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瓊++蘭成艷++王瑩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小兒腦癱針灸治療的醫從性。方法 本文所選對象為2014年8月~2016年8月本院兒科接收的小兒腦癱患兒15例。所有患兒均滿足腦癱診斷標準,征得患兒和其家屬同意后予以針灸治療,治療期間觀察分析患兒家長醫從情況,根據分析結果施予相應的干預,比較分析干預前后患兒運動功能情況、家長醫從性以及滿意度。結果 通過患兒和家長醫從情況的分析進行干預后,患兒運動功能評分(GMFM)明顯提高,家長醫從性評分明顯提高,且患兒家長滿意度評分也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小兒腦癱針灸治療中,根據患兒病情,結合其家長醫從性,予以有效地干預,可促進患兒運動功能的改善,提高患兒家長治療醫從性,對于患兒病情康復有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醫從性;小兒腦癱;針灸治療
【中圖分類號】R74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36..02
小兒腦癱是指出血和后一個內腦發育還未成熟階段,因非進行性腦損傷所造成的各種運動功能障礙綜合征[1]。病變位置在腦,可累及四肢,且并智力缺陷、語言障礙、癲癇、視覺障礙、行為異常、聽覺障礙、精神障礙等,近年來該病呈現出一種居高不下的狀態,癥狀表現以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以及異常姿勢為主,嚴重影響和威脅著患兒身心健康[2-3]。目前在小兒腦癱的臨床治療中,治療法有很多,比如綜合康復醫療、藥物療法、小兒腦癱運動療法以及中醫療法等,其中在中醫療法中針灸、中藥以及按摩最為常用[4]。本次研究擇取小兒腦癱患兒15例作為研究對象,就針灸治療醫從性進行探討和分析。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所選對象為2014年8月~2016年8月本院兒科接收的小兒腦癱患兒15例。均滿足小兒腦癱診斷標準,均有運動功能障礙;所有患兒家長均知曉本次研究目的,可積極主動配合完成整個研究。年齡4個月~3歲,平均年齡2.14±0.948歲;其中男9例,女6例。本次研究已排除不可按照醫囑堅持治療的患兒、并有繼發性癲癇患兒、存在嚴重精神疾病和交流溝通障礙患兒、施針位置感染或者皮損患兒、伴有嚴重心肺器質性病變和發熱患兒、缺失完整臨床資料患兒。
1.2 方法
所有患兒入院后均實施常規檢查,予以對癥治療,基于此實施針灸治療,具體操作見下:(1)頭針:選擇穴位包含有四神聰、頂顳前斜線、神庭、顳三針、雙側本神、頂中線和頂旁1、2線等,其中徐動型腦癱患兒不留針,而痙攣性腦癱患兒則刺激不可過重。(2)體針:對于上肢癱瘓患兒,選擇合谷、肩髃、手三里或者曲池;對于下肢癱瘓患兒選擇環跳、解溪、伏兔、三陰交、髀關以及足三里等。選擇上述穴位7~8個,按照常規要求進行消毒,消毒以后合理選擇針灸針予以操作,快速捻轉或者提插,在得氣以后和電針儀相連接,注意電針器上每對輸出均需和同側神經支配肌肉腧穴相連接,在接通電源以后選疎密波,合理調節強度旋鈕,將針灸位置肌肉出現的輕度收縮作為原則。每天針灸半小時,每天1次,治療10天休息10天再進行治療。因小兒不可自理,均為家長照顧,故在治療期間密切觀察分析家長醫從情況,予以有效地干預。干預方式:加強患兒家長健康宣教,構建練好醫患關系;疏導患兒家長負性情緒,將治療的重要性告知患兒家長,鼓勵其積極配合,在家庭方面予以理解,多呵護關心患兒,以便各項工作得以有序地開展;尊重患兒人格,對患兒的進步或者比較努力的時候,應及時予以表揚或者肯定,或者以物質的方式予以獎勵,以增強患兒治療配合度;對患兒出現不良行為原因進行分析,囑咐家長一同予以有效引導,多和其他家長交流經驗;將相關治療要求和照顧要求、操作方式等告知患兒家長,使其可自覺按照醫囑執行。
1.3 觀察指標
觀察分析治療干預前后患兒運動功能情況、患兒家長醫從性以及滿意情況。利用GMFM評估量表在治療干預前后評價患兒運動功能,分數越高表示功能恢復越好。醫從性利用本院自擬調查問卷調查表進行調查評價,評價分數為1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兒家長醫從性越好。以自行設計滿意調查問卷表調查患兒家長滿意情況,分數為10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兒家長滿意度也就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使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通過統計學的分析分析可知,和干預前比較,干預后患兒GMFM評分明顯提高,同時患兒家長醫從性評分、滿意度也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干預前后患兒GMFM評分和患兒醫從性、滿意情況比較(x±s,分)
時間段 患兒GMFM評分 家長醫從性評分 家長滿意評分
干預前 106.33±51.22 4.53±0.12 80.12±2.33
干預后 169.82±50.81** 6.31±1.21* 91.11±3.12*
注:和干預前進行對比,*P<0.05
3 討 論
臨床醫從性是指患者求醫以后其行為(節食、生活方式改變、服藥等)和臨床醫囑符合程度,即遵循醫囑的行為活動,其又被叫做醫從性、醫囑依從性或者遵醫行為。在有效治療治療病程長且反復、病因復雜以及治療難度大的疾病,不僅要包含正確診斷、有效藥物或者手術等,還須包括患者良好醫從性[5]。由于前兩種為生物醫學范疇,故在臨床中普遍被醫生重視,但是關于患者依從性,因其屬于社會醫學問題,因此在臨床中很容易被忽視[6]。小兒作為比較特殊群體,因不可自理,都由其家長照顧,故在臨床醫從性一般為家長完成。有文獻報道,針灸可促進機體腦細胞代謝,便于神經元網絡系統重建,改善患兒血液循環和運動功能[7]。但是由于針灸治療時間較長,故在治療期間加強患兒家長醫從性的分析,針對家長醫從情況予以有效地干預對于療效的提高和促進患兒盡快康復也變得尤為重要。本次研究就小兒腦癱針灸治療的醫從性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通過針灸治療干預,患兒運動功能評分、患兒家長依從性評分以及滿意度評分均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針灸治療小兒腦癱時,加強患兒家長醫從性工作的干預,可提高患兒家長依從性,為治療操作提供保障,以此進一步促進患兒康復。
綜上言之,在小兒腦癱針灸治療中,針對患兒家長醫從情況施予相應的干預,可有效提高其醫從性,便于各項治療工作的實施,以此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馮 玨.針灸聯合五音療法促進小兒腦損傷腦癱康復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5,(25):3081-3083.
[2] 湯明麗,呂復莉,唐久來,等.小兒神經康復中心小兒腦癱康復治療的現狀及進展[J].安徽醫學,2012,33(9):1255-1257.
[3] 常永霞,戈 蕾,周迎東,等.針刺聯合康復訓練治療小兒腦癱[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1(5):1049-1050.
[4] 朱 靜,張立勇,邵湘寧(通訊作者)等.針灸治療小兒腦癱的Meta分析[J].中醫藥導報,2013,(11):62-65.
[5] 任曉波,楊 蓉.護理干預對支氣管哮喘患者治療及醫從性及預后的影響[J].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3,11(8):322.
[6] 李 平.社區健教對高血壓患者醫從性提高的調查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3,23(5):2665-2666.
[7] 于冬麗,羅丹娜.針灸推拿治療小兒腦癱28例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5,(20):278-279.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