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笑天張朦朦梅宇(.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第四設計院,武漢43000;.中鐵大橋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漢430034)
淺埋軟弱圍巖隧道施工沉降回歸分析及數值模擬
楊笑天1張朦朦2梅宇1
(1.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第四設計院,武漢430010;2.中鐵大橋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漢430034)
為了探索淺埋軟弱圍巖隧道開挖拱頂沉降規律,以某長隧道為工程背景,提取Ⅴ級圍巖段某斷面監測數據進行分析。應用M A T L A B與EX C EL軟件對監測數據進行擬合,得到函數表達式,并對沉降監測初始值與最終沉降值進行了預測。采用有限元分析軟件M ID A S/G T S對隧道的施工過程進行模擬分析,得到了每一施工步研究斷面的拱頂下沉數值。分析結果表明:雙曲線函數與指數函數均能真實準確的擬合拱頂沉降監測數據,并且兩者結合可以預測得到沉降監測初始值與最終沉降值。拱頂沉降模擬值與實測值變化趨勢基本一致,數值模擬可以很好地反映開挖過程中圍巖的位移變化,為下一步施工提供指導。
隧道工程沉降預測回歸分析淺埋軟弱圍巖有限元分析
監控量測是新奧法施工的重要組成部分,上世紀60年代奧地利工程師L.V.拉布采維茨[1][2]提出新奧法之后,監控量測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隨著隧道工程的不斷發展,隧道施工的難度不斷加大,地質情況越來越復雜,風險性也不斷增大,監控量測逐漸得到更多的重視。在歐美發達國家,已經開始采用信息化施工在隧道開挖時進行監控量測,我國的監控量測技術也有很大的進步。
隧道施工位移監測主要有沉降監測和收斂監測兩部分,理論分析、數值模擬和現場監控是常用的分析方法[3],關寶樹[4]等總結了淺埋隧道施工過程沿隧道軸線方向的下沉動態規律;姜德義[5]等建立了隧道拱頂下沉時序的遺傳算法神經網絡預測模型,準確地對隧道拱頂下沉時序做出預測;本文以某長隧道為例,提取淺埋軟弱圍巖段拱頂沉降監測數據進行分析,總結圍巖沉降規律,為后續工程以及其他工程提供借鑒指導。
1.1 工程概況
某隧道為分離式單向雙車道高速公路隧道,左幅長3954.413m,右幅長3944.83m,屬于長隧道。隧道凈寬10.75m,凈高5m,設計速度為100km/h。隧道所在區橫穿天山-陰山山脈,地質構造十分復雜。其中隧道出口處位于埡口,土質松散,圍巖為Ⅴ級淺埋軟弱圍巖。因此本文中主要在軟弱圍巖段選取斷面提取監測數據進行分析。
1.2 測量方法
使用的儀器為水準儀和鋼尺,Ⅴ級圍巖測量距離間隔為20m。開挖爆破后盡早在圍巖上埋設測點,并測取初讀數,要求24h內完成,測點距掌子面間距應在1~2m以內。掌子面后0~18m測量頻率為1~2次/天,掌子面后18~36m測量頻率為1次/天,掌子面后36~90m測量頻率為1次/2天,掌子面后>90m測量頻率為1次/周。
1.3 實測結果
隧道ZK86+449~ZK86+943區間與YK86+440~ YK86+950區間為淺埋偏壓軟弱圍巖,因此,本文選取YK86+660斷面提取測量數據進行分析。YK86+660斷面為Ⅴ級圍巖,埋深為25.7m,圍巖為灰褐色,呈泥土砂土狀,強度低,手捏易碎,掌子面潮濕,穩定性比較差。
根據相關規定埋設測點,進行有效觀測46次,對監測數據進行整理如表1所示。
對以上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可以回歸函數的表達式,直觀有效地反映位移的變化,并可以對位移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選擇合理的回歸函數,對最終圍巖變形值的推斷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采用雙曲線函數和指數函數兩種函數分別進行擬合。
采用EXCEL進行雙曲線函數的擬合,可以得到雙曲線函數的表達式為

式中,U——位移值,mm;
T——測點初讀數后的時間,d。

表1 YK86+660斷面周邊位移與拱頂下沉實測值
擬合圖形如圖1所示:

圖1 拱頂累計下沉實測值與雙曲線函數回歸值對比曲線
其中R=0.9992,擬合結果真實可靠。由公式(1)可得,當T→∞時,可以得到拱頂最終沉降的模擬值為24.33mm。但是,受隧道開挖對地層擾動的影響,通常在開挖面前方數十米范圍就已發生地層變形[6],而且,由于現場條件限制,測量往往滯后于開挖面一段距離,使得測量的初始值并非圍巖變形的真正初始值。因此需要通過函數曲線對開始測量是圍巖已經發生的變形進行反算,公式(1)無法得到T=0時圍巖沉降值,因此可通過指數函數進行擬合。
大型計算軟件MATLAB中的cftool工具箱提供了曲線擬合的功能,采用指數函數進行擬合,得到函數表達式為

擬合圖形如圖2所示。

圖2 拱頂累計下沉值擬合曲線
其中R=0.9909,擬合結果真實可靠。由公式(2)可以得到,當T=0時,U=-2.64mm。
自掌子面爆破建點之日起,該斷面的拱頂沉降大致呈線性增長。圍巖的拱頂沉降在初期變化較為明顯,此時圍巖應力正在重新分布,屬于應力調整期,監控次數每天一次到兩次。后面拱頂沉降的速度趨于平緩,達到了一個初期的穩定狀態。在第13日,下臺階開挖后,可以看到拱頂下沉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變化,這是由于下臺階開挖對初期形成的穩定狀態產生了一定的擾動影響,但是從變形程度上看,擾動影響不是很大,不妨礙隧道的正常施工。截止到監測結束之日,沉降已有22mm>18mm(初期支護的極限拱頂沉降值),實際沉降值略大于規范要求值。這種情況的出現可能是由于圍巖情況較為復雜,不能完全按照規范要求,應根據隧道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就沉降的趨勢來看,后面一個月沉降速率接近于零,且再考慮到測量本身的誤差,認定目前圍巖狀態較為穩定。
從回歸趨勢上來看,拱頂沉降的預期最終沉降值為24.33mm,目前沉降達到預期總沉降量的90.4%,未來30天的拱頂沉降速率為0.07mm/d<0.15mm/d(符合規范要求)。
本文數值模擬計算是采用MIDAS/GTS(Geotechnical &Tunnel analysis System)對隧道的施工過程進行模擬分析。隧道施工過程的模擬用到了該軟件提供施工階段分析功能,通過對即將開挖的單元進行鈍化處理來模擬隧道的開挖過程,利用激活相應的支護材料單元來模擬隧道支護的施作。MIDAS/GTS軟件提供了實體、板、梁、桁架等單元類型,在建模過程中通過實體單元來模擬隧道的圍巖,用板單元模擬初噴混凝土,用植入式桁架單元模擬錨桿,且初噴混凝土和錨桿均為線彈性材料,不考慮其非線性。
本文的數值模擬的分析基于以下的假定:
(1)數值計算模型選取彈塑性本構關系,圍巖認為是Mohr-Coulomb材料,這種材料模型服從理想塑性Mohr-Coulomb破壞準則;支護體系中的錨桿和噴射混凝土均視為線彈性材料,不考慮非線性;
(2)初期支護僅考慮噴射混凝土和錨桿的支護作用,將鋼拱架等效作用給噴射混凝土,噴射混凝土用彈性板單元模擬,錨桿支護結構用植入式桁架單元模擬;
(3)巖體的初始應力場僅考慮其自重應力。
根據圣維南原理(Saint-Venant’s Principle)的分析,本文在建模過程中,選取圍巖的邊界范圍時,Ⅴ級圍巖模型左右兩側和下面各選取了隧道洞徑的3倍,整化為35m,隧道上部按照實際的埋深進行模擬。在該范圍之外的巖體可以不考慮隧道開挖的影響。隧道的左右邊界的約束為水平方向的約束,下邊界為垂直方向的約束,上邊界為自由地表。
在實際開挖過程中,初期支護包含鋼拱架,為了簡化建模過程,用下述方法進行等效計算:

式中,E——折算后的鋼拱架和混凝土的彈性模量;
E0——原混凝土的彈性模量;
Sg——鋼拱架的截面面積;
Eg——鋼拱架的彈性模量;
Sc——噴射混凝土的計算截面面積。
對于選取的Ⅴ級圍巖段,采用的開挖方法為二臺階法。總體模型圖如圖3所示。

圖3 隆勝隧道Ⅴ級圍巖段總體模型圖
對隧道Ⅴ級圍巖段進行施工模擬時,總共分成64個施工步驟,即CS1~CS64。提取研究斷面的拱頂下沉的具體數值如表2所示。

表2 研究斷面拱頂下沉值
繪制成相應的拱頂累計下沉圖,如圖4所示。

圖4 拱頂累計下沉圖
為了便于更加直觀的反應拱頂下沉的速率,整理繪制成拱頂下沉速率趨勢圖,如圖5所示。
根據圖5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當該研究斷面還未開挖時,由于前斷面的開挖,對該斷面的圍巖產生一定程度的擾動,使該斷面也有一定程度的下沉,占總下沉量的6.9%。上臺階開挖后,下沉速率迅速變大,之后的一段時間雖逐漸減小但總體值仍然偏大。下臺階開挖后,由于對圍巖造成二次擾動,下沉速率明顯變大,但隨后又迅速減小并逐步趨于穩定,因此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應該盡量減少下臺階開挖時對圍巖的擾動,對于監控量測更應該引起重視,及時觀測拱頂的沉降情況。仰拱閉合并回填以后,拱頂下沉速率有較為明顯的下降,在仰拱回填以后的下沉量僅為1.36mm,占總體下沉量的8.2%。由此得出,施作仰拱可以使整個斷面及時閉合,對于隧道的穩定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實際施工中,及時的施作仰拱是非常有必要的。

圖5 拱頂下沉速率趨勢圖
根據對Ⅴ級圍巖開挖進行建模分析后,將最終變形量整理整理成表3所示。

表3 不同圍巖模擬位移值和實測位移值對比表
分別將Ⅴ級圍巖拱頂下沉實測值與模擬值整理成圖6所示。

圖6 Ⅴ級圍巖拱頂下沉結果對比
根據比較可以看到,實測圍巖變形值與模擬值的變化規律基本一致。實測的拱頂下沉量大于模擬值,模擬值與實測值之比為0.75。這是由于在建模過程中,圍巖的參數的選取與實際情況略有差異,同時,在隧道的實際開挖過稱中,影響圍巖變形的因素有很多,在建模分析時,不可能完全模擬出來。
本文將現場Ⅴ級圍巖的實際監測拱頂沉降數據,分別用雙曲線函數與指數函數擬合出函數表達式,并進行了回歸分析,對最終沉降值和初始沉降值做出了預測。選取了典型斷面做圍巖拱頂累計位移-時間曲線圖。同時,采用MIDAS/GTS有限元軟件,對隧道Ⅴ級圍巖采用臺階法開挖進行了數值模擬,并與監控量測的實測值進行對比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1)使用雙曲線函數與指數函數對隧道Ⅴ級圍巖沉降監測數據進行擬合都得到了理想的函數表達式,擬合結果真實可靠。其中應用雙曲線函數可對圍巖最終沉降值進行預測,使用指數函數可對圍巖初始沉降值進行推算。
(2)隧道圍巖位移的模擬計算值較實測值偏小,總體的變化趨勢是一致的。Ⅴ級圍巖的最終沉降值為16.5mm,水平收斂6.5mm,滿足規范要求。
(3)隧道圍巖位移的模擬計算值較實測值偏小。究其原因這是由于實際工程項目中,影響隧道變形的因素很多,圍巖條件是非常復雜的,用軟件不可能得出確切的結果。但是模擬值與實測值偏差不大,對于研究隧道的開挖動態是可行有效的。
[1]L.V.Rabcewicz.The New Austrian tunnelingmethod[J].Water Power,1965(4)∶19-24.
[2]L.V.Rabcewicz.Stability of tunnels under rock load[J].Water Power,1969(1)∶225-273.
[3]陳利杰,張曉平,等.城市淺埋軟巖隧道施工沉降分析及對策[J].工程地質學報,2010(2)∶281-288.
[4]關寶樹,國兆林.隧道及地下工程[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
[5]姜德義,任松,劉新榮,等.隧道拱頂下沉時序遺傳算法神經網絡預測模型[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6,2(04)∶547-550.
[6]張頂立,黃俊.地鐵隧道施工拱頂下沉值的分析與預測[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5,24(10)∶1703~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