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華,童秋英,陳 勝,羅長林
(1.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湖北 武漢 430014;2.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信息中心,湖北 武漢 430014)
高端學術論壇
武漢市土地整治管理信息平臺建設與應用
李宗華1,童秋英2,陳 勝2,羅長林2
(1.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湖北 武漢 430014;2.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信息中心,湖北 武漢 430014)
土地整治是提高土地質量、改善生產條件、保護生態環境和糧食安全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也是落實保障發展、保護耕地、統籌城鄉土地資源配置的重要措施。簡述了武漢市土地整治管理信息平臺建設的目標與任務;以“互聯網+土地整治”為思路、以武漢市國土規劃云平臺為依托設計了總體架構和功能;并闡述了平臺建設技術特色和應用創新路徑,可為相關地市土地整治管理工作和“智慧國土”應用提供借鑒和實施模式。
“互聯網+”;土地整治;管理平臺;創新

近年來,武漢市緊緊圍繞部、省、市土地整治和“三農”工作要求,以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為目標,按照“突出重點、培植亮點、集中連片、整體推進”的思路[1],搭建平臺、聚合資金,開展了高產農田、占補平衡、增減掛鉤、大別山試驗區以及小康扶貧、新農村建設等一系列土地整治工程,在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實施效率不高、管理方式落后等問題依然存在。近年來,湖北省實施了簡政放權政策,2014年下發了鄂土資發[2014]15號《關于下放土地整治項目三項審批權有關事項的通知》,將土地整治項目立項、規劃設計變更以及項目竣工驗收等審批事權下放至市(州)管理[2],這一舉措對市(州)土地整治管理能力提出了全新挑戰。為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加強信息技術在土地整治工作中的應用,進一步提高土地整治實施效率、工作質量和管理水平,武漢市開展了“互聯網+土地整治”管理平臺創新實踐活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基于“互聯網+”,開展了土地整治管理信息平臺的創新實踐,實現了全市土地整治管理信息交互無縫化,全面落實了“省級監管、市級審批、縣級實施”的項目管理機制,創新了土地整治管理工作方式,提高了土地整治管理效能,強化了“智慧國土”應用。
1.1 平臺建設目標
1)搭建全市土地整治管理工作平臺,實現“一庫三端多層次應用”,為項目申報網絡化、項目管理標準化、項目審批流程化、項目監管智能化建立管道。
2)統一土地整治管理業務規則和流程,實現土地整治全面全程預警督辦信息化,強化監測監管運行效率,為省、市、區三級項目監管提供抓手。
3)創新土地整治管理工作方式,實現“互聯網+土地整治”管理工作智慧化,為設計、實施和管理搭建信息互通的橋梁。
1.2 平臺建設任務
1)梳理流程與制定規則。根據土地整治工程實施節點,全面梳理項目計劃管理、立項審批、規劃設計審查、變更設計審批、實施管理以及竣工驗收審批等不同節點管理任務和業務流程,設計制定審查、審批表單,明確核心要素和關鍵信息。
2)建設與集成土地整治相關數據庫。集成全市與土地整治相關的土地利用現狀、規劃、耕地質量以及基礎地理信息等數據庫,建立歷年土地整治項目核心數據庫、項目規劃設計方案和竣工驗收工程數據庫、實施中介機構庫以及項目管護移交信息庫。
3)設計與開發平臺。依托武漢市國土規劃云平臺,運用信息化主流技術,設計搭建土地整治管理信息平臺框架,開發內網桌面端、外網桌面端和移動端等應用平臺,以滿足項目管理人員、工程實施單位、中介機構人員等多層次應用需求。
4)建立應用機制。制定土地整治項目網上申報審查制度,建立“區級申報、市級審查(批)”的業務模式,確保項目管理全程電子化;制定項目中介機構網上遴選制度,確保中介機構遴選的公開和透明;制定項目實施進度通報制度,促進項目實施各環節監測與監管的落實。
以“互聯網+土地整治”為創新思維,運用現代主流信息技術搭建“一庫、兩體系、三應用端、四層次”(“土地整治一張圖數據庫”、“系統運行機制與安全保障體系、政策標準與規范體系”、“內網桌面端、外網桌面端與移動端”、“基礎層、數據層、服務層、應用層”)的平臺總體框架,以滿足多層次應用需求。
2.1 平臺總體框架設計
以武漢市國土規劃云平臺為依托,采用云計算、HTML5+CSS3、Javascript、Json、時空數據分析、數據關聯融合與挖掘等技術,基于SOA模式進行總體架構設計。平臺主要由基礎層、數據層、服務層和應用層組成,空間數據庫和屬性數據庫與國土規劃資源中心共用一套數據庫,分別存儲于Oracle 11g 和SQL Server 2008中,并采用ArcGIS Server 10.2統一發布數據服務,平臺總體架構如圖1所示。

圖1 平臺總體構架
2.2 數據庫邏輯結構設計
土地整治管理數據庫主要包括計劃管理數據庫、項目管理數據庫、審批管理數據庫、移動核查數據庫、中介機構數據庫和竣工移交數據庫等。其中,計劃管理數據庫與項目管理數據庫之間通過項目編號關聯;項目管理數據庫與審批管理數據庫之間通過項目編號、審批表編號關聯;中介機構數據庫與項目管理數據庫之間通過單位名稱、項目編號關聯;竣工移交數據庫與項目管理數據庫之間通過項目編號關聯。各數據庫間的邏輯關系如圖2所示。
2.3 數據交換網絡部署設計
數據交換直接通過武漢國土規劃局市、區一體化局域網傳送。區級網絡無需部署前置服務器;市級網絡與省級網絡通過架設前置服務器進行鏈接,并在兩端設置防火墻和網閘進行隔離,在兩端前置服務器上分別部署數據交換平臺,用于土地整治各環節報備與審批數據、中介機構數據的雙向傳輸與交換;市級網絡與公網通過設置兩臺前置服務器進行鏈接,靠近公網的服務器用于發布相關服務,靠近市級網絡的服務器用于部署交換數據庫,進行項目數據、移動核查數據和中介機構數據等的雙向傳輸與交換,并在兩端分別設置防火墻和網閘進行隔離,以保證數據的安全、可靠。數據交換網絡部署如圖3所示。
依據用戶和使用層次的不同,平臺按照內網桌面端、外網桌面端和移動端3個應用端進行功能實現。
3.1 內網桌面端
1)規劃成果管理子系統:實現對市、區兩級土地整治規劃空間、文本以及指標等成果的管理與調閱等。

圖2 平臺數據庫邏輯關系圖

圖3 數據交換網絡部署設計圖
2)整治計劃管理子系統:實現土地整治備選項目庫的信息填報、校核分析與各級審查等;對年度土地整治計劃分解、計劃與實施的動態關聯和剩余計劃監測預警等。
3)整治項目管理子系統:實現對整治項目從立項、規劃設計、實施準備、實施監測、設計變更到竣工驗收等各環節的信息報備、校核分析與各級審查,以及項目資料預立卷和檔案資料查詢等。
4)核查信息管理子系統:實現對管理機構與中介機構外業核查照片、工程核查信息的調閱與空間定位,以及核查記錄文檔輔助編制等。
5)中介機構管理子系統:實現中介機構的內網審核、定期考評以及中介機構信息調閱;實現對專家信息的管理與查詢等。
6)機構網上遴選子系統:實現土地整治項目遴選公告編制與審查審批,對中介機構網上報名的資格,以及網上自動遴選結果進行審核等。
7)動態監測監管子系統:實現對土地整治項目實施進度的智能監控,項目資金從預算、撥付到實施進度的跟蹤監測,分區域、年度、類型、階段的整治項目匯總統計與圖表化展示,從業機構單位與人員配置監測與預警,以及對設計、變更與驗收環節的土地整治工程庫的比對分析與監測預警等。
8)信息備案上報子系統:實現對土地整治項目各階段審核結束后環節信息的自動校核分析以及自動推送至省級前置交換機等。
9)管護移交管理子系統:實現對土地整治項目竣工驗收后移交責任人及管護方案的管理等。
10)耕地質量評定子系統:實現對耕地質量等別評定指標、參數和模型的管理,以及土地整治后項目耕地質量等別的在線自動評定與數據更新等。
11)整治一張圖子系統:實現土地整治項目相關空間數據的圖層疊加、展示、查詢、分屏對比與二三維聯動等。
3.2 外網桌面端
1)從業機構信用登記子系統:土地整治從業機構通過互聯網填報單位及人員信息,上傳企業資質、人員資格等相關證明資料,實現中介機構單位信息、人員、資質、業績、裝備等相關要素的遠程登記。
2)中介機構遴選報名子系統:中介機構通過互聯網填寫遴選申請,上傳遴選承諾函、法人代表身份證、營業執照、企業資質、人員資格、無犯罪記錄證明等相關附件,實現中介機構對擬參遴選項目的遠程報名與信息采集。
3)公告公示子系統:通過互聯網,實時發布中介機構遴選公告、公示遴選結果、公開項目審核審批結果等內容。
3.3 移動端
1)整治一張圖子系統:實現土地整治項目相關空間數據的圖層疊加、展示、查詢與定位等。
2)項目移動審查子系統:實現管理機構對土地整治項目從立項到驗收環節的各級移動審查。
3)管理機構核查子系統:實現土地整治項目從立項、設計、實施、變更到驗收各環節的外業在線核查信息填報、帶地理標識的現場拍照取證管理等。
4)施工監理日志管理子系統:實現施工、監理機構對土地整治項目的施工、監理日常巡查信息的填報、帶地理標識的現場拍照取證管理等。
5)監測預警管理子系統:實現對項目實施與資金使用進度的監測與預警等。
平臺建設緊緊圍繞土地整治項目、中介機構和資金使用等管理和工作要求,基于“平臺”思維,開展“一庫三端多層次應用”專業平臺研發,強化“互聯網 +土地整治”業務應用。
1)優化土地整治項目管理流程與業務規則,創新多項土地整治管理制度,夯實平臺應用基礎。平臺梳理固化了各類土地整治項目實施管理流程、業務規則和數據標準,促進了土地整治管理的科學化;制定的土地整治項目備選庫、季報通報、日常巡查等制度以及中介機構遴選、立項審批、規劃設計變更、項目竣工驗收和檔案管理等實施細則,促進了土地整治管理的規范化。
2)綜合應用HTML5+CSS3、Javascript、Web Services、Json、時空數據分析等技術,開發“桌面端”系統平臺,實現了土地整治項目從選址、立項、方案審查、實施、驗收、管護移交到檔案管理的全程網絡化,以及項目資金預算、下達、使用等全程管理的實時化和透明化,有效提升了土地整治管理水平。
3)充分運用混合模式移動開發技術,開發“移動端”應用平臺,實現了土地整治管理部門日常巡查、監理機構和施工企業日誌管理、土地整治中介機構誠信登記與遴選以及土地整治項目實施信息公開的實時更新和發布,強化了管理機構責任落實、從業人員履職盡責、中介機構誠實守信。
4)深度利用數據關聯與融合技術,研究了土地整治項目、人員、資金使用之間的動態關聯與分析規則,建立了土地整治中介和管理機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實現了項目管理績效評估、從業機構考評、財政投資績效評價的動態評估以及項目從業機構和人員配置、項目進度和資金使用的及時預警,提升了土地整治項目監測監管效率。
5)開展土地整治區域三維場景自動生成技術研究,以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設計方案為基礎,研究了整治區地形生成算法和工程三維符號化表達方法,建立了數據驅動的規劃方案三維場景自動生成技術流程,實現了整治項目二三維一體化管理與聯動展示,提高了規劃設計方案評估和優化效率,為規劃設計方案評審提供了新途徑。
按照“邊建設、邊應用、邊完善”的工作思路,平臺于 2016年1月1日啟動運行。在平臺運行過程中,根據土地整治管理業務特點,按照管理者、中介機構、中介單位從業人員3個層級推進平臺應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1)為管理人員提供了有力抓手。土地整治項目管理涉及項目實施審查、審批,對實施過程的監測監管,以及資金使用、從業機構及人員的管理等諸多環節,常規管理手段無法滿足監管需要。應用該平臺,實現了對項目立項、規劃設計、變更和竣工驗收等業務審批踏勘信息(前置條件)的實時獲取,對工程進度、資金使用進度、項目中介單位履職情況的實時監測,以及對項目審批、檔案管理、輔助決策等管理工作一體化,大大提高了審批效率和管理質量。
2)為中介機構提供了精準服務。土地整治項目實施涉及8大類中介機構,在武漢市注冊登記單位逾千家,常規服務方式很難做到家家滿意。應用該平臺,實現了2015年、2016年從業機構年度誠信審核遠程化、項目實施各環節中介單位遴選網絡化和智能化,保證了服務的精確、透明和公正。
3)為從業人員提供了技術手段。土地整治項目作為建設類工程,涉及的專業和機構眾多,其中3類機構和人員是直接為管理部門服務的。由于常規管理理念和手段落后,這3類人員往往忽略了本職所在,弱化了專業把關職能。應用該平臺,規劃設計單位開展了規劃設計方案自適應分析和土地整治后耕地質量等別評定;工程監理和施工單位開展了工程監理和施工日志實時上報;工程復核單位利用工程驗收數據庫完成了復核工程的定位和定量檢查,為從業人員履職提供了科學方法,保證了項目工程建設質量。
十八大以來,土地整治對統籌城鄉土地利用結構,改善“三生”(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3]平臺的作用逐步得到社會認可;它不僅是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措施,而且將是政府加強治理實踐、助力推進精準扶貧的重要手段。因此,隨著該平臺的廣泛應用,其獲取和管理的海量土地資源利用數據,將為政府管理部門在挖掘資源結構潛力、優化空間布局、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統籌協調城鄉利益分配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1] 李宗華,周勤斌,童秋英,等.土地整治實務[M].武漢:武漢出版社,2016
[2] 鄂土資發[2014]15號.省國土資源廳關于下放土地整治項目三項審批權有關事項的通知[S/OL]. http://www.hblr.gov.cn/ wzlm/hygl/tdzygl/30179.htm
[3] 嚴金明,夏方舟,馬梅.中國土地整治轉型發展戰略導向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16,30(2):3-10
[4] 武土資規發[2014]128號.武漢市國土規劃局關于印發武漢市土地整治項目立項申報審批實施細則的通知[S/OL]. http://www.hblr.gov.cn/wzlm/zwdt/sxdt/31675.htm
[5] 國土資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實施管理[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5
[6] 穆超,吳洪濤,姚敏,等.農村土地整治監測監管系統設計思路[J].國土資源信息化,2010(6):45-47
[7] 胡靜,金曉斌,陳原,等.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監測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中國土地科學,2012,26(7):44-49
P208
B
1672-4623(2017)05-0001-05
10.3969/j.issn.1672-4623.2017.0050.1
李宗華,正高職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國土規劃信息化和智慧武漢地理信息應用工作。
2017-02-03。
項目來源:“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資助項目(2013BAJ05B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