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春霞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水稻培育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其中的水稻旱育秧技術就是其中的重要成果之一。在旱育秧的育苗過程中,由于農戶的操作方法不盡相同,出現許多死苗的問題。針對旱育秧苗期死苗發生的情況,本文重點探討了旱育秧育秧技術,旨在為農民朋友提供指導。
關鍵詞:水稻;旱育秧;死苗原因;育秧技術
一、引言
水稻旱育秧技術,具有省種、省工、省田、省力的優勢。隨著該技術的發展及試驗范圍推廣,其被應用于旱地、山區及高海拔地區,且速度較快,實現了水稻高產。水稻旱育秧是指將育秧方式由傳統的水育改為旱育,可有效解決播秧種植中的眾多問題,但由于該技術應用時間較短,有部分農戶缺乏旱育經驗,在推廣過程中旱育失敗的例子也不少。
二、苗期病害防治意義
1.早播、早栽、早熟
旱地的溫度通常比水田溫度高大概1~2℃,在四月中旬的時候就能夠栽植冬水田中的小苗秧,栽插期相比水田膜秧大概提前半個月。常年的成熟期大約在八月下旬,比水田播種大約早十天。播種時間通常在三月上旬,可以防止高溫伏旱對于水稻的不良影響,這種早播種、早栽植、早收獲的栽培模式,將會比水田地膜秧提早大約一個周。
2.省工、省時、省肥、省秧田
旱育秧技術在持續發展、不斷被推廣,很大程度上節約了插秧的時間,使得育種、播種與管理等工作更加規范與簡化,節約了大量的勞動力,徹底改善了必須插秧種水稻的問題,并且在灌溉條件好的條件下,就可以在不需要整田的狀況下直接免耕種植。
3.育苗質量提升
水稻旱育秧技術包括消毒除草、溫濕度控制、薄膜覆蓋、灌溉施肥以及酸堿度控制等方面,在眾多技術的配合之下,有效的提高了育苗的生命力與抵抗力,限制了苗株徒長,有效的提升了旱育苗的全株綠葉數目以及白根數、單株分蘗力,提高了稻田的肥力,使其水分保持、溫度適宜、病害降低,推動了根系發育以及秧苗的質量。
4.高產增收
旱育秧苗能夠早播早發,可以增加水稻的分蘗力和抵抗力,使得育苗的有效穗與質量提高,且能夠合理密植,這樣就可以增加產量,讓農民的經濟收入相應提升。
三、水稻旱育秧死苗原因
1.施肥不當
一是底肥不均勻,肥、土不融合,有機肥未腐熟。下扎秧根觸及肥團、肥塘、被燒傷。導致地上生理失水死苗;二是施用化學肥料作種肥時。未很好翻倒,導致胚根觸肥被燒焦。使幼苗有芽無根成片枯死;三是追施化肥時濃度過大。或施后未及時淋清水。或直接撤施而造成灼傷死苗。
2.干枯死苗
主要是苗床培肥達不到標準、苗床板結、土壤蓄水保墑性能差、根系不能下扎利用深層土壤水分、苗株干枯死或播種過多。單株根系分布范圍變小,加之密播情況下單位面積土壤供水負荷加重,供需矛盾突出時,死苗現象便易發生。
3.地下害蟲危害
主要是蛆蜘、縷姑、象甲、螞蟻等。松動床土造成水稻很系不能扎入土中而死苗;或咬斷很系、秧心等而造成死苗等。
四、水稻旱育秧技術
1.前期準備
(1)營養土堆漚。播種前20~25天,按腐熟的農家肥10kg、草木灰50kg、細沙土50kg、復合肥1kg的比例進行營養土配制,充分拌勻拌潮,噴施殺菌劑(多菌靈、敵克松)后蓋膜發酵漚制,用于苗床土或覆蓋用土。
(2)苗床選擇。選擇向陽背風、排灌良好、土壤肥沃、土層深厚、疏松透氣性好、排灌方便的旱地作苗床地。
(3)苗床消毒。調酸苗床土最適pH值為4.5~5.5,苗床土偏堿性時,必須要進行土壤調酸。平整田塊清溝后進行苗床調酸、消毒,每平方米苗床可用50g硫磺粉撒施進行土壤調酸,床土消毒每平方米用70%敵克松2.5g,兌水1.5kg噴施或澆施。
2.播種技術
(1)種子處理。
①曬種:先將種子曬3-5天,提高發率和發芽勢。②選種:曬種后再鹽水選種。③消毒浸種:首先用殺菌劑消毒4天,再用水溫為15℃的酸水(PH=3.5-4)浸3-4天后,取出用清水沖洗,催芽。酸水浸種技術:據權威資料記載,用PH值在3.5-4.0的酸水浸種可明顯提高水稻種的發芽率和發芽勢,縮短發芽天數和破胸時數,秧苗莖基粗壯,根系發達,大大降低了水稻苗期立枯病的發病率,同時可在一定范圍提高水稻水量,增產幅度為6%-9%。④催芽:浸好了種子就可催芽了,一般溫度在30℃左右,如用酸化水浸種子,20-22小時就可破胸,當80%破胸露白后就可放到陰涼處待播種。
(2)播種量。苗床播種量的多少,對秧苗質量的影響很大。水稻旱育秧的特點是采用稀播培育壯秧。通過試驗及多年觀察,稻苗床的最佳播種量為50g/m2,如果秧齡超過 40天,用量可減少至35g/m2 。如果秧齡在30天以內,用量可增加至80g/m2 。農戶播種植最突出的問題是播種量過大(100~150g/m2 ),秧齡過長(因為水源差、不能按時插秧,導致秧齡40天以上),所以旱育秧的優勢不夠明顯。播種量過大,除了單株所占營養面積小之外,隨著秧齡的延長,秧苗群體葉面積增大,植株個體所受抑制的程度也隨之增大,特別是低節位葉片光受到抑制,由于光照不足,苗體瘦弱,下部葉早枯,根系發育差,即使多肥也只能長成瘦長秧,難以培育壯苗。這正是要從根本上扭轉的大問題。
3.溫度管理
播種至出苗,密封薄膜保溫,最適溫度為30℃~32℃,苗床上約4cm處溫度高于35℃時,揭開兩頭地膜降溫。出苗至2葉1心時適溫為21℃,高于25℃時應通風降溫;3葉1心以后,膜內溫度保持在20℃以下,逐步揭膜煉苗。5.2肥水管理。播種前25d,每平方米施腐熟的農家肥10kg和復合肥100g,并將所施肥料與10~15cm深的表土攪拌均勻。播種至出苗,保持土壤濕潤,以利出苗。出苗至2葉1心看墑面情況適當施肥澆水,一般每平方米施尿素20g,施后立即澆清水。3葉1心時結合揭膜施肥澆水,每平方米施尿素30g,保持土壤濕潤,預防青枯病。3葉1心后控水促根,看苗情適當澆水。移栽前一天澆1次透水,以利扯秧。
4.水分管理
水稻旱育秧的水分管理要圍繞“旱”字做文章。3 葉以前以保證秧苗不干死為原則。具體的管理原則是底墑一次性潑透澆足。標準是手捏床土成團,平胸落地即散。揭膜后,缺水就補,不缺堅決不補。如果早晨秧尖有露水,說明秧苗不缺水,這時苗床干得發裂,也不能澆水。如果早晨秧尖沒有露水,中午在太陽的照射下有的萎蔫,太陽落山后能還原,說明秧苗缺水,應在第 2 天下午補充水分。最后在起秧的前1天 晚上澆透水 1 次以利扯秧。
“旱長根,濕長芽”是作物對水分的生物學反應。在水分脅迫情況下,長根比長芽更為關鍵,并且種子在異養生長期間,一定要先形成根系,幼苗為了使用吸水、找水的需求,跟土壤接觸面小、耗水多的不定根一定會降低,與土壤接觸面大,水分利用率高的分支根大量形成,并且根的走向大多是縱向直下。水稻旱育秧苗在缺水的條件下,需要找水,引起先強根的特征,同時推動了地上同伸葉蘗的分化。
5.死苗爛秧的防治
水稻旱育秧死苗、爛秧有 2 個明顯的高峰期。一是秧苗出土前后,即破胸期至 0.5 葉時,原因是發芽出土能量消耗大,對外界逆境的抗性脆弱;二是 1.5~2.5 葉時,原因是秧苗正處于生理敏感期,即“斷奶”的時期,抗逆性也較弱。秧苗 3 葉以后基本不發病 。藥劑選擇不正確,濃度配比不當等均會導致死菌。 管理措施不當造成也會造成死苗爛秧。水稻旱育秧死苗爛秧的防治在秧苗出齊時用敵克松等殺菌劑,外加殺蟲劑,噴施 1 次防病蟲,在 1.5~2.5 葉時,給秧苗施“斷奶肥”再防治 1 次。
五、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水稻旱育秧技術已經成為了現代水稻種植技術之一,其適應了旱地、山區、高海拔地區溫度較高、水源較少、勞動力較少等要求,有利于實現農民增產增收的種植愿望。因此,今后應當加大此技術的研究及試驗,改進其死苗的情況,實現水稻的高質高產。
參考文獻:
[1]顧吉倫,蔣成應.貴州省水稻育秧方式比較及簡便旱育秧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2(11).
[2]張運華,毛愛平,吳厚謙,等.雜交中秈稻Z優272中稻+再生稻高產栽培技術[J].雜交水稻,2014(3).
[3]詹斌.水稻旱育秧技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