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道祥
從事小學數學教學工作已有二十多年,我深切體會到興趣是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前提,是學生努力探究數學知識的動力。實踐也證明,學生如果對數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學習過程中就會產生學好數學知識的“內驅力”,極大提高學習效率。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與多媒體設備融入數學課堂,為學生創設了更為直觀形象的學習情境,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下面,我就利用信息技術及多媒體設備輔助小學數學教學,談談我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養眼生趣
曾經的數學課堂,教師借助一支粉筆、一塊黑板,通過對書本例題的講解、灌輸,讓學生機械地模仿練習。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現代數學教學在課堂中融入信息技術手段和多媒體設備,不但豐富了課堂內容,還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例如,教學一年級“9加幾”時,由于一年級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學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小猴吃桃”的動畫故事情境:一天,猴媽媽帶著兩只小猴逛街,小猴看到羊伯伯在叫賣桃子,饞得直嚷“要吃桃”。猴媽媽靈機一動,給兩只小猴出了一道題(如下圖),誰回答出來,桃子就歸誰。
學生們個個情緒高漲,迫不及待地說出:9+6=15。這時我再進一步問:誰能說說自己是怎樣算出得數的?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被打開。這時再利用多媒體演示課件,讓學生清楚地看出計算的過程,學生就能輕松理解使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思維過程。同時也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喚醒了他們探索的欲望,使數學學習成為一個頗有意思的探究過程。
二、輕松愉悅
數學教學不但要進行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要融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體。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會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的氛圍,讓學生帶著愉快的心情去感悟數學的魅力和價值。
例如,教學“多邊形的內角和”時,由于四年級的學生們有了一定的基礎,可以先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四邊形的內角和。當學生回答完后,我再利用微課展示一些優秀教師的探究過程和方法,讓學生在觀察中對比自己的探究方法,從而體會成功的樂趣。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討論每種方法的優劣,確定探究的統一方法,使整個過程都以學生為主導。最后分小組讓學生探究五邊形、六邊形、七邊形、八邊形等多邊形的內角和,在學生們探究的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舒緩的音樂,給學生營造輕松的氛圍,使學生心情放松,愉快地探究數學知識的奧秘。
三、個性活力
新課程標準要求: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在關注知識傳授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能夠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但在實際生活中,學生的個體差異還是普遍存在的,教師在數學課堂短短的40分鐘內很難做到兼顧。利用信息技術和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則能夠讓教師的教學方式變得多樣化,學生的學習方式更為靈活自由,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例如: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設計難度系數不同的練習,供學生選擇完成;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給學生設計自主測試題,讓學生以闖關游戲的形式完成測驗;還可以給學生觀看提前準備好的微課,及時復習鞏固。
四、體驗感悟
小學生的思維依然偏向于形象思維,對抽象的數學知識很難理解。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在直觀形象中去體驗、感悟數學知識。
例如,教學“圓柱體的體積”時,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把一個圓柱體沿著底面直徑豎直剖開成兩個半圓柱,再把每個半圓柱等分成12份,然后拉直對合在一起,就能轉化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很容易發現:這個近似的長方體體積就是圓柱體的體積,長方體的底面就相當于圓柱體的底面,長方體的高相當于圓柱體的高,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所以圓柱體的體積=底面積×高。這種直觀形象的演示效果,是教師純靠語言描述和學生的想象無法得到的。學生通過對多媒體課件演示的觀察、對比,對圓柱體的體積計算有了更直觀形象的認識,計算方法也能夠牢牢地記住,并能在生活中正確地加以應用。
五、會用用好
當然,信息技術只是數學教學中的輔助。教學時我們不能濫用信息技術,不能以多媒體課件代替黑板板書,不能在課堂教學中以放電影的形式呈現數學知識,這樣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教學中需要學生總結規律時,還是要以黑板板書的形式呈現,以便幫助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綜合,進而得到數學能力的提高。
總之,在“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及多媒體設備在教學中的應用會愈來愈頻繁。但我們在運用新的教學技術和手段時,不能拋棄一切傳統的教學技術,而要在教學中把信息技術及多媒體設備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效融合,使它們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從而促進數學教學技術體系整體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