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比江·哈地爾
摘 要:小麥是我國主要農作物組成部分,隨著農業技術的高速發展,小麥的產量和質量不斷提高,但是病蟲害始終制約著小麥種植產業邁向新高度,雖然在種植過程中農民掌握了一定的小麥常見病蟲害防治技術,但是農民普遍對病蟲害的發病起因認識不足,缺乏科學管理,沒有滲透現代化農業技術,這則給小麥病蟲害的防治產生阻礙,本文通過對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究,使農民做到科學種田,促進小麥種植產業穩態發展。
關鍵詞:小麥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研究
傳統的小麥種植過程中農民缺乏科學的管理及技術,始終制約著小麥的產量及質量,為了提高小麥的產量及品質,增加農民的收入,對于小麥種植過程中做到科學種植和病蟲害防治是極其重要的,本文主要針對小麥播種期和返青拔節期進行研究和在這期間的除草,施肥等過程進行探討,根據科學理論提出防治措施,確保小麥種植向更好,更快的方向發展。
一、小麥種植病蟲害防治現狀
過去傳統的小麥種植業中,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飯的種植模式,對于春季病蟲害的防治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導致小麥幼苗根部腐爛等癥狀,在夏天干旱天氣灌溉不及時,導致苗田出現旱苗現象,給農民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現階段的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民掌握了基本的病蟲害防治技術,但是仍然缺乏科學管理。因此必須對農民朋友進行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進行普及學習,增加農民朋友的經濟收入,促進小麥種植業穩態發展。
二、小麥種植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性
1.管理工作不當,使得形成病蟲害發生的條件出現
在小麥種植過程中,管理工作是確保小麥產量及品質的重要因素,有效的管理工作可以防止病蟲害的發生,從而確保小麥的品質。在現階段的小麥種植過程中,復種指數逐漸提高,因此給小麥的病蟲害發生、繁殖提供了適宜環境。同時隨著機械化操作的出現,雖然提高了農作的效率,但是機械化收割過后麥田留下高茬,增加了田間病菌的殘留量,使得多種有害病菌的越冬指數增加,因此在小麥種植過程中科學的管理尤為重要。
2.小麥品種的選擇不當
我國現階段的小麥種植過程中主要以人工輔助為主,其效果較差,同時農民對于農田病菌的發病等都不能夠及時的發現,從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導致在病害發生初期不能夠有效的扼制,從而造成病害大面積傳播,給農業發展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而在我國新疆地區,其對于抗病品種的引進,有效的扼制了病菌的滋生,因此在現階段的病蟲害防治工作中應該加大對新品種的引進,使得病蟲害防治逐漸趨于科學化。
3.農民在小麥種植過程中多農藥的使用不當
在我國銜接的農業發展過程中,其主要借助農藥從而達到對病菌的防治,在農業發展過程中發揮著巨大作用。但是這樣的病蟲害防治模式也存在諸多弊端,比如我們最為常見的農藥殘留問題,一旦農藥殘留量過大,那么勢必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因此在現階段的小麥種植工程中必須對蟲害防治進行轉型,使得蟲害防治逐漸趨于科學健康。
三、小麥種植過程的病蟲害防治措施
1.小麥銹病的防治措施
小麥銹病是小麥種植過程中常見的病害之一,這種病菌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的特性,因此在小麥病蟲害防治過程中主要以預防為主。首先在播種時期選擇恰當的時期播種,合理控制氮肥的使用量,這些工作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銹病的發病率;其次,在小麥播種前期進行使用藥劑與小麥拌種,嚴格控制藥物的用量,從而有效的降低蟲害的發病機率。
2.小麥紋枯病的防治措施
小麥的紋枯病主要在春季發病,因此在早春時期必須進行及時的中耕處理,提高小麥自身的抵抗力,促進小麥健康的成長。同時使用相應的藥物輔助治療,采用紋霉清等藥物對種子進行處理,增加種子對蟲害的抵抗力,在使用過程中必須注意藥物的使用量,避免因為藥物使用量過大而導致種子受到傷害。
3.利用無公害藥劑拌種
在小麥種植過程中,病蟲害的防治尤為重要,在小麥播種過程中,用戶將具有殺蟲抗菌的藥物和小麥種子進行攪拌,能夠有效防治小麥病蟲害,其殺蟲的藥物選擇首先要明確藥物的適用范圍及用量,盡量選擇使用對小麥種子品質沒有影響的藥物,做到科學用藥,科學管理,確保小麥正常生長不受影響,在現階段的小麥種植過程中,最為常見的藥物為EC乳油,其對病蟲害的防治有著較好的效果,所以在小麥的種植過程中,受到用戶的青睞,已經被廣泛應用。
4.做好春季病蟲害防治工作
根據以往種植經驗,在春季是小麥病蟲害的高發期,春季病蟲害的防治工作質量直接決定了小麥的產量及品質,春季是小麥生長的開端,作為小麥生長的返青季,是小麥生長最佳時期,在春季天氣比較寒冷,同時伴有陰雨天氣,極易發生腐根病等癥狀,所以在春季必須抓好小麥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一旦發現病蟲害的出現,要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病蟲害的蔓延,確保小麥的正常生長,采取播灑農藥等有效措施,促進小麥產量穩固提升。
5.孕穗期病蟲防治
在小麥生長期中,孕穗期的病蟲害科學防治對于小麥的生長極為重要,主要是對小麥吸漿蟲的防治,小麥吸漿蟲是一種毀滅性害蟲,小麥吸漿蟲防治比較困難,其具有隱蔽性,個體小,危害性大,防治期短四大特點。吸漿蟲個體比較小,個體長度僅有2~3毫米左右,同時一年內大概有10個月均生活在土壤之中,難以消滅,危害性極大,僅僅3只吸漿蟲就可以導致小麥穗部死亡,一般在4月份是吸漿蟲最為活躍時期,所以吸漿蟲最佳的防治時間在4月上中旬,一般采取50%辛硫酸每畝250毫升對水1公斤,然后拌細土20公斤左右,在晴朗天氣時撒于麥田,隨后進行澆水提高防治效果。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的防治措施進行分析,小麥的種植技術與病蟲害的防治對小麥的產量及質量有著決定性作用,所以做好小麥常見病害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要,受各方面因素影響,用戶還不能夠掌握現代化種植技術,有效防治病蟲害的措施。要提高小麥的產量,需要農民和當地農業站的共同努力,農科站應該大力普及現代化農業技術,使農民深入學習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提高農民對基礎小麥病蟲害防治知識的儲備,從而不斷穩固提升小麥產量,為農民創造更多的效益。
參考文獻:
[1]趙文先,李子欽,趙存虎.衛?;炫鋭┓乐涡←湶∠x害研究[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3(4):9-10.
[2]楊文才,楊華宏.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配套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4(8):25.
[3]馬麗.小麥中后期病蟲草害化學防治技術[J].農技服務,201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