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軍濤++沈麗++韓苗苗

摘 要:干旱是豫西丘陵旱區小麥生產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而鎮壓是小麥生產上一項傳統的保墑增產實用技術,效果明顯。受河南省省農技推廣總站夏糧科委托,2015-2016年度我們安排該試驗研究課題,設計這套方案,意在科學定量的測定出不同的鎮壓方式、不同鎮壓時間對小麥墑情、苗情及它對小麥產量的影響,從中篩選出效果更為明顯的鎮壓方式,使之更好的服務小麥生產,為指導大田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旱地小麥;實驗研究
一、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安排在仰韶鎮樂村趙懷清的流轉耕地中,地處縣城北5公里,試驗占地面積1200㎡(1.8畝),試驗地東西及南北地力基本均勻。地力水平中等,有機質含量17.7%,全氮含量1.2 g/kg,有效磷含量1.5 ppm,速效鉀187ppm。前茬為玉米,玉米收獲后全部秸稈還田,10月16日大拖拉機深翻掩埋秸稈,耕深24cm,結合深翻基施高效商品有機肥120公斤/畝,45%含量(25-10-6)小麥專用復合肥50公斤/畝,之后旋耕機旋耕兩遍,整細耙平,10月23日播種,3月10日用唑草酮和雙氟磺草胺進行化學除草并用磷酸二氫鉀噴施葉面肥,4月14日用三唑酮和啶蟲脒病蟲害綜合防治并噴施磷酸二氫鉀葉面肥,6月10號收獲。
二、試驗處理、供試品種與試驗設計
1.試驗處理
試驗設計共安排五個處理,即:處理1:隨播隨鎮壓,處理2:隨播隨鎮壓+越冬前鎮壓,處理3:越冬前鎮壓,處理4:不鎮壓(ck)。
2.供試品種
供試品種為洛旱12號,包衣種子,該品種在我縣較為適應,且高產穩產。
3.試驗設計
試驗采取大區設計,順序排列(田間種植圖如下),每個小區面積300平方米(長6米,寬50米),小區四周留走道。播種時間為10月23日,播量12.5公斤/畝,播種方法12馬力手扶車帶小型播種機播種,處理1和處理2隨播隨鎮壓,12月10號越冬前,由于麥田濕度較大,用人工拉鎮壓器對處理2和處理3進行鎮壓。四個處理除了鎮壓方式、鎮壓時間不同外,其他管理全部一致。
4.調查記載內容
播種前測定試驗地土壤墑情,越冬期(12月22號)、返青期(3月2號)、拔節期(3月22號),調查小麥苗情、同時取土0--10cm、10--20cm、20--30cm、30--40cm測定土壤墑情。成熟收獲前取2個1米雙行進行室內考種,分析計算各處理群體、分蘗成穗率、有效小穗率、株高、穗長、穗粒數、千粒重等。
大區實產在成熟收獲期用小麥聯合收割機收獲,單收單打,曬干后稱取實產。
三、試驗結果分析
1.土壤墑情分析
由于該地區冬季降雨較多導致各處理區土壤含水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因此鎮壓與不鎮壓各土層土壤墑情差異不明顯。
在0-10CM深度,4個處理區土壤含水量均減少,分別是處理1減少3.65%,處理2減少2.69%,處理3減少4%,處理4減少5.63%;在10-20CM深度,4個處理區土壤含水量分別減少3.24%、2.38%、3.3%、5.99%;在0-20CM時,處理2土壤含水量減少百分比均比其他區域減少的小,處理1和處理3又比處理4減少的小,由此可以看出,鎮壓對保持土壤濕度,減少水分蒸發量有一定的效果,并呈現一定的累積趨勢,鎮壓兩次要比鎮壓一次保墑效果好。0-10CM土壤含水量減少百分比分別是9.13%、6.72%、4.01%、4.08%;10-20CM土壤含水量減少百分比分別是7.58%、6.64%、7.22%、2.08%;對比數字可以看出處理4含水量減少的慢,這可能是由于孕穗期時對保護區麥田澆水引起數據有些偏差,但在10-20CM處理2依舊表現出一定的優勢。另外處理1在0-10CM時土壤散失水分百分比偏高,這可能與小麥播種時土壤墑情較好,隨播隨壓后土壤出現板結,墑情好時不明顯,干旱后土壤表面形成干裂紋,以致散失水分較快,由此可以看出隨播隨壓要依據播種時土壤墑情而定。
2.越冬期、返青期、孕穗期小麥苗情分析
表1中,由于降雨小麥播種時間比較晚,越冬期時基本上都是單根獨苗,到返青期時處理2群體、分蘗、次生根均表現一定的優勢,但并不明顯,一方面人為取樣造成些許偏差,另一方面大田機械播種條件下,由于下籽不勻,也會對群體產生一定的影響。
結合表1與表2,處理4在孕穗期并沒有表現出群體的優勢更加確定了偏差的存在,而處理2在大分蘗和總分蘗上優勢比較明顯,因此可以看出鎮壓不僅對墑情有影響,對小麥的分蘗和成穗率也有一定的影響。
四、試驗結論
1.隨播隨壓并不是都適合,要根據播種時的土壤墑情而定。若播種時,土壤墑情較好,不宜鎮壓為好。如果遇干旱年份,隨播隨壓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出芽率。
2.由于是機械播種,并且沒有設重復,會存在一定的偏差。但總體上來看,在底墑充足,冬季雨水較多,返青起身期干旱條件下,越冬前鎮壓對保持土壤墑情,提高單株成穗率、增加畝穗數、減少不孕小穗及增加產量都有一定效果。
3.以上結論只是一年的試驗數據分析,其效果有待以后繼續試驗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