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科技部網站消息,科技部近日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人才發展規劃》。《規劃》指出,到2020年,我國研究與發展(R&D)人員年人均研發經費由2014年的37萬元/年提升到2020年的50萬元/年,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規劃》明確了發展目標:到2020年,適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要求,初步形成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富有活力的科技人才隊伍,科技人才培養體系和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在重點領域形成科技人才國際競爭優勢,為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一是科技人才隊伍規模穩步擴大。我國R&D人員全時當量由2014年的371萬人年達到2020年的480萬人年以上,R&D研究人員全時當量由2014年的152萬人年達到2020年的200萬人年以上,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究開發人力投入由2014年的48人年提升到2020年的60人年以上。
二是科技人才結構顯著優化。基礎研究人員占R&D人員的比重達到7%左右;重點產業領域人才和科技創業人才隊伍規模不斷擴大,企業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的比重持續增加;年齡結構梯次配備,院士等高層次科技人才的平均年齡逐步降低;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科技人才總量有較大增長。
三是科技人才資源開發投入力度明顯增強。健全多元人才投入機制,R&D人員年人均研發經費由2014年的37萬元/年提升到2020年的50萬元/年,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進一步縮小。提高人才投資效益,人才使用效能獲得較大提升。
四是科技人才的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在基礎研究領域涌現出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在前沿技術和戰略高技術領域擁有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在重點產業領域擁有一批高端工程技術人才,在新興技術領域擁有一批創新創業人才。
《規劃》明確了重點任務:一是加快科技人才隊伍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突出“高精尖缺”導向,促進科學研究、工程技術、科技創業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協調發展,形成各類科技人才銜接有序、梯次配備、合理分布的格局。
二是大力培養優秀創新人才。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培養、鍛煉和造就創新人才的體系,動員全社會參與到創新人才培養實踐的探索中來。
三是重點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實施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創新人才引進政策,更大力度引進急需緊缺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四是營造激勵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的良好生態。著力構建符合學術發展規律的科研管理、宏觀政策、學術民主、學術誠信和人才成長環境,為培養優秀科技人才、激發科技工作者創新活力打下良好基礎。
《規劃》還指出,要進行體制機制創新。完善科技人才使用管理體制,創新科技人才選拔和使用機制。實行科技人才分類評價,建立以能力和貢獻為導向的評價和激勵機制。清除人才流動障礙,優化人力資本配置,按照市場規律讓科技人才自由流動,提高社會橫向和縱向流動性。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服務體系,為科技人才的開發、培養、評價和流動等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保障。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17年留學人員回國服務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獲悉:截至2016年底,我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265.11萬人,其中2016年回國4325萬人,十八大以來5年回國人數占到70%。“千人計劃”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6000多人,各地引進高層次留學人才5.39萬人;出國留學完成學業后選擇回國發展的留學人員比例由2012年的72.38%增長到2016年的82.23%:省部共建留學人員創業園49家,全國留學人員創業園347家,入園企業超過2.7萬家,7.9萬名留學人員在園創業,形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留學人才“歸國潮”,我國對海外人才吸引力顯示出強大的“人才磁鐵”效應。
長期以來,優惠政策享受難,落戶就學辦理難,開戶融資難,知識產權應用難,政策限制放開難,文化理念融合難成為留學人員回國創新創業面臨的“六難”問題。為此,2017年留學人員回國服務工作部際聯席會議,重點研究破解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創新“六難”問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有關負責同志出席會議并講話。
會議強調,2017年留學人員回國服務工作要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留學人員回國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破解“六難”問題為重點。要完善政策措施,構建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引才制度體系,重點解決留學回國人員“永居難、落戶難、子女入學難、開戶融資難、優惠政策享受難”問題,放寬外籍人員持股、出口資質等限制:要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整合服務資源,創新服務方式,簡化服務流程,重點解決“知識產權應用和商標注冊難”問題,服務留學回國人員創業創新;要加大留學人才引進力度,積極配合中組部做好“千人計劃”工作任務,繼續實施“長江學者”“百人計劃”等項目,吸引高層次留學回國人才為國效力;要鼓勵支持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創新、為國服務,加強對各地留學人員創業園的指導,開展留學人員回國創新創業啟動支持計劃,大力實施海外赤子為國服務行動計劃;要加大宣傳力度,加強創業指導,加速留學回國人員文化融合,讓留學人員回國從“水土不服”到“落地生根”。同時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引才的支持力度,推動留學人員回國服務工作更好更快發展。
來源:人民日報
近日,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印發了《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管理辦法》《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管理辦法》,對國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實施工作作出進一步規范,完善統分結合、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提升工作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水平。
據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負責人介紹,“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實施以來,按照“邊實施、邊完善”思路,根據工作需要不斷調整實施機制,優化項目結構,完善支持政策。為及時總結經驗,整合政策資源,鞏固調整優化后的新機制,中央組織部會同計劃實施部門深入調研,在廣泛征求有關部門、用人單位和專家人才意見基礎上,研究制定了兩個《管理辦法》。
制定《管理辦法》的基本考慮是:進一步明確工作流程、厘清主體責任,覆蓋兩個計劃遴選支持管理全鏈條,明確各環節參與主體責任。體現有規依規、無規補缺,對退出、資格條件等已有明確規定并行之有效的予以保留,對不適宜的內容加以修訂完善,對無明確規定但實踐中已有成熟做法、各方認可的內容加以補充完善。突出整合集成、簡明易用,通過制定辦法完善已出臺的文件內容,作為開展相關工作的“說明書”。注意彈性表述、留有余地,對后續支持、創新人才引進方式等探索性內容,提出原則性意見,并注意做好與各方面改革文件的銜接。
《管理辦法》重點對“千人計劃”“萬人計劃”的項目體系、資格條件、遴選程序、服務管理、組織實施等內容作出規范,以適應更大力度實施“千人計劃”“萬人計劃”的需要。具體有幾個方面的創新:
一是鞏固了機制調整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協調小組辦公室會同有關部門對“千人計劃”“萬人計劃”組織實施機制進行調整,將申報評審工作交由平臺部門負責,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宏觀政策上,進一步理順關系,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管理辦法》以制度形式將機制調整成果明確固定下來。
二是完善了項目結構。計劃實施以來,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斷調整優化項目結構,突出工作重點,有保有抑,有增有減。“千人計劃”由2個項目拓展為目前8個項目。“萬人計劃”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納入其他項目統籌實施。《管理辦法》對此予以明確。
三是修訂了支持政策。《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印發后,各部門陸續出臺政策措施,對科研經費、人員出國、兼職兼薪、任職管理等作出調整,體現向用人單位放權、為人才松綁鮮明政策導向。兩個計劃原有規定有些已不能適應現實需要,《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相關政策規定,以充分體現中央最新指示精神。
四是規范了管理服務。隨著入選人數增多,人才支持、使用、流動等方面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協調小組建立“千人計劃”入選專家退出制度,依規對部分專家實施退出處理;出臺評審工作巡察辦法,建立全程監督機制,加大監督力度。《管理辦法》對這些措施予以強調。
五是加強了工作統籌。通過制定《管理辦法》,對兩個計劃工作流程進行梳理,在資格條件、遴選辦法、支持政策等方面統一標準、加強協同,提升整體工作水平。
據悉,截至目前,“千人計劃”已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7000余名,“萬人計劃”遴選支持國內高層次人才2500余名。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日前,清華大學召開大類培養領導小組會議,聘任大類培養首席教授并舉辦首次首席教授會議,這標志著今年清華大學大類招生工作正式啟動。
據介紹,清華大學今年將推行“按大類進行人才培養管理”的方案,將在包括北京在內的全國各省市打破院系和專業壁壘,按16個大類招收、培養本科生,清華大學已成立“大類培養領導小組”,由校長邱勇擔任組長。
據了解,清華所有納入本科招生的專業將合并為16個大類,包括數理類,化生類,人文與社會類,機械、航空與動力類,環境、化工與新材料類,計算機類,經濟、金融與管理類等。除了美術學院、新雅書院、法學院等少數幾個學院獨立成類外,其余大部分學院的專業都面臨著合并、重組,比如化學生物類就涉及化學系、生命科學學院、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化學工程系等多個院系。此外,有些院系的專業還劃入了不同的大類,比如化工系的化學工程與工業生物工程,既出現在化生類,也出現在環境、化工與新材料類。同時,每一個大類設首席教授,這些首席教授都是國內外鼎鼎有名的專家學者。如中國科學院院士、凝聚態物理學家朱邦芬就擔任了數理類的首席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氣污染防治專家賀克斌教授出任環境、化工與新材料類的首席教授,他們將直接參與本科生的培養。
邱勇強調,大類培養實施過程復雜,但衡量標準簡單而明確,必須做到讓學生的大一學習生活更加充實、高效、陽光,更有“獲得感”;大幅提高學生的通識教育素養;更好地幫助學生找到最適合自己發展的專業;更有利于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相互融合與促進。
據悉,清華將按照大類培養重構培養方案,專業上注重厚基礎;學生學習上講究自主性,學校人才培養上追求高質量。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楊斌介紹,大類培養既有綜合改革的推動因素,也有廣泛的國際背景。這一改革舉措在強化大類通識教育的同時,對專業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大類招生培養管理改革中必須正確理解“專業確認”,做好院系層面的制度設計,對新生的價值引導顯得尤為重要。
如今,按大類、寬口徑招生已經為越來越多的高校所認可,包括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在內的不少985院校都在嘗試推進。與此同時,世界多所知名高校也實行類似招生辦法。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