以劃分為政府型農業技術推廣供給主體與非政府型農業技術推廣供給主體(包括教育型、科教結合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主體的供給等形式)。在改革開放之前,農業科技推廣基本上采取各級政府組織利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對以生產隊為基礎的農民集體強制推行。而在改革開放后,由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在推廣的形式上,采取政府為主導、自上而下、單向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在管理的體制上,各級農業推廣機構接受農業行政部門和上級推廣機構的雙重領導。這種推廣的形式與管理的體制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造成政府“好心”辦“壞事”、好成果難以發揮好效果的現象,嚴重制約了農業技術效率的提高。2005年以后,農業部開始實施“農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這種農業技術推廣方式的試行,使得科技入戶示范縣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有了長足的發展。
二、影響農業技術效率提高的因素探析
農業技術推廣供給主體的管理狀況、服務質量、成本收益對技術的推廣起著關鍵作用,影響著農業技術效率的提高,對農業科技推廣供給主體與農戶的博弈分析表明:第一,在不完全信息環境下,基層政府型機構的管理狀況和非政府型機構的服務質量對農業科技成果或技術的推廣起著最為關鍵的作用。第二,而在完全信息環境下,基層政府型推廣機構和非政府型推廣機構的成本收益是影響農業科技推廣的關鍵,農戶對基層政府型推廣機構和非政府型推廣機構的先驗類型的判斷,將對科技成果或技術的持續推廣起著決定性。農業技術人員的性別、對技術的關注程度、工作類別影響著他們的推廣意愿,從而對農業技術效率的提高有著影響,雖然調查的結果表明,農業技術人員的推廣意愿受到個人、環境和認知等這些特征變量的影響,但計量分析的結果卻顯示,只有農業技術人員的性別、農業技術人員對推廣技術的關注程度與他們推廣的意愿呈正相關關系,而農業技術人員的工作類別與其推廣意愿呈顯著的負相關。因此,如何通過政策來吸引女性科技人員、從事基礎研究與試驗發展的科技人員更多的參與到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來和吸引更多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對科技成果與技術的關注,這是提高農業技術效率的重要因素。
三、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農技人員數量缺乏、文化素質較低而培訓滯后
在人員數量上,農業技術推廣組織體系呈現倒金字塔型,越是基層機構,人數越小、組織力量越薄弱,部分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僅有1-2名農業技術推廣員,人員數量根本沒法確保當地鄉鎮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有效開展。農技員的文化素質較低使得一些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技術較為落后,對新技術的掌握與新品種指導種植的能力較差,而農戶需要他們解決的問題比較多,致使大量的問題堆積。在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培訓工作又相對滯后的情況下,基層農技員知識老化、儲備不足、技術獲取與溝通能力下降。
(二)工作條件和設備不能滿足現代農業技術推廣的要求,推廣經費的缺乏
有超過70%以上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農技人員認為目前的工作條件和設備根本不能滿足現代農業技術推廣的要求。工作條件和設備的不足,使得基層農技人員主要還是靠一張嘴,兩條腿的傳統服務方式,下鄉基本上靠走路、自行車,服務還是拿著一把尺子,缺乏簡單的儀器設備。而推廣經費的缺乏與工資費用得不到保障使大量的有一技之長的農技員紛紛跳槽到其它相對高薪而又有保障的行業,或應聘到一些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業科技園區,家中有背景的則依靠關系調離到鄉鎮其他部門,而留守下來的基本上是一些接近退休年齡的老農技員,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將面臨著人員青黃不接的嚴重局面,阻礙了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有效開展與農業技術效率的提升。
(三)推廣方式傳統,技術來源不足
在鄉鎮層級,雖然作為主要工作的純公益性工作仍然排在首位,但一個明顯的變化是經營性服務工作與行政管理工作過多的擠占了純公益性工作的時間,此外,非業務性工作也時不時的干擾著純公益性工作的開展。在推廣的方式上,調查表明,無論是縣區層級還是鄉鎮層級,傳統的推廣方式仍然占著主導地位,而傳統的推廣方式由于受到農技員技術的掌握、激勵機制的不足、工作條件和環境的制約,正在面臨著巨大的威脅;而在新的、現代化的農業技術推廣方式又受制于資金、人才與農戶文化程度、經濟條件,采用率卻非常低下。傳統與現代推廣方式所遭受的困境,使得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技術的來源上,報刊書籍、電腦網絡、廣播電視、科技光盤與政府部門的文件等傳統渠道在農業科技推廣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作為科技成果與技術的重要產生源泉的農業科研院所與農業大專院校還沒有被廣大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與人員所重視和利用;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與農民合作組織這些農業技術推廣供給主體的技術也未能有效利用,利用空間還比較大。
四、結語
綜上所述,農戶對農業生產科技需求的行為符合舒爾茨的農民理性論,由于小農戶農產品商品化低,家庭經營農業的首要目標是解決口糧問題,這與日本學者速水佑次郎和弗農.拉坦提出的誘致性技術創新理論前提似乎不相符合,這可能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解決。農戶農業技術需求受當地經濟發展程度、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等多種因素的制約:珠三角地區農戶急需病蟲害防治技術,而粵北地區更需要高產技術;男性農戶比較需要節約資金技術,而女性農戶更看重省工技術;播種技術的需求與年齡增長呈反向趨勢,栽培(養殖)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的需求與年齡增長呈現正向趨勢。同時,青年農戶比較需要施肥技術,而其他年齡段的農戶更需要節約資金技術;小學以下程度的農戶更迫切需要播種技術;隨著農戶家庭年收入的增長,高產技術的需求反而成下降趨勢;隨著經營規模的增長,播種技術的需求呈上升趨勢,而病蟲害防治技術的需求反而降低;蔬菜種植戶、水產養殖戶更需要病蟲害防治技術,而糧食種植戶、兼業戶及其它類型的農戶更需要播種技術。總體上看,栽培(養殖)技術、播種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是農戶當前最需要的技術。農戶對栽培(養殖)技術的需求受到農戶個人是否是村干部、農戶個人的文化程度、農戶家里的人口數與農戶家庭的耕種面積的影響;農戶對播種技術的需求受到農戶個人的年齡、農戶家庭非農就業人口與家庭耕種面積的影響;農戶對病蟲害防治技術的需求與農戶的身體狀況、有效灌溉面積呈顯著的正相關。
參考文獻
[1]我國農業推廣體系現狀、存在問題與對策建議[J]. 陳夏莉. 廣東農業科學. 2011(16).
[2]社會資本變遷:我國農業技術擴散的新視角[J]. 汪紅梅. 農村經濟. 2011(04).
[3]我國農業技術需求與采用現狀:基于農戶調研的分析[J]. 李艷華,奉公. 農業經濟.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