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勇
在我國,明確提出“核心素養”,始于2013年5月啟動的“中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研究”項目。歷經4年,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總體框架和基本內涵已經確定,剩下的就是通過具體課程與教學落地轉化了。可是,具體到語文學科,再聚焦到寫作板塊,將“核心素養”的6個方面進行課程性理解,就不僅需要語文教師具備厚實的學科素養,還需要擁有扎實的學科教學素養,使得核心素養在學科教學內容中充分體現,這是其落地與轉化的邏輯前提。
當然,對于核心素養的落地與轉化,更重要的邏輯是核心素養的教學化,讓“核心素養”在具體的寫作課程中可“教”可“學”,這才是語文教師當下迫在眉睫的教學擔當。在寫作核心素養落地的教學邏輯鏈條中,有幾個環節不可或缺:
建構基于語用的寫作知識。核心素養從來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其實它是有根基的,就是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知識”。但是,不是所有的寫作知識都能轉化為兒童的寫作核心素養。筆者以為走向核心素養的寫作知識有兩個條件:一是真實的知識,即指向兒童言語困境的言語知識;二是具體的知識,即兒童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言語知識。真實而具體的寫作知識其實就是韓雪屏先生所倡導的“以語用為中心的動態語文知識”。脫離語用的寫作知識,就是兒童“搬不動”“帶不走”的靜態知識,是難以轉化為兒童的寫作核心素養的,是難以在兒童的寫作實踐中發力的。
實施基于語境的言語訓練。一提到訓練,往往容易走向“機械”與“重復”。走向核心素養的言語訓練,是基于“語境”的,即每次寫作,兒童帶著明確的目的,以適合的角色進入,面向真實的讀者,寫成具體的樣式。在鮮活的情境中,寫作不再是一項外在附加的任務,而是幫助兒童解決現實生活中所面臨問題的手段和工具。在這樣“有用”的言語訓練中歷練而成的寫作核心素養,可以滿足兒童個體生活的重要需求,可以幫助一個人在未來社會中實現各不相同的目標,解決不同情境中的各類問題。
培養基于意識的寫作態度。在知識轉化為素養的過程中,態度影響著落地的效率和質量。寫作態度體現著一個兒童寫作興趣、寫作意志、寫作習慣等,而支配寫作態度的,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寫作意識。寫作意識鮮明而強烈的兒童,一定有濃郁的寫作興趣,一定有強大的寫作意志,一定有良好的寫作習慣。
在寫作知識、言語訓練、寫作態度所構筑的寫作核心素養教學邏輯中,寫作知識是基礎,言語訓練是路徑,寫作態度是動力,它們彼此融合,互為因果,使兒童寫作核心素養在課程和教學中落地與轉化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