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漢光


摘 要:為了解城市綠化土壤肥力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深圳市華保科技有限公司受委托測定了某片區綠化帶土壤改良前的肥力。結果表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在一定區間,隨著非毛管孔隙度的增加,土壤肥力亦呈增加趨勢。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對土壤肥力的影響很大。
關鍵詞:綠地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土壤肥力;評價
綠地土壤作為城市土壤中受人類活動影響較為嚴重的土壤類型,相對于其它類型的土壤來說,具有其自身所獨有的理化特性。為了確保城市綠化工作的展開、環保工作的推進,綠地土壤的檢測頗為急切。
土壤孔隙是土壤氣相和液相物質的轉移通道,其大小、數量和空間結構決定了物質的轉移形式和速率。是評價土壤肥力特性和土壤自凈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園林綠化需要控制的指標,也是污染檢測和土壤調查需要檢測的基礎數據。非毛管孔隙度是直徑大于0.02mm,水受重力自由向下流動,植物幼小的根可以在其中順利伸展,氣體、水分流動。非毛管孔隙度對施肥有重要影響,也對進入土壤中的污染物的自然擴散,環境自凈有重要的影響。
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是土壤質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可以通過對綠地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進行檢測,更好的對土壤肥力和污染物擴散做出判斷。對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土壤肥力數據進行分析,以期探討綠地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土壤肥力的關系。
一、研究區域
該區域填海而成,其土壤均系客土,屬濱海鹽土。土壤改良前綠化植被生長狀況不是非常滿意。本項目所調查的對象土壤均為“客土”, 地塊內土壤來源不一。每個點位取 9個取樣小點混合成一個混合樣。檢測肥力檢測項目PH值、含水率、陽離子交換量、容重、全鹽度、有機質含量、非毛管孔隙度、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鉀、機械組成。非毛管孔隙度在中心點采樣。
二、綠地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檢測方法和肥力評價方法
1.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檢測依據的標準
《森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質的測定》(LY-T 1215-1999)
2.土壤肥力評價
依據《南方地區耕地土壤肥力診斷與評價(NY/T1749-2009)》,土壤肥力屬性指標的評價采用單項肥力指數:Pi = Ci / Si;
其中 Pi ---土壤中某指標i的單項肥力指數,Pi高低直接反映該肥力指標豐富程度,越高表明該指標越豐富,土壤肥力越高;
Ci ---土壤中某項指標i 的實測數據;
Si ---土壤中某項指標i的評價標準值。
土壤肥力綜合指數采用內梅羅綜合指數法:
其中( Ci / Si)2min---土壤所有指標中單項肥力指數最小值平方;其中單項肥力指數Pi >3時,該項肥力指數以Pi =3計;
( Ci / Si)2ave---土壤所有肥力指數的平均值平方,其中單項肥力指數Pi >3時,在綜合土壤肥力指數(P綜)計算時該肥力指數以Pi =3計;
三、檢測數據分析
數據來源華保科技有限公司報告(報告編號HB171A0142020)。
研究對象區域內,因客土來源不一,整體數據無明顯規律。該區域改造前土壤貧瘠,選取非毛管孔隙度在5-6和6以上兩個區間的數據。見表3.1,表3.2。非毛管孔隙度大致在一個區間,可視為客土類型和壓實程度大致相當。以excel做散點圖,見圖3.1,圖3.2。
以上可看出,在一定區域內,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增加,土壤肥力亦呈增加趨勢。綠地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檢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定土壤的肥力狀況,可以說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影響著土壤的肥力。
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大小對植物的生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為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影響著土壤的通氣狀況,尤其是土壤中氧氣的含量。土壤中存在著許多微生物,這些微生物通常都是需要氧氣才能夠存活的,它們可以在有氧的狀態下對土壤腐殖質進行腐熟,土壤中的微生物對土壤結構的改善屬于一種微觀的行為,如果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過小,經常處于板結的狀態,那么長時間受到影響的微生物活動就會受阻,從而對微生物的繁殖及對土壤的有益改造起到阻礙作用。
四、結語
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不僅影響著土壤的通氣狀況,也影響著水分運行狀況,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土壤的肥力產生影響,進而影響植物的生長狀況,所以通過對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檢測來對土壤肥力進行評價是非常有意義的一項工作。土壤的飛毛管孔隙度也是土壤污染調查中土壤自凈能力和污染物擴散中非常基礎的數據。
參考文獻:
[1]張波,史正軍,張朝等.深圳城市綠地土壤孔隙狀況與水分特征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4):299-304.
[2]伍海兵,李愛平,方海蘭等.綠地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檢測方法及其對土壤肥力評價的重要性[J].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5,32(1):98-103.
[3]馬秀梅.北京城市綠地土壤pH、可溶性鹽及孔隙度特征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2013,28(4):384-387.
[4]丁愛芳,趙繼陽,李銘等.南京市中心城區道路綠地土壤肥力調查與評價[J].北方園藝,2011,(9):87-89.
[5] 趙丹,馬俊杰.城市園林綠地土壤肥力調查與評價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3,(33):12851-12853,12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