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久善
摘 要: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在我國的流行越來越廣,已經成為規模化養豬場的主要疫病之一,嚴重制約著規模化養殖的發展。文章結合藍耳病臨床表現、發病機理,對規模化豬場中如何實施豬病的防控進行了研究,以期能夠提供疫病防控方面的建議,促進規模化養殖的發展。
關鍵詞:規模養豬;藍耳病;防控
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傳統的散戶養殖模式已難以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要求,越來越多的規模化豬場開始出現。但就在規模化養豬場的發展過程中,豬藍耳病危害性日趨嚴重和明顯。其中,這藍耳病又稱豬繁殖和呼吸障礙綜合癥,是由藍耳病毒所引起的豬的一種病毒性傳染病,以哺乳仔豬、保育豬、肥育豬呈現呼吸道疾病、敗血癥、死亡率高為主要特征,是目前對規模養豬行業威脅最大的豬病之一,嚴重制約著規模化豬場養殖的發展。因此,科學有效的防治該病保障規模化養豬業的健康發展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為母豬繁殖障礙,仔豬、肥育豬呼吸道疾病嚴重、死亡率高。母豬多為懷孕后期(懷孕80天以上)出現流產、分娩時間延長、死胎率增加、產弱仔、仔豬整齊度下降。母豬產后體溫升高(40℃以上),缺乳,同窩仔豬發病,病死率幾乎100%。多發生在產后2~3周,仔豬表現發熱(體溫40℃以上)、精神不振、咳嗽、呼吸困難、眼瞼發青、拉稀、后肢癱瘓、衰竭而亡。母豬產后不發情、斷配時間延長、準胎率下降。
一般多混合感染,斷奶仔豬轉入保育舍(1~2周后)發熱(體溫升至40~41.5℃),呈現高熱病,病豬精神不振、扎堆、食欲減退或廢絕,咳嗽、打噴嚏、呼吸困難、結膜發炎、大便干燥或腹瀉,耳部、臀部、腹部及腿部皮膚紫紅色,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后肢無力、走路搖擺,有的表現神經癥狀,病死率30%~50%以上。痊愈者多成為僵豬。
肥育豬主要在轉入后3~4周發病,呈現精神不振,體溫40~41.5℃,咳嗽、呼吸困難、結膜炎、皮膚發紅,特別是耳朵、腹部及臀部發紺,有的貧血、小便黃、大便干,后期衰竭而死,病死率一般在10%~30%。
二、剖檢病變
主要病變在肺部,肺臟呈急性肺炎病變,間質增寬,橡膠肺,肺泡塌陷,萎縮,心肌變性,淋巴腫大出血,肉變,脾臟腫大,腎臟有出血點,呈現病理現象的多樣性。
三、發病機理
PRRSV不凝集哺乳動物或禽的紅細胞,有嚴格的宿主專一性。對巨噬細胞有專噬性,病毒的增殖具有抗體依賴性。在中和抗體水平存在的情況下,在細胞上的復制反而增強。PRRSV對某些微生物有誘導作用,同時具有協同作用,導致機體對其應答延遲;PRRSV不管是自然感染或免疫接種,都具有引起免疫抑制的特質。疫苗病毒還能與野毒雜交,使其毒力增強,造成該病的感染及其暴發。由于PRRSV具有以上的生物特性,所以增加了該病的“神秘性”和“復雜性”,給該病的防控帶來了困難,但PRRSV在機體內還有“自然弱減性”的特征,通過試驗跟蹤,一般200天機體停止排毒和PRRSV自然消失(但現在機理還不清楚)。
四、豬藍耳病的防控措施
PRRSV具有其生物特性和毒株的多樣性,因此,給豬場防治該病增加了難度和不確定性,目前還沒有治療該病的特效藥物和徹底治愈的有效方法,藍耳病疫苗免疫效果又不太盡人意。經過近幾年的大量臨床試驗表明:通過采取綜合防控措施,對該病的防控是有效的。要根據本場PRRSV具體感染狀態,選擇適合本場的防控措施,才能收到理想效果。
1.豬藍耳病陰性場防控
經檢測,豬藍耳病抗原、抗體雙陰性,定為豬藍耳病陰性場。
(1)閉群飼養,不從場外引種,自繁自育后備種豬。
(2)做好生物安全措施,防止PRRSV的侵入。
(3)需引種一定從雙陰性場引種。
(4)跟蹤監測、定期監測PRRSV抗原、抗體。
(5)不打豬藍耳病疫苗。
2.豬藍耳病陽性不活動場防控
經檢測,母豬PRRSV抗體陽性或者有帶毒、其它豬群無感染定為豬藍耳病陽性穩定場。
(1)采取“200封群綜合控制技術”(見后)。
(2)加強飼養管理,提高豬群的抵抗力,防止各種應激,可添加增強免疫力的藥物。
(3)落實生物安全措施,控制PRRSV在豬群中的活動,保持穩定。
(4)跟蹤監測PRRSV活動動態,防止暴發。
(5)接種滅活苗,不可接種豬藍耳病弱毒苗。
3.豬藍耳病陽性活動場防控
經撿測,母豬群PRRSV抗體陽性且帶毒,肥育中后期豬只呼吸系統疾病表現嚴重,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檢測PRRSV陽性,可定為PRRS陽性活動場。
(1)采取“200封群綜合控制技術”。
(2)加強飼養管理,提高豬群的抵抗力、減少應激,添加增強機體免疫力的藥物。
(3)落實好生物安全措施。
(4)跟蹤監測PRRSV抗體。
(5)接種疫苗,母豬懷孕56天接種豬藍耳病滅活疫苗,仔豬3~4周齡時接種豬藍耳病弱毒疫苗,必要時間隔4周再加強免疫1次,但不要超過兩次。
(6)完全恢復穩定后3個月仔豬停止打苗,母豬可堅持懷孕56天接種豬藍耳病滅活苗。
(7)控制和治療繼發感染
4.豬藍耳病陽性發病場防控
母豬出現流產、死胎等繁殖障礙(高致病性藍耳病還可引起高燒甚至死亡),其豬群同時發病,經實驗室檢測PRRSV陽性,可定為豬藍耳病發病場。
(1)接種豬藍耳病弱毒疫苗,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母豬配種前免疫1次,生長豬根據感染的時間提前3~4周免疫1次,隔4周再加強1次,最多不超過兩次,待疫情穩定后3個月,仔豬停止使用豬藍耳病弱毒疫苗,母豬改為懷孕56天時接種豬藍耳病滅活疫苗。
(2)采取“200封群綜合控制技術”。
(3)加強飼養管理,提高豬群的抗病力,減少應激。
(4)酌情添加中藥制劑(清熱解毒+補氣固本+保肝護腎)。
(5)落實生物安全措施。
(6)及時淘汰病豬。
(7)跟蹤監測病情趨勢。
(8)控制和治療混合或繼發感染。
五、200封群綜合控制技術
技術路線:封群馴化、隔離淘汰、單向流動。
1.封群馴化
(1)后備母豬50千克的轉入馴化舍,小群圈養,每圈5~10頭。
(2)轉入馴化后觀察7~10天。
(3)然后轉入斷奶母豬,每欄最少1頭,混養30天。
(4)馴化30天后,合格者轉入后備母豬舍,不合格者轉入肥育舍。
(5)馴化合格標準:豬瘟免疫抗體合格率100%,PRRSV抗體陽性率100%。
(6)建立個體健康檔案,做好記錄。
2.隔離淘汰
(1)馴化后合格的后備母豬轉入后備母豬隔離舍。
(2)實施小群圈養。
(3)180日齡開始做常規免疫。
(4)同時用公豬誘情。
(5)后備母豬第1次發情后,進行豬瘟、PRRSV抗體檢測(PRRSV抗體2.0以下)。
(6)在馴化及隔離過程中,不論斷奶母豬或是后備母豬,免疫不合格者、有其它病或質量不合格者、長期不發情者,一律淘汰,不予治療。
(7)跟蹤個體健康檔案做好記錄。
3.單向流動
選好的后備母豬約50千克時,轉入馴化舍與斷奶母豬混養,合格者轉入后備母豬隔離舍,隔離舍合格者配種,否則淘汰。
程序為:批次轉入馴化舍→登記建檔→觀察7~10天→轉入斷奶母豬混養30天→檢測→合格者轉入后備母豬隔離舍(不合格者轉肥育)→隔離舍進行常規免疫→種豬質量鑒定、發情鑒定、健康鑒定→合格者配種,不合格者淘汰。
六、后備母豬的配種條件
1.符合品種特征,發育良好,肢蹄健壯。
2.生殖器官發育良好、乳頭7對以上均勻整齊。
3.3~6胎母豬產的后代。
4.依規模選留數量。
5.體重140千克,背膘15~18毫米。
6.豬瘟抗體合格,PRRSV抗體2.0以下(陽性場)。
7.其它指標正常。
七、藥物調控
技術路線:清熱解毒,保肝護腎,補氣固本。
1.金葉清瘟+肝膽顆粒+御毒三效+本草黃芪多糖等中藥制劑(江西中成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產)酌情飼料添加。
2.維生素C+碳酸氫鈉+葡萄糖(黃芪多糖)。
3.亞硒酸鈉維生素E。
4.控制繼發感染。
不要機械照搬,因場、因病、因豬施制。
八、結語
總之,高致病性藍耳病已成為豬的重大傳染病之一,對規模化養豬業危害巨大。為了及時預防和控制豬病的發生,降低規模化養豬場的養殖風險,同時保障養殖的經濟效益,養殖戶以及相關疾病控制方面應該加強管理,深入研究疾病的發生、掌握相關豬病的防控措施,以求在疾病發生時能夠及時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進行控制,從而提高規模化豬場的疫病防控水平,促進規模化養殖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洪波.規模化豬場中豬藍耳病預防與治療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6, 27(16):63-63.
[2]鄭陽德.淺談規模化豬場藍耳病的危害與防治[J].獸醫導刊, 2016(16):10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