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劍榮
摘 要:發展林下經濟能高效利用林地,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同時也是推進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措施,有著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現階段也取得了較為明顯的經濟社會效益。本文通過探討林下經濟常見的幾種經營模式,簡要分析相應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林下經濟;經營模式;發展對策
一、林下經濟的經營模式分析
1.林下種植模式分析
林下種植是林下經濟中經濟效益較高的一種模式。目前,我國較為常見的林下種植品種有蔬菜、中藥材、食用菌、糧油作物、以及牧草等,其中以中藥材和食用菌的種植較為受到推崇。在林木生長的不同階段,需要根據其具體特點對林下種植品種進行合理調整。不同的階段種植的品種也有所不同,初期應種植蔬菜,中期適合一些藥材等,而林木成林后則應該種植食用菌。林下種植是生態與經濟兩種效益雙豐收的農業模式,它不但能夠為農戶實現不錯的經濟收入,而且能夠提高地表覆蓋率,對防治水土流失,豐富生物多樣性有重要意義。
2.林下養殖模式分析
目前國內提倡循環經濟、綠色經濟,而林下養殖模式就是比較典型的循環經濟模式之一,其立體、高效、生態等特點也充分符合現行的發展趨勢。當下,在林間散養柴雞,是各地區林下養殖較為普遍的選擇,散養雞任意食用林間昆蟲、野草等,其不論是肉質還是下的蛋,都非常健康營養,是無公害食品,受到廣大群眾及市場的青睞。此外,林下養殖業的發展依靠森林資源,減少飼料購買成本,并且抑制野草、除去害蟲、給土地增肥,促進林牧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
3.林下產品加工模式分析
林下產品加工業發展也是林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對其運用最為廣泛的是森林食品采集加工以及竹藤工藝品生產這兩個行業。云南,被稱之為動物王國和植物王國,故此在森林食品采集加工方面獨具優勢,極具資源,利用本地森林資源所附帶生產的山茅野菜、天然野果、食用菌等生產制作的綠色有機食品,頗受國內外廣大消費者青睞。另一方面,竹藤工藝品工藝雖簡單,但其附加值較高,云南、貴州、廣西等地生產出來的編制簍筐、桌椅等許多藝術品早就名揚國內外。
4.森林旅游模式分析
依托森林發展旅游業,是森林資源開發的一個重要方面,其發展有著較為顯著的現實價值。自1982年以來,我國就以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為首例,建立國家森林公園建設體系。近年來,由于霧霾侵擾,藍天綠地好空氣成了普遍民眾所向往的生活,國內森林旅游保持高增長態勢,迅速成為國內、云南省內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云南省內以普達措、大圍山等已開發的國家公園以及磨盤山、無量山等亟待開發森林旅游資源為代表,云南得天獨厚的森林養生體驗將會是省內林下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
二、林下經濟的發展對策
1.完善森林資源保障機制
(1)對于森林資源的利用應保持在合理程度,不可大量開發,因為森林是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標準,需在國內制定相關法規,并督促相關企業執行,從而促進森林開發業規范發展。
(2)加快完善及宣傳森林保險機制,當今我國森林保險所涵蓋的方面仍然比較局限,保險品類較少,應加快完善我國森林保險體制機制,以減輕及應對自然災害風險。同時加大宣傳力度,通過保險機制等風險轉移方式分散林農發展林下經濟風險,有效提升森林保險在林下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2.培優培強林業龍頭企業
林下經濟的推進不是以個體林業發展而孤立的,整個林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引導以及林業龍頭企業的帶動。據此,我們要在林下經濟發展中注重示范基地的建設,培優培強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其帶頭作用,全面推進林下經濟的穩定可持續發展。
林下經濟的產業的發展并不是以林農為主導的,林農只是為它服務的,這就需要地方政府作為橋梁很好的進行銜接,在已有的林企中培育一些具有較好盈利能力的、社會榮譽度高的企業作為龍頭企業,這些龍頭企業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充分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促使行業健康發展。
3.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
政府要增加對林區基礎建設的經濟投入,保障交通、水利、電力、網絡、信息等基本設備。當然,要盡量把政府、林農和企業還有社會集中在一起,使之成為一個多元投入機制,每個地區根據產量多少,在生產林下經濟產品較多的地方,按需設立林下產品集散地和交易場所。
4.主打綠色、生態、有機的特色
綠色、生態、有機是林下經濟產物的生命力所在,是否“原生態、無添加”,越來越成為引導消費者的重要選擇標準之一。近年來,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有關食品安全的報道屢見不鮮,食品是否安全得到了大范圍的關注,現如今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健康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林下經濟的參與者在種植和培育產品時,應該充分考慮林下經濟的生命力之所在,降低生產過程中“農、化、添”的劑量。建立可追溯體系,進行有機、綠色、無公害食品認證,嚴格食品生產標準,嚴格監督,保證產品的質量,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的產生,保持食品的“土”味和“綠”味。
5.樹立品牌意識和原產地保護意識
品牌的設立和完善產品才能得到更為長久的發展,所以地方政府、農林合作社和林業企業都應當有品牌觀念和原產地保護意識。產品的質量和其生存區域的自然環境有直接聯系,農林產品被注上了相應的地理區域性特征,所以原產地成為消費者選擇該產品的決定性因素。把當地具有特色的林下產品建成原產地品牌,通過宣傳把它的價值發揮到極致,可大大推動林下經濟發展的速度,與此同時我們要做好監管工作,一是產品質量,二是產品品牌的使用,不能讓原產地的形象受損
林下經濟的發展利于建設立體生態林業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加快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伐,發展潛力巨大。為下一步更穩更快更好地走好林下經濟的發展之路,其發展模式及對策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馬洪軒,張仕鵬.林下經濟的經營模式與發展對策[J].工程技術:引文版,2016(3):00285.
[2]劉蘭,潘德權,羅在柒,等.我國林下經濟模式發展現狀及其產業發展對策分析[J].福建農業,2014(8):63.
[3]謝永水,姜智慧,黃士洪,等.遂昌縣林下經濟發展現狀與對策[J].江蘇林業科技,2016,43(2):51-53.
[4]趙軍紅.陵川縣林下經濟模式及產業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9):239-240.
[5]王玲.四川省林下經濟發展現狀與對策建議[J].四川林業科技,2013,34(4):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