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東
楊梅果清香味美、酸甜可口,作為消暑解渴的夏令水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親睞;楊梅樹根系發達、枝繁葉茂、四季常青,是美化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優良樹種。不少地方將擴大楊梅種植,作為調整農村經濟結構、發展優勢產業、優化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過去楊梅苗木的繁育,因種子育苗的發芽率低、出苗率低、苗期長而多采用挖野生實生苗進行嫁接的方法,存在著砧木數量少、質量差、有損于自然生態平衡等弊端。
本人通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出“密播育苗、小苗移栽、促成壯苗”新技術,經幾年本縣大面積應用的實踐證明,具有操作簡便、發芽率高(良種發芽率≥90%)、育苗期短 (定植一年可嫁接率≥70%)、苗木質量好等優點。本項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推動了本縣楊梅資源產業化發展,現將育苗技術介紹如下,供參考。
一、砧木種子采集
采用野楊梅作為楊梅砧木,其種子較小但抗逆性強,采種前先檢查核仁的充實情況,選核仁飽滿的單株并待果實充分成熟時采果。果實采收后堆置3—5天,待果肉腐爛,洗凈并去除癟子、病蟲子、畸形子和雜質,稍晾干。生命力強的種子,種皮不皺縮,有光澤,種仁飽滿,種胚和子葉不透明,有彈性,用于指按壓時不破碎,無霉爛味。楊梅種子采收后,馬上播種,出苗率高達70%以上。而砂藏的,容易霉爛,發芽率低。楊梅種子的殼較堅硬,不易吸水,砂藏后未經‘兩曬(種子清洗后,曬2天;播種前再曬,曬至種殼開裂、果仁搖動),發芽率只有20%—60%,經過‘兩曬,發芽率達70%—90%左右。
二、選擇苗圃地
在選擇苗圃地時應當注意以下三點:一是播種地最好選排水良好、夏季灌溉容易、山地坡度要在5度以下、坡向東北或東南的地塊。二是選擇質地疏松、土層深厚、較肥沃的砂質紅、黃壤苗圃地,能使幼苗的根系發達,病害少,苗木成活率高。三是楊梅苗圃忌連作地,不能用黏重地,種過柑橘、桃、李、松、柏、杉的地塊也不能用作楊梅苗圃。苗圃地最好選砂質紅、黃壤的“生荒地”,或上季作物是水稻的田地。如果用“熟地”則要苗床消毒,每畝用15公斤硫酸亞鐵與干沙混合后撒入土中。
三、播種
提前整地,畦寬1米,畦高30厘米,施足基肥,每畝施人糞尿或廄肥約1噸,平整后,在畦面上撒一層2厘米厚的紅黃壤新土。7—8月播種,最遲不要超過霜降,可撒播或條播。撒播每平方米需種子1.25—1.5公斤,條播的可減少2/3。播后用木板將種子壓入土中,上覆蓋一層約2厘米厚的細紅黃壤土,畦面撒些多菌靈,防止苗期病害,然后覆草。注意防鼠、鳥害。播種后立即搭建小拱棚,種子發芽后,打開拱棚兩端薄膜,早上開棚,晚上關棚。4月中旬移苗,移苗前幾天揭去薄膜,進行煉苗。
四、移苗
施足基肥,每畝用餅肥150公斤及草木灰200公斤,畦寬1米,畦高30厘米。當實生小苗長到6—10厘米高,進行第1次實生小苗移栽,時間是在4月20號左右移栽。株行距15厘米×40厘米,每畝約移植1.5—1.8萬株。移植后澆水,傍晚每畝施用1.5—2公斤地蟲克星顆粒劑或噴2000倍液20%殺滅菊酯乳油,防止地老虎等危害。10天后澆施薄肥,5月份每畝施復合肥3—4公斤,隔15天再施1次,并用多菌靈或托布津防止病害。當砧苗粗達1厘米左右時,可供嫁接,或先定植后待干粗達3厘米以上時才嫁接。
五、嫁接
1.選穗:接穗采自本縣梅二、三代母樹,選樹冠外圍中上部向陽面充分成熟、健壯、芽眼飽滿的2—3年生枝條,直徑0.5—1厘米。接穗采下后剪除葉片,留葉柄,每段長30厘米,接穗要經過1—2天貯放后嫁接,目的是蒸發掉一些水分,使之能加速與砧木的愈合。接穗長度8厘米左右,削取傷口3—4厘米。貯藏接穗的方法是將接穗按30—50支捆扎好,下端用苔蘚或塑料薄膜保護,堆放在避陽不通風的室內即可。
2.嫁接時間:2月上旬—4月下旬都可嫁接,但以2月上旬—4月上旬嫁接的為最好。這是因為早嫁接的嫁接苗,是先萌根,后發芽,所以苗木健壯,長得好。清明后嫁接的,是先發芽,后生根,苗木長不好。
3.嫁接場地:選擇避風、陰涼的嫁接場所,嫁接時遇不良天氣受影響。嫁接好的苗不急于栽種到苗圃里,用新的黑色塑料薄膜包裹,密封貯藏。
4.嫁接方法:采用切接、劈接、皮下接、腹接等方法嫁接。一般以切接方法成活率較高,操作方便而經常采用,其方法是:將實生苗掘起,不搞就地接。這樣就等于將苗木移栽了一下,能夠減緩砧木的生長勢;能斬斷主根,促發細根;有利苗木的地上部加粗生長,促進苗木枝葉強壯等。作砧木用的實生苗,在立春后挖起來,可一直儲放到清明都可嫁接。其操作方法是先制作塑料薄膜袋,直徑1.2—1.5米,長2米,圓筒狀。再將袋安放在竹簍內。然后將剛嫁接的東魁楊梅苗,有序地排放袋內,根部可用萘乙酸處理。以后再堆疊上去,高達1米左右,密封口袋。有條件的可以把溫度控制在25—30℃,并保持一定的濕度,可在立春嫁接,至清明栽于圃地,可使成活率提高。
六、栽種方法
1.稀植:要稀植,行株距要求20厘米×10厘米左右。每畝苗圃地培育嫁接苗15000—20000株。這種方式培育的苗木,枝梢粗壯,根系發達,壯苗率高。
2.深栽:圃地先挖栽植溝。溝距就是行距。溝深10—20厘米。因嫁接時,砧木留長6厘米左右,接穗長8厘米左右,載植時,或將嫁接好的苗全部埋在土里,或將接穗的頂端外露2厘米。
3.手捏砧木:栽植剛嫁接的苗木,手要捏在砧木部位,若是捏在接穗,易使接穗與砧木的密接傷口有移動,影響嫁接成活率。
4.苗要栽直:在栽植溝內要扶直嫁接苗,不能傾斜,避免以后苗木形成歪脖。
5.基肥:栽種剛嫁接的苗木時,要掩土與施基肥結合進行。采用“土肥結合”,就是將苗在栽植溝內按株行距扶直,先掩部分泥土,使苗固定。再按每畝苗圃地用50—75公斤的三元素復合肥撒上。然后再掩土,直至將苗全部掩埋或外露接穗2厘米為止。
七、嫁接苗管理
1.勤拔草:不能鋤草,也不能用除草劑除草,要經常用手拔草,避免雜草與苗木爭奪光線和土壤養分。
2.施薄肥:剛嫁接的苗木,不能施肥,要待新梢木質化以后才能施肥。先后共施肥2次:第1次在6月中旬,每畝地用三元素復合肥50—60公斤。第2次在7月中旬,每畝地用復合肥100公斤。
3.定梢:接穗會萌發多個芽,或是長梢紊亂。因此在6月初開始,進行去萌定梢,即在接穗上只留下一個芽培養成主干,使之成健壯的苗木。
八、病蟲防治
楊梅的抗逆性較強,病蟲害發生現象較少,不易形成災害。因此,原產地群眾素有不施農藥的習慣,但也要注意觀察,一旦發現病蟲應及時治療。
1.病害。(1)楊梅褐斑病和炭疽病。主要危害葉片。防治辦法: a)清除病源,加強營林措施,增強樹勢; b)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65%代森鋅600倍液噴灑。
(2)楊梅軟腐病和干枯病。主要危害枝干,都由弱寄生菌引起。防治方法與上述基本相同,也可刮除病斑后,涂402抗菌劑50~100倍液。
2.蟲害。(1)卷葉蛾及尺蠖、松毛蟲等卷、食葉害蟲。主要危害嫩梢和葉片。防治方法: a)通過清園,殺死越冬蟲體; b)保護天敵; c)噴灑硫酸煙堿800倍,甲胺磷600倍,苦參堿醇500倍,BT殺蟲劑500倍,滅幼脲1 200倍,或使用白僵菌。(2)天牛。主要以幼蟲危害枝干。防治方法: a)注射器將DDV300倍液注入蟲孔內10 mL后以土封口; b)人工捕殺成蟲,用塑料薄膜包扎樹干基部; c)推廣頻振式殺蟲燈。
九、苗木出圃
1.起苗:2月至3月份定植,避免干燥的天氣起苗,以免風干苗木。起苗時盡量少傷根,及時剪去70%葉片,剪去過長枝條,減少水分蒸發,根系蘸稠泥漿。
2.分級:一年生嫁接苗可以分成一級苗和二級苗,低于二級苗標準的苗木不能出圃。一級苗:地徑≥0.6厘米,苗高≥40厘米,根系發達,無檢疫性病蟲害。二級苗:地徑≥0.5厘米,苗高≥30厘米,根系較發達,無檢疫性病蟲害。
參考文獻:
[1]浙江省臺州農業學校.果樹栽培學.各論(南方本)[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12.
[2]胡芳名,譚曉鳳,劉惠民.中國主要經濟樹種栽培與利用[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