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化仁?龍玉寧
摘 要:根據廣大種植戶反饋的情況,枇杷種植階段常面臨諸多病害風險,各種病害對枇杷質量與產量造成不利影響,降低了種植戶的收益水平。從可持續發展角度考慮,枇杷種植需引入綠色防控模式,對常見病蟲害采取可行的指導方案,消除病蟲害帶來的種植風險。據此,結合枇低海拔區特點,對枇杷種植病蟲害防控措施進行研究。
關鍵詞:枇杷;病蟲害;綠色防控;方法
現代農業經濟快速轉型,先進種植理念在果蔬種植行業得到推廣,枇杷種植項目也在走綠色轉型之路。水果種植是農業經濟主要發展項目,搞好枇杷種植與管理工作,有助于提高枇杷產業種植效益,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病蟲害”是枇杷種植期間的常見問題,實時采取措施解決枇杷病蟲害問題,對提高產業效益起到了關鍵作用。
一、枇杷種植產業現狀
枇杷是水果市場的暢銷品,每年新果上市會吸引諸多消費者的購買,成為助推地區農業經濟增長的新方式。當前,荔波縣大力發展枇杷種植項目,低海拔(低于1000米)由于處具有氣候好、氣溫高、陽光足等特點,為枇杷生長創造了有利條件。當前,荔波縣每畝枇杷產量達到2000斤左右,每畝產值1.5萬元左右,除去農藥、人工等成本,每畝收益1萬元。但是,低海拔區域病蟲害發生率較高,大力發展枇杷種植項目必須解決病蟲害問題,這是推動農業經濟轉型的可行性策略。
二、綠色防控體系作用
“綠色防控”是指從農田生態系統整體出發,以農業防治為基礎,積極保護利用自然天敵,惡化病蟲的生存條件,提高農作物抗蟲能力,在必要時合理的使用化學農藥,將病蟲危害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它是持續控制病蟲災害,保障農業生產安全的重要手段。基于綠色防控體系發展趨勢下,政府支持地方發展水果產業,帶動農民參與到種植經濟建設中。枇杷是水果種植的主要品種,由于其易生長、品質好、產量優等特點,成為水果行業重點培育與發展對象。從種植科技及產業發展角度考慮,指導農民掌握高效栽培技術具有發展性作用。同時,對種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升級,轉變早期枇杷蟲病害防治模式,提出切實可行的技術改良決策。枇杷種植是農業經濟的主要項目之一,隨著種植數量及規模的不斷發展,指導種植戶掌握正確的病蟲害防治技術,能夠全面提高枇杷種植的經濟效益。
三、枇杷種植主要病蟲害
1.主要蟲害防治
(1)蝽象。蝽象對枇杷種植危害較大,主要是以刺吸式口器吸食葉片、嫩梢、果實汁液。在生長的果實被害后,成凹凸不平的畸形果,受害處變硬味苦;近成熟的果實被害后,受害處果肉失水變空,木栓化;幼果受害嚴重時常脫落,對產量與品質影響很大。防治方法:①捕捉成蟲。利用蝽象的假死性,搖動樹枝,使成蟲掉落地面而后捕殺。②摘除卵塊。3月—5月成蟲產卵期,采集卵塊,集中消滅。③殺蟲燈誘殺。利用成蟲的趨光性,安裝殺蟲燈進行誘殺。④藥劑噴殺。3月中旬在成蟲活動初期及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若蟲活動期,各噴一次40%樂斯本乳油1500倍液或800—1000倍敵百蟲或2.5%敵殺死乳油4000倍液等。
(2)枇杷黃毛蟲。枇杷黃毛蟲幼蟲食芽、嫩葉,猖獗時也為害老葉、嫩莖皮和花果,被害葉殘留上表皮和葉脈,甚至造成枇杷樹死亡。此蟲5-10月都有發生和為害,尤以8-9月為害量最大。防治方法:①人工捕殺。黃毛蟲初齡幼蟲于早晚群聚新梢葉面取食時可人工捕殺。②以菌治蟲。即利用害蟲的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蟲。可利用細菌(如蘇云金桿菌)或真菌(如白僵菌、綠僵菌)黃毛蟲的幼蟲。③頻振燈誘殺。由于黃毛蟲的成蟲具有趨光性,安裝頻振燈對成蟲進行誘殺。④冬季從樹干上收集蟲繭,然后置于寄生蜂保護器中,以保護天敵,控制害蟲。⑤藥劑防治:幼蟲初發時噴施80%敵百蟲晶體800倍液、5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樂斯本乳油1500倍液等。
(3)木虱、蚜蟲。木虱取食植物韌皮部,致使植株生長和發育受阻。枇杷受蚜蟲侵害后,導致枇杷生長率降低、葉斑、泛黃、發育不良、卷葉、產量降低、枯萎以及死亡。蚜蟲對于汁液的攝取導致植物缺乏活力,而蚜蟲的唾液對于植物也有毒害作用。防治方法:(1)果實套袋。疏果后,將果實套袋,既可防止害蟲直接為害,阻隔病菌的侵入,又可避免直接被霜凍危害。(2)保護和利用天敵。由于很多肉食性瓢蟲能食蚜蟲,如七星瓢蟲和草蛉能吃蚜蟲,因此,保護七星瓢蟲和草蛉,可利用它們去消滅枇杷上的蚜蟲。(3)黃板誘殺。由于蚜蟲、木虱具趨黃性,可在蚜蟲、木虱為害較重的枇杷園掛黃板,誘集后集中處理。(4)藥劑防治。由于這兩種害蟲在發生和為害特點上相似,因此可選擇同一類型藥劑,在關鍵時期(防治適期)施藥防治。在木虱越冬成蟲出現初期,消滅大部分成蟲于產卵之前或發現短果枝葉痕處出現黃色卵線時(即3月下旬)立即噴藥防治,連噴2~3次,即可控制為害,并降低二、三代基數。蚜蟲于春季氣溫回升后,尤其在枇杷抽新梢時施藥防治。藥劑可選用25%阿克泰水分散粒劑8000~10000倍或25%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或2.5%木虱凈乳油2000倍防治。在果樹休眠期,用 3~5°Be石硫合劑噴干、枝,消滅越冬害蟲。
2.主要病害防治
(1)葉斑病。荔波縣常見的枇杷葉斑病有灰斑病(輪斑病)、斑點病、角斑病和胡麻色斑病。發病重時造成早期落葉,果樹長勢弱,影響新梢抽發。灰斑病還為害果實;以上4 種病害常混合發生,癥狀和發生特點都有相似之處。防治方法:①選育壯苗: 選擇有機質多的砂質壤土育苗,苗圃要遠離枇杷園、未做過苗圃的地。苗圃要加強管理,育壯苗、健苗。及時防治病蟲害。②冬季清園:剪除病葉,與落葉一起燒毀,清園后及時噴施石硫合劑等。③加強栽培管理:增施肥料,樹勢強壯則抗病性強,雨季要做好排水工作,盡量降低地下水位;干旱時則要及時灌溉。④藥劑防治:苗圃在新葉長出時,成年樹每年春梢大量抽發時,都要及時根據病情噴藥防治。我縣一般在6月上旬開始噴藥,10-15天后再噴一次。藥劑可交替用0.5%等量式波爾多液或70%托布津可濕粉800倍或65%代森鋅可濕粉600倍或30%苯醚甲環唑2000倍等。
(2)炭疽病。為害近成熟的果實,在儲藏期發生較多。果面上褐色圓形病斑,后擴大凹陷,病斑上密生小黑點在潮濕條件下溢出淡紅色粘質物(分生孢子)。病斑擴展快,3-5 天蔓延到整個果實,果肉腐爛病果可成為僵果懸掛在樹上或落在地上。炭疽病對枇杷種植區產量有很大的破壞作用,綠色防控機制建設中,要考慮病害的風險隱患,采取科學的病害處理方式。防治方法:①注意果園排水,增施鉀肥,增強樹勢,提高抗病能力。②摘除病果,剪除病梢并燒毀。地面上的僵果也要深埋或燒毀。③防治害蟲,提高樹勢和抗病力,用通常的殺蟲劑即可。④頭年發病嚴重的枇杷園,在果實著色期前一個月噴灑0.5%~0.6%的等量式波爾多液或甲基硫菌靈、多霉靈、多菌靈等。苗木上噴灑0.3%~0.5%的等量式波爾多液。可以兼治葉斑病。
四、結語
新時期水果種植行業快速發展,綠色生態理念得到全面推廣,兩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聯性。低海拔區枇杷種植要結合病蟲害防控標準,對枇杷蝽象、黃毛蟲、木虱、蚜蟲、葉斑病、炭疽病等常見病蟲害,提出切實可行的綠色防控處理方法,這些都是提高低海拔區域病蟲害的有效方式,增加了綠色防控體系的可行性。除了綠色防控技術外,還需要掌握其他病蟲害處理方式,從多個方面提出病蟲害控制方案。
參考文獻:
[1]王保華,翟洪凱,張興華,李紅霞.枇杷高光效寬窄行栽培試驗研究[J].北方枇杷.2014(06).
[2]徐剛,楊興福,楊海龍.枇杷高光效栽培試驗[J].現代化農業.2014(02).
[3]肖慶國,李永富.枇杷優質高產栽培新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