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艷玲+張楊+張雅芬
摘 要: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素養和優秀專業技能的新時代人才。傳統的教學模式過于死板和片面難以使學生真正的學到實用的操作技術,而現如今國際上推崇的企業導師制則能夠很好的解決高校在實際操作技術上的教學缺陷。企業導師制完美的將企業和學生以及高校之間的優勢充分利用起來實現三方共贏。
關鍵詞:企業導師制;導師制內涵;導師制模式;導師制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1078
當前,隨著社會科技、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企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就業競爭愈加激烈,高校之間招生越來越難,高校為了能夠生存和維持,高校改革和創新刻不容緩。而企業對大學生的要求越高也意味著給予大學生的工作機會越少,工作壓力卻越大。大學新生從進入高校開始就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和疑惑,對自己所學專業是迷茫的,對所學專業將來能夠從事的工作也是迷惑的,雖然還在學校讀書,但已經對將來的就業缺乏信心,導致學習目標的盲目,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對當今社會的企業缺乏認知。
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和專業技能的社會工作者。但當前大多數高校與企業是脫節的,大學生的授課仍以理論教學為主,對于企業文化和企業的運行模式,大學生接觸很少,甚至沒有接觸。所以,探索企業導師制的教育管理模式具有非常直接的現實意義。
1 企業導師制內涵
企業導師制是指學校和企業合作共同培育人才,共同建立專業開發相關課件,以企業為主建立實訓基地,以學校為主進行應用技術研究,最后校企共享人才資源的一種教學模式。也就是大學生在高校求學過程中,學校與企業建立聯系,企業高層、基層干部或技術骨干作為學生的就業導師,來連結學生與企業,用具有正能量企業文化熏陶學生,學生在此過程中感受企業氛圍,感知企業文化、感悟企業精神,使其能夠更好地提升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畢業后能夠很快融入企業文化中去,縮短從高校學生的身份到企業職工身份的過渡與轉變過程。
2 國內主要的企業導師制模式
為緩解企業在培訓高校畢業生方面的壓力以及提高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目前國內外很多高校都已經開始實施了企業導師制模式的教學。
2.1 “雙導師制”模式[1]
所謂“雙導師制”是指高校內為學生配置專業知識過硬的老師作為知識型導師,從企業選聘企業的技術骨干作為企業型導師,此種模式的核心就是學校與企業的導師共同培養學生。由于在高校授課的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自生專業知識豐富,但實踐經驗較為欠缺,且對當前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掌握的并不及時,因此,針對高校教師對學生就業現狀傳授方面的欠缺,企業與高校進行聯合培養,企業由原來單純的用人單位轉變為與高校聯合培養,企業向高校配送高技術型人才作為學生的企業導師,與高校導師共同設計培養目標、課程建設、實踐教學等,培養學生成為面向行業的應用型人才。
2.2 高校與企業間的“3+1”培養模式[2]
此種模式是指本科學生,其中3a在校學習,而大學的最后1a集中在企業學習,此模式的核心是學校與企業實現零距離。學生在高校前3a完成對專業知識的積累階段,為將來進入企業進行基礎知識的儲備,第4年進入企業,將自己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到實踐中,完成從課本到實際操作的轉變。畢業后,高校的學生就可以依據自己的能力直接到有需求的企業直接上崗,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具有創造能力,也要具備員工應有的工作實踐能力。這種“3+1”的培養模式不僅提高了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也為企業培養了優秀的員工,為企業省去了高校畢業生剛到企業先必須進行培訓的環節,提高了企業對學生的滿意度,也提高了學校學生的就業率,使學校和企業獲得了雙贏。
2.3 “1+1+1+n”模式[3]
該模式是由1名行業師傅、1名專業教師、1名輔導員、n名高職學生構成企業導師模式,此種模式的核心是有針對性的因材施教,實現學校、企業的捆綁式授課,實現教學過程,職業輔導、考證實習、畢業設計、就業指導高校與企業全程負責,共同參與的導師模式。這種模式除了傳授知識的導師、企業文化的導師外加入了輔導員的角色,輔導員的加入保證了學生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對學生思想狀態、認知意識、心理安全等方面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幫助學生克服就業帶來的緊張、恐懼的心理,舒緩學生因就業帶來的心理壓力,幫助學生構建未來的職業規劃,使學生順利走上工作崗位。
3 實行企業導師制的意義
3.1 學生贏
學生在學校中只是通過學習課本知識來了解一些工作內容,雖然有的高校中有社團會舉辦一些面試和一些以企業工作內容相關的比賽等活動,但是學生還是沒有嘗試過“真槍實戰”。高校引進企業導師制,企業的技術骨干來學校親自輔導學生,將自己的工作經驗和工作技能傳授給學生,將企業文化傳播給學生,拉近了企業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提高了學生對企業的認識和對專業技能的掌握。
3.2 企業贏
企業對于剛畢業大學生招進公司的第一件事情一定是進行培訓,因為剛進入企業的大學生工作經驗的是零,工作能力未知,人才價值未知,這樣,企業對于該員工的崗位配置是沒有信心的。如果高校大學生在高校求學過程中引入企業導師制,那么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預先融入企業模式、企業運行環境、了解企業文化,大學生畢業后就可以直接上崗,省去企業的培訓環節,提高了工作效率,為企業生產創造更大的價值。同時,企業也可以通過導師制,提前進入有專業需求的高校進行對學生的培訓,學生畢業后直接招進企業為企業服務,企業完成了對人才的提前儲備。
3.3 學校贏
通過校企合作,實行企業導師制,企業在學生高校期間對學生進行企業培訓,為學校提供實習基地,代替學校承擔了一定程度的專業培訓技能培訓的任務,為學校解決了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工作。同時,企業為學生企業培訓的同時,對高校的專業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傳授學生知識真正的與企業需求達成統一,保證傳授的知識不脫離社會,不脫離應用。從而提高了高校教師的教學質量,促進了教學團隊的發展,為高校的招生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4 實施企業導師制的保障機制
4.1 組織保障
企業導師制的順利實施,要求學校與企業達成共同的理念和認知,學校和企業的組織要給予認可、配合和支持。學校和企業的領導可以共同組成“工作領導小組”,具體的工作落實可以由系主任、教務處處長、企業項目部經理等來完成。
4.2 評價體系
對一項措施取得的成效如何科學、系統的評判是至關重要的。企業導師制在高校實施后是否對提高了學校的就業率、提高了學生就業能力,滿足了企業對學生的需求等,完整的評價體系可以作為成效的最終評判。評價體系應該從導師質量、學校與企業的監控手段、學生進步標準及制度實施力度等方面進行建立。在校企導師制合作過程中,應對學校和企業的導師進行工作評估和考核,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對表現優異和表現欠佳的導師分別給予獎懲,獎懲機制的實施是保證導師完成工作的動力,也督促了導師對本職工作的完成。導師在導師制過程中作用是重要的,同樣學生自身的角色也是不容忽視的,應針對學生建立一套嚴于利己的獎懲措施,讓學生提高認識,真正能從中收益,獲得成效。
4.3 運行機制
階段性進行企業導師制成果的展示,高校和企業可以定期將工作實踐的視頻、圖像、導師心得、學生感受與要求等在學校和企業展示出來,進而提高雙方合作的信心,對工作的不足及時總結和改正,充分利用各項資源,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參考文獻
[1]陳水宣,易際明.基于企業攻關課題的卓越計劃培養模式研究與試點[J].中國電力教育,2012(15):53-54,58.
[2]張正.高校企業導師制的實踐路徑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4(21):98-100.
[3]魏娜.導師制在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中的作用研究[J].2010,34(77):249.
作者簡介:畢艷玲(1972-),女,河北唐山人,副教授,本科,主要從事黨務、工會、學生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