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 源, 可 燕, 蔣嘉燁, 林 梅, 岑 芳, 朱維晶
(上海中醫藥大學 教學實驗中心, 上海 201203)
實驗技術人員在實驗課程中教學定位的探索
栗 源, 可 燕, 蔣嘉燁, 林 梅, 岑 芳, 朱維晶
(上海中醫藥大學 教學實驗中心, 上海 201203)

通過分析實驗教學模式的現狀,結合上海中醫藥大學教學實驗中心,以校級建制的實驗中心為背景,以最大限度服務學生與教師為目的,對實驗技術人員在實驗課程中的教學定位進行了一定探索。結合對學生的德育培養,通過實驗技術人員參與對學生實驗安全及規范化操作的具體指導、相關實驗儀器和試劑的使用培訓、大學生科學創新實驗的指導、網絡平臺的管理等方面,最大限度發揮實驗技術人員的業務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實驗課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
實驗技術人員; 教學定位; 教學模式
實驗和實踐教學是大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的有效途徑之一,全面開展多層次、多模塊的實驗教學,對于培養創新型中醫藥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實驗技術人員是高校中一支獨立的隊伍,伴隨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實驗技術的不斷更新,實驗技術人員在教學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不僅承擔實驗室建設和管理工作,更應該在實驗教學中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特點,提高實驗教學質量[1-4]。另一方面,網絡與信息化的發展極大豐富和改變了現有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從單純的課堂教學發展到多點、全覆蓋、碎片化的教和學的模式,這給了實驗技術人員更多的機會與挑戰,全面參與實驗課,開展課內外多樣化教學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上海中醫藥大學教學實驗中心成立于2003年,作為校級建制實驗中心,目前采取與二級學院管理分離的模式,具有資源共享、管理統一,減輕教研室教學以外壓力等諸多優點,為學生提供了綜合性的公共教學實驗平臺。如今,伴隨著我校國家級教學實驗示范中心的建設,實驗技術人員隊伍學歷普遍提高和業務水平快速成長,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術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提升。因此,出于對提高實驗教學質量的考慮,實驗技術人員需要結合自身優勢,開展多方位參與實驗教學的模式探索,在實驗教學中準確定位,輔助教師,服務學生,更大限度將自身能力應用到實驗教學中去。
1.1 實驗技術人員的教學定位不明確
按照目前校級實驗中心的管理模式,實驗課通常由二級學院的教師為主講,實驗技術人員根據主講教師的需求,完成相應的實驗準備。在此模式下,多數實驗技術人員對自身在教學中的定位不明確,有的認為可以替代主講教師,更多的消極應對,沒有積極參與實驗教學。如此導致了實驗技術人員在工作中缺乏主動性,沒有相應的教學策略和主講老師深度配合,不利于將自身擅長的實驗技術及具體操作經驗帶到課堂中去,無法滿足學生對于實驗技術操作指導的要求。
1.2 實驗課程質量和教學內涵有待提高和擴展
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一直是大學生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實驗課是培養實踐和創新能力的有效抓手。學生通過實驗課不僅需要鞏固理論學習內容,還需要開展動手能力及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改革中也充分體現了對實驗課建設的重視,提高綜合性和創新性實驗課程比例,對實驗課的需求不僅是操作和理論知識的驗證,更加重視通過實驗課內涵的擴展實現綜合性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的目標。另一方面,針對學生的德育培養,學校也在不斷推進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理念,也賦予了教學更高的內涵要求。通過實驗課學生參與實踐以達到整體素質提高的教學方式,與素質教育的理念不謀而合,科學研究的行為規范、細致認真的工作態度都能在實驗課程中得以培養和建立。因此,要實現創新人才培養、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就要進一步提升實驗課的教學內涵,實驗技術人員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教學,通過精確的教學設計和定位,與主講老師協調合作,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力保障。
1.3 學生對實驗課的滿意率有待提高
對于現有的實驗課程模式,從學生需求角度做了調查,發現學生對實驗教學模式的體驗有不同的需求,對實驗技術人員的工作也有更為專業化的需求。對中醫學和中藥學專業的學生共計245人發放“對生物化學和醫用化學實驗課印象及改進意見”調查問卷,其中共收到有效問卷243份,根據統計結果發現,大多數學生認可實驗技術人員在實驗課程的工作重要性,并且更傾向于增加實驗課程中實驗技術人員的比例,同時希望在相關儀器的使用、試劑配制及技術規范化上得到更多指導(見圖1)。同時,在調查中發現,學生認為在實驗室規范性方面普遍缺乏系統的培訓,主要關注點集中在:常規儀器使用、危險品試劑使用和動物咬傷緊急處理方面(見圖2)。因此,針對目前的實驗教學模式,仍需要做出進一步的改革與調整?;谏鲜鰧W生需求,實驗技術人員可以通過針對性制定教學設計和策略,豐富和拓展教學內容。

目前32人容量的實驗室配備幾位帶教老師最合理實驗課前對于實驗中用到的儀器已經熟練掌握

實驗課前對于實驗中用到的試劑已經充分了解實驗課前是否有必要進行安全教育與行為規范的培訓
圖1 學生對實驗教學體驗的問卷調查結果

圖2 學生關注的實驗占比/%操作規范問題
開展實驗技術人員教學定位的探索,首先需要明確實驗技術人員的職責和任務。在教學實驗中心,技術隊伍主要任務為實驗室建設、實驗室管理和實驗教學三方面。即實驗室建設規劃及年度預算編制,實驗儀器設備申購、驗收,實驗室信息化建設等;安全管理、儀器管理、物資管理、排課等教學管理,這是實驗教學順利開展的基礎(見圖3)。按照目前的教學模式,通常認為實驗準備是技術人員的主要工作,其服務對象以主講教師為主。然而伴隨在學生培養中對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及內涵的拓展,為了直接面對學生,需要發揮實驗技術人員的更多作用,將自身的技術優勢應用到教學中去。因此,在保證實驗室建設和實驗室管理的基礎上,實驗技術人員應以培養創新型和實踐型人才為目標,全面發揮自己的相關能力。參與并完成實驗前教育、實驗中指導和實驗課后互動。在學生實際操作中再給予具體實驗技術指導,包括對大學生科創項目的細節指導,在課后通過網絡平臺建設及推出相關虛擬實驗網絡平臺幫助學生全面掌握實驗,同時在整體實驗教學中注意德育教育的融入[5-8]。

圖3 對實驗技術人員教學任務的要求
在明確實驗技術人員任務要求的基礎上,通過加大實驗技術人員對實驗教學的參與程度,深度挖掘目前實驗課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已有資源,進一步優化教學策略。
3.1 規范實驗室安全教育與行為
有關實驗室安全教育與行為規范化教學,以及消防用品的使用和危險品火災搶救等方面的教育,可以通過課前培訓的方式展開。以實驗操作安全教育與規范化PPT的形式,在實驗課第一次開課時,對全體學生集中進行5~10 min的培訓。實驗技術人員結合所處實驗室的要求,對可能遇到的安全問題與行為規范問題進行講解,除了常規的水電煤安全,如機能實驗室的動物安全、生物實驗室的生物安全、化學實驗室的化學藥品安全、無菌室的無菌要求等做重點培訓。對于預約使用實驗室的學生可進行網上培訓和考核,通過后發放準入證。
3.2 規范特殊試劑、藥品的使用
醫學實驗所需使用的各種試劑是由實驗技術人員準備,學生對其認知常常不全面。針對不同課程用到的相關試劑,制定試劑配置規范,標注有特殊保存要求的試劑,提醒學生關注課程中試劑的狀態,確保課程順利進行。重點關注學生對強腐蝕性、強刺激性及有毒試劑的使用,在學生使用前強調試劑的危害性,并示范安全取用方法,具有刺激性的試劑要提前告知學生,同時推薦適宜的取用器械。在課外查閱危險試劑的替代用品,與主講教師溝通完善試劑的使用與管理,同時確保學生的實驗安全與實驗結果的穩定性[9]。
3.3 完善實驗儀器的指導
技術人員根據課程需求完善相關儀器使用資料,不僅在儀器附近提供文字版的SOP與使用記錄,而且將儀器使用的關鍵問題制作成網頁版,學生可通過二維碼掃描,及時獲得儀器的全面資料。重要儀器可在實驗課安排10min的時間進行針對性的規范化培訓,并隨時發現及糾正儀器使用的問題[10]。
3.4 加強實驗技術指導
全程參與實驗教學,彌補實驗主講教師一對多的場面,在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時,結合自身經驗與學生現場分享,及時糾正學生可能出現的操作細節問題。通過對實驗課的參與,形成針對每節課程內容的完整指導方案,定期補充教學策略[11-12]。同時,在與教研室溝通的基礎上,實驗技術人員參與學生的實驗操作考評,其中部分操作內容交予實驗技術人員打分。
3.5 指導大學生科創
大學生科創是近幾年在各個院校陸續開展的,針對提高本科生科研思維與動手能力的創新型項目,在參與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自主選題與獨立解決實驗問題的機會。但因為本科生極少有機會參與實驗研究,在科研方法與儀器使用方面尚有欠缺,因此需對參與科創的本科生,在實驗室開放前期給予統一的實驗培訓,講解不同實驗室的使用功能,常用儀器與試劑的使用方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在學生遇到實驗操作難點和特殊儀器使用時,通過示教給予指導,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建立科研思維,以嚴謹的態度對待每一次實驗[13]。
3.6 建設網絡學習平臺
結合實驗技術人員自身實驗技巧,完整梳理實驗涉及的操作細節、關鍵點和注意事項等問題,在網絡教學平臺共享,便于學生實時查詢[14-15]。同時完善對虛擬仿真實驗等相關網絡平臺的建設,并對學生逐步開放,引導學生在課前通過登錄平臺,對具體操作技術形成初步認識,在課后參加虛擬實驗課程打分考核。如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可通過開展“移液槍的使用”,“蛋白質的提取及濃度檢測”等虛擬實驗平臺,便于學生規范化操作,以及加深對實驗整體的理解和把握。
3.7 德育教育融入專業課程
以機能學實驗室為例,全校的大部分動物實驗在此進行,機能室技術員通過教學設計,以實驗動物倫理教育入手,開展醫學生命倫理學教育[16]。制作“感言與建議”薄、實驗動物倫理相關專題的H5手機頁,從而方便學生瀏覽學習,開設網上實驗動物倫理教育平臺,設立“活動案例”“學習園地”“留言互動”等環節,將倫理教育與信息化結合,提高了德育的效果與效率。在德育教育開展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建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參與課程的學生也表示提升了對動物倫理的認知度和贊同感。
在實驗技術人員教學定位的探索過程中,通過實驗技術人員配合全程參與實驗教學,進一步發揮了實驗技術人員自身能力,在服務學生的同時,輔助主講教師的實驗教學工作,把握相應的教學策略與目標,是實現創新人才培養的有力保障。而針對不同實驗平臺,實驗技術人員需根據實驗教學內容做出相應的細化調整,進一步提高實驗教學內涵,結合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1] 施建蓉,莊劍青,鄒奎昌,等.中醫院校開設探索性綜合實驗的嘗試[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3,22(6):19-21.
[2] 王 冰,張 彤,李福鳳,等.提升高校中青年教師實驗教學能力的策略分析[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6,29(4):630-632.
[3] 蔣嘉燁,可 燕,韓志芬.充分發揮實驗技術人員作用,提高實驗教學質量[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10):389-391.
[4] 高素云,夏扎丹木,原 慧. 淺談新時期高校發展對實驗技術人員的要求[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2):243-246.
[5] 劉 源.基于適時教學的醫學化學研究型實驗教學模式探討[J].重慶醫學,2014,43(13):1663-1665.
[6] 王曉東,朱 華,張 亮.加強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促進實驗教學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4(1):150-153.
[7] 趙華絨,秦敏銳,蔡黃菊,等. 引入“探究教學模式” 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33(9):165-168.
[8] 安 實,王曉寧,王 健,等.行業重點實驗室建設與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32(1):22-26.
[9] 劉 文,胡 巍,盛桂華,等.課題驅動的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探索與評價[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5):197-200.
[10] 陳憲明.論高校實驗室管理的觀念創新[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2):21-22.
[11] 王繼紅,葉 芳.醫學院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7):288-291.
[12] 吳紅萍,傅麗容,汪繼超.”4M1E”要素在高校實驗室管理中的應用探討[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12):230-233.
[13] 徐善東.把握原則和規律做好實驗室管理工作[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31(2):195-197.
[14] 張永明.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改革初探[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27(3):136-138.
[15] 孟昭霞. 高校實驗室管理:制度管理與文化管理的融合[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33(4):12-15.
[16] 劉 曉. 高校德育實效性問題的反思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6(10):50-52.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Orientation of Laboratory Technical Personnel in Experiments
LIYuan,KEYan,JIANGJiaye,LINMei,CENFang,ZHUWeijing
(Experiment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1203, China)
In order to fully serve students and teachers, we analyze the present status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 The Experiment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 university-level institution. The center explores the teaching orientation of laboratory technical personnel in experiments. Combining with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laboratory technical personnel join the specific guidance for laboratory safety and standardized operation, the training for the relevant laboratory apparatus and reagent, the guidance for the students’ scientific innovation experiments, the management of the network platform. Laboratory technical personnel want to maximize the operational capacity,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train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laboratory technical personnel; teaching orientation; teaching mode
2016-10-22
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項目(J1103607);上海市教委預算內科研項目(2014JX10);上海中醫藥大學課程建設(SHUTCM2015KCJS039)
栗 源(1988-),女,山東青島人,碩士,實驗師,研究方向:中藥活性成分篩選。
Tel.: 021-51322333; E-mail: rapheally@sina.com
可 燕(1969-),女,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博士,教授,教學實驗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中藥活性成分篩選。
Tel.: 021-51322539; E-mail: kayantcm@163.com
G 642.0
A
1006-7167(2017)06-026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