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華

摘 要:在羅非魚的實際養殖過程中,由于周圍環境條件限制和高密度精養,養殖水體惡化,魚體抗病能力下降,容易突發疾病。本文對一例溫棚養殖羅非魚慢性疾病診斷及病理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治療方案。
關鍵詞:溫棚養殖;羅非魚;慢性疾??;治療方法
一、發病情況
羅非魚不耐低溫,目前我國南方在水產養殖越冬時使用最普遍的措施是搭建越冬薄膜大棚。2016年3月19日,王某溫棚越冬羅非魚魚種異常、出現死亡現象而問診,我們進行了現場診斷。羅非魚在北方不能夠自然越冬,王某冬季采用井溫水溫棚越冬羅非魚魚種,溫棚東西走向,越冬池為磚砌水泥池,池深1.8米,面積是200米2,每立方米水體投放魚種8千克,2015年10月份開始進入越冬管理,當時羅非魚種規格已達50克/尾左右。發病初期,魚種攝食量有所下降,食欲不振,生長緩慢,發現有些魚種離群獨游于水面,體色加深,游動無力、呆滯,對外界各種刺激反應遲鈍,并漸漸有死亡現象發生。近1個多月從開始每天有零星死亡,到后來愈發嚴重,每天有30千克左右的魚種死亡。通過詢問,換水情況正常,換水水源為井溫水,水溫能保持在18℃左右,換水前后溫差不超過2℃。羅非魚種出現死亡情況已持續1個多月,且情況有愈演愈烈之勢。從病魚外表來看魚種比較消瘦,體表黏液增多,腹部平直略向內凹陷,病魚鰓絲整齊但帶有明顯充血現象,除此之外體表再沒有其他明顯癥狀(圖見彩中插1)。
二、臨床診斷
將病魚進行現場解剖,病魚肝臟表面凹凸不平、沒有韌性,顏色呈現土黃色,肝臟濁腫有花白肝現象,肝臟上帶有明顯出血點。通過組織學觀察,發現肝組織有大批空泡化分布,肝脂肪變性,在電鏡超顯微結構下觀察,脂?;鞚嶙冃陨鯙槊黠@,出血點能夠看到淋巴細胞,所有這些癥狀都指向明顯的慢性肝病,可以初步確認為慢性肝病。用鑷子梳理出病魚腸道,發現腸道有韌性、沒有腸炎癥狀,但腸道內基本沒有食物。病魚腹腔內腸道周圍有大量白色脂肪。通過詢問,王某在羅非魚種進入越冬管理后,在沒有發生病害前提下,為防病長期持續在羅非魚飼料中添加諾氟沙星(自2017年為水產禁用藥物)、恩諾沙星等藥物進行正常拌餌投喂,在羅非魚種出現死亡后更是不斷更換用藥種類、頻繁用藥,魚種死亡現象沒有停止反而越發嚴重。根據以上病癥和用藥情況可初步診斷為藥源性肝損傷,繼而引發其他內臟器官衰竭而引起魚種死亡。
三、病理分析
肝臟是魚類重要的代謝器官和解毒器官,并且有造血功能,長期、反復、超量在飼料中添加藥物拌餌投喂進行病害預防,所謂“是藥三分毒”,肝臟每天處于超負荷解毒狀態,長期如此必然造成藥源性肝損傷,這樣不僅沒有起到防病的效果,反而造成羅非魚種肝損傷引起黃疸和肝脂肪浸潤,嚴重的會引起肝細胞變性、壞死,使肝臟呈現土黃色和花白肝癥狀,肝臟腫大,質地發脆而缺少韌性,切面隆起。肝功能受損進而造成營養代謝失調,免疫系統紊亂,體質變弱,抗病能力下降,并且極易引起繼發性疾病暴發而造成大量死亡。另外脂肪分解轉化為魚體所需要的能量也是在肝臟中完成,肝臟損傷而使這一路徑被切斷,必然造成脂肪在魚體內的蓄積。
四、治療方案
1.正確診斷引起羅非魚種肝病的病因,及時消除病因,對癥治療。治療原則是補肝、解毒、梳理、消腫,促進肝細胞再生和肝功能恢復。立即停止在飼料中低劑量添加一切對魚類肝臟有損害的抗菌類藥物,今后也絕不能在飼料中長期添加抗生素類、磺胺類等藥物進行疾病預防。其實魚類肝病重在預防,當病情發展到停食后,再想治愈就比較困難。
2.選擇具有解毒護肝、疏肝理氣、促進肝細胞再生的中草藥,如枸杞、五倍子、黃芪、黃柏、甘草、柴胡等,這些中草藥具有抗脂肪肝、解毒、抗肝損傷、促進肝細胞再生和功能恢復的功效。市場上的方劑如肝膽利康散、七味板藍根、三黃粉等,連喂7天為一個療程,魚病嚴重到不能攝食的可煎汁潑灑。
3.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卵磷脂、氯化膽堿等可促進魚類肝臟脂肪代謝的微量元素。
五、分析與小結
1.嚴格遵守停、休藥制度,合理科學低劑量預防病害。合理低劑量藥物防病,不僅可提高魚類的出肉率,還能夠通過改善魚類胃腸道菌群結構,影響飼料的發酵和消化吸收,進而提高飼料轉化率。但抗生素的使用量和飼料轉化率并非呈正相關,并且耐藥性的產生才是最大危害。
2.漁藥濫用、亂用必然會造成養殖生物體內藥物殘留超標,造成養殖水體、周圍生態環境受到污染,這些過量的抗生素一部分通過食物進入人體,另外絕大多數進入非飲用水源地水體,但又可能通過生態循環最終仍進入人體導致人體致病菌耐藥性增大,濫用、亂用抗生素必然會加速進入“后抗生素時代”的進程,那時畜禽類、家畜類、魚類,更包括我們人類,如果沒有新的殺抑菌滅病毒藥物研制出現,病害防治將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人類所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
3.盲目追求養殖產量和大量用藥進行病害防治形成惡性循環怪圈。隨著社會對商品魚需求越來越大,養殖戶盲目追求單位產量,盲目加大放養密度,工業化集中養殖的模式亦越來越受到追捧,但往往養殖生產設備、水質監測、病害防治等方面工作遠遠跟不上生產需求,這種情況下高密度、高產量必然造成水質易惡化、魚類抗逆性差、魚病易大面積傳播暴發等現象,這種現象的發生有些養殖業者簡單地歸結于藥物防病不到位,以為在飼料中長期添加抗生素并加大用量防病效果會越好,其實是適得其反。
4.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水產品質量安全越來越關注,對生態環境安全的呼聲日益高漲,開發和利用疫苗來預防重大水生動物疫病就顯得十分重要。水產動物疫病防治主要有藥物防治、生態預防和免疫預防三種形式,而疫苗在提高水產動物特異性免疫水平的同時,亦能增強機體抗應激的能力,符合水產品養殖無污染、無殘留的要求,能夠滿足消費者對綠色水產品的需求,所以今后用水產疫苗預防水產養殖病害勢在必行。
六、結語
綜上所述,羅非魚具有生長速度快、適應性強、病害少、飼料容易解決、養殖產量高又易加工等特點,是世界公認的水產優良養殖品種。但在養殖過程中發生率高,所以在養殖中應避免長期和減少大量使用藥進行病害防治,多采用生態防病技術,來提高綠色水產品的產量。
參考文獻:
[1] 李瑩,張鵬,劉巖,張在勤.常見的羅非魚疾病防治技術[J].水產養殖. 2008(01).
[2] 汪開毓,陳德芳,趙敏,黃凌遠,黃錦爐.羅非魚主要疾病介紹與防治技術(一)[J]. 科學養魚.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