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寶(泉州臺商投資區城市建設發展有限公司,泉州362000)
海砂換填道路軟基的方案設計與施工應用
肖金寶
(泉州臺商投資區城市建設發展有限公司,泉州362000)
本文以泉州市臺商投資區通港公路拓改工程的軟基處理為北京,分析了海砂的特性及其在軟基換填處理中的技術可行性、經濟合理性,對海砂在換填處理中的應用技術及效果進行了探討,以便在缺少河沙的沿海地區推廣應用。
軟基處理地質分析設計方案施工應用
福建省位于中國東海沿海,其中福州、莆田、泉州、廈門和漳州等城市的沿海地區,多是濱海沉積演變的陸地,淺層多埋藏有淤泥及淤泥質土。淤泥及淤泥質土屬于軟土,具有天然含水量大、天然孔隙比大、壓縮性高、抗剪強度低等特點,因此不能直接作為路基的持力層,必須經過特別處理。否則,由于軟弱土的抗剪強度不足,在路基受到車輛荷載作用時,極易造成路基出現局部破壞或者是整體剪切破壞,導致公路路基出現失穩、塌方以及滑坡等病害問題;由于軟土在荷載的作用下會出現較大的沉降變形,特別是會出現不均勻沉降的問題,因而有可能造成后期公路工程出現路面開裂、下沉、車轍、唧漿,嚴重的整幅路面都會發生下陷或位移和橋頭跳車等現象。
泉州市臺商投資區通港公路拓改工程(以下簡稱通港公路)位于泉州臺商投資區的西南部,呈東西走向,西起海邊的沿海大通道,東至張青公路的起點,路線全長8.02km。改造前的通港公路是一條二級公路,路基寬18m,路面寬15m,土路肩寬1.5m,機動車道雙向4車道。改造后的的通港公路是一條主干路,紅線寬度50m,主車道為雙向6車道。
泉州臺商投資區地形波狀起伏,由南向北,地貌類型依次為海灣淤積平原、低緩丘陵、花崗巖低山,由于圍墾作用和沿海大通道公路的修建,沿海灘涂已整治為農田,海積平原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中部,地面高程較低,一般介于0.5~2.0m。通港公路從起點沿海大通道至K4+000段主要為人工圍墾區和農田,為濱海平原區,地層主要由第四系海相沉積層粉質粘土、細中砂、淤泥、粉質粘土、第四系殘積砂質粘性土和燕山期全風化花崗巖、強風化花崗巖、中風化花崗巖、微風化花崗巖組成,現狀地面高程介于0.5~2.0m,淤泥層厚1~10m不等。
2.1 地質條件
根據福建省泉州市水電工程勘察院提供的《泉州臺商投資區通港公路拓改工程工程地質勘察報告》,通港公路K1+400~K1+700路段全部為淺層軟基,本路段準確的地質情況為:(1)表層為填土,呈灰褐、黃褐等雜色,主要為坡殘積土回填,為現有路基兩側的人工回填土,堆填時間約10年,未經專門壓實處理,含建筑垃圾、磚塊、碎石、少量生活垃圾,潮濕,松散-稍密,厚度0.40~1.1m。(2)第二層為淤泥,海積成因,以淤泥為主,局部為淤泥質粉質粘土,一般均含少量細中砂及貝殼,局部夾薄層砂,飽和,流塑,厚度為1.8~2.8m。(3)第三層是殘積砂質粘性土,呈黃褐、灰黃色,主要為花崗巖風化土,稍有光澤、無搖震反應、干強度低、韌性低;稍濕-飽和,硬塑-堅硬為主,屬硬塑狀殘積土。(4)底下巖土層為全分化花崗巖、強分化花崗巖或中分化花崗巖。該段的穩定地水位埋深為0.30~0.63m,水位的年變化幅度一般為0.50~1.50m。
根據上述地質情況,對通港公路K1+400~K1+700路段中軟基最深的K1+550位置的天然地基進行沉降計算,K1+550位置的地質情況詳見圖1。
穩定驗算采用圓弧滑動法中的有效固結應力法,計算公式如式(1)和式(2)。

以上公式中,主固結沉降Sc采用分層綜合法中的e-p曲線計算;最終沉降S∞=msSc;工后沉降Sp按公式Sp=S0-Scp計算,S0為路面設計使用年限內地基發生的總沉降,Scp為路基路面施工期沉降。
計算中的一些參數取值,路基土層分兩層,上層路面結構層厚0.7m,下層路基層厚2.76m;施工工期12個月;工后沉降基準期為路面設計使用年限15年;穩定安全系數容許值取有效固結應力法中直接快剪不考慮固結的1.1;容許工后沉降取主干路和二級公路的大值0.3m。
計算結果穩定安全系數F=2.53,大于容許穩定安全系數1.1,天然地基穩定驗算滿足規范要求;工后沉降Sp= 0.436m,大于容許工后沉降0.3m,不滿足規范要求,需要進行處理。
2.2 軟基處理方案分析
軟土路基處理方案,應結合當地氣候、地形、水文、地質、材料、建設工期、養護條件、工程實踐經驗和技術水平等因素,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分期修建、綜合處治的原則進行充分論證,選擇恰當的處治方法,使設計和施工方案做到因地制宜,技術可行,經濟合理,安全環保。
道路軟基的常見處理方法有換填法、強夯法、粒料樁法、水泥攪拌樁法、粉噴樁法、CFG樁法和堆載預壓法等。而通港公路K1+400~K1+700路段只存在淺層軟基,需要處理的最大深度只有3.1m,最適合的處理辦法是換填法。但該路段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只有0.5m,且和北面的百崎湖相連,無法重力排水,所以該路段的軟基不能換填土,要全部換填抗剪強度較高、壓縮性較小的巖土材料,如中粗砂或碎石等。
泉州沿海地區缺少河砂,近幾年大建設大量開采,已經枯竭,預算單價每立方米約120元但有價無市,無法作為換填材料。碎石開采爆破,破壞山體,粉塵和噪音污染嚴重,且每立方米約80元,造價較高,從環保和經濟角度考慮,不適合作為換填材料。通過對通港公路南邊海岸的海砂取樣試驗得知,該區域海砂的細度模數為2.5(中砂偏細),級配一般,含鹽量一般(NaCl含量0.3%~0.5%),透水性不強,且含有貝殼等雜物,但它成本低、粒形好、含泥量低,儲量豐富。從強度考慮,海砂抗剪強度較高、壓縮性較小,不懼泡水,可以作為換填材料;從透水性考慮,軟基全部換填,不進行排水固結,對換填材料的透水性不做要求,海砂可以作為換填材料;從鹽漬土危害考慮,海砂的鹽漬是由海水浸漬形成的,鹽分主要來自海水,氯離子含量只有0.3%~0.5%,屬于弱鹽漬土,不會產生鹽脹、溶陷問題,一般路段軟基換填中沒有鋼筋混凝土構筑物,就不怕氯離子腐蝕,可以作為換填材料,所以從技術角度考慮,海砂可以作為一般路段的軟基換填材料。海砂的單價每立方米約30元,比碎石的每立方米約80元和河砂的的每立方米約120元,便宜很多,所以從經濟角度考慮,采用海砂作為軟基換填材料是合理可行的。
沿海地區海砂資源豐富,合理適度的開采,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很小,且開采作業較為安全,從環保安全角度考慮,與碎石和河砂相比,海砂更環保安全。綜合以上分析,從就地取材、技術可行性、經濟合理性和環保安全考慮,海砂是通港公路K1+400~K1+700路段最適合的軟基換填材料。若采用全部換填海砂方案,計算得到的工后沉降Sp=0.179m,小于容許工后沉降0.3m,滿足規范要求,該軟基處理方案技術可行。
2.3 軟基處理方案的確定
經過方案、可行性研報告和初步設計的專家論證,通港公路K1+400~K1+700路段最終確定的軟基處理方案,挖除全部的填土和淤泥至殘積砂質粘性土層,回填海砂至地下水豐水期水位以上0.5m,再回填符合路基填土要求的土。

圖1 地質剖面圖(單位:m)
通港公路K1+400~K1+700路段的豐水期水位為0.30~0.63m,枯水期水位為1.58~1.91m,所以軟基處理施工選擇在枯水期10月至12月施工。由于淤泥層及其底下殘積砂質粘性土層的透水系數很小,滲水速度很慢,施工期間可以抽排疏干地下水。
3.1 清淤
用一臺挖掘機在路基內從一端開始開挖淤泥,裝到土方車,運到指定棄土場堆棄。當挖至地下水位時,在兩側挖臨時排水溝,抽排地下水,保持無水作業,繼續清淤至殘積砂質粘性土層。
3.2 填筑海砂
清淤檢查合格后,立即分層回填海砂,第一層砂的松鋪厚度應按400~600mm;其余分層的最大松鋪厚度不應超過400mm;填筑至路堤頂面最后一層的壓實厚度不應小于100mm。填筑第一、二層砂時,施工橫坡度宜控制在3%左右,且應設成內傾橫坡,橫向水流指向路中心,逐層填高后,施工橫坡度可以適當減小。填砂攤鋪采用推土機粗平并配合平地機精平,采用20t以上的前后輪驅動振動壓路機進行碾壓。同時為保證運砂重車在填砂路基上正常行駛、調頭,填砂路基要經常灑水(特別是在旱季),保持表層濕潤,形成的車轍應及時整平、碾壓。填砂直至地下水豐水期水位以上0.5m,然后連續灌水20天,再用大噸位壓路機(YZ26及以上型)補強碾壓,檢驗合格后才能進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通港公路于2015年1月竣工驗收合格,目前已通車運行2年,至今未發現有因路基沉降而產生路面沉陷或斷裂等現象,可以初步判斷通港公路K1+400~K1+700路段軟基換填海砂處理是成功的。實踐證明,只要嚴格執行《公路軟土地基路堤設計與施工技術細則》(JTG/T D31-02-2013)的要求,收集完整的軟基地質資料,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控制好原材料的質量,認真做好排水、清淤、回填及壓實等工序,淺層軟基采用換填海砂處理方案技術可行,經濟環保。實踐表明:在沿海附近如有大面積軟基工程,采用清淤換填進行處理時,使用海砂作為換填材料,還是具有一定的經濟性和合理性的,值得推廣應用。
[1]龔曉南.高等級公路地基處理設計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
[2]JTG/TD31-02-2013,公路軟土地基路堤設計與施工技術細則[S].
[3]JTG D30—2015,公路路基設計規范[S].
[4]CJJ 194-2013,城市道路路基設計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