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強
自上世紀以來,人類就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強度影響著環境,改變甚至破壞自然生態系統,氣候變暖、風沙肆虐、河流污染、霧霾加劇等問題,已殘酷地擺在了人類面前。“生態系統的健康,不僅包括農業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還包括城市等各類型生態系統的健康。”蘇美蓉講道,“生態系統的健康和相對穩定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維護與保持生態系統健康,促進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是關系到人類前途和命運的重大課題。”
城市生態系統健康,事關每一個人。人類朝夕生活的都市,特別是容納著上千萬人的特大城市,對健康生態系統的要求自然不言而喻。一方面,城市作為安身立命之所承載著我們的喜怒哀樂,人類有必要保障健康的城市環境;另一方面,城市作為復雜巨系統又具有邊界多層、結構多樣、功能多元、過程錯綜等特征,顯得神秘莫測。要想針對復雜的城市生態系統做好研究工作,并非易事。從選定專業的那一天起,十幾年過去,蘇美蓉始終堅守著這份心底認定的工作。
樂為健康城市守望者
該如何理解“城市生態系統健康”呢?蘇美蓉作了形象的解釋:“首先有一個概念——城市生命體,就是說城市在結構、功能、行為、發展演化等方面都具體生命體特征,可以將其類比為一個有機生命體。在這個基礎上,城市生態系統健康就跟人體健康一樣好理解,既要保證各要素健康,又要求各要素交互作用形成的整體也健康。”“城市跟人體一樣,也需要做體檢。從整體觀出發,用系統的方法把城市生態系統涉及到的自然、社會、人文、經濟等不同的要素綜合起來考慮,用適宜的方法給城市做體檢,來判斷其是否健康。如果不夠健康,那么它的問題在哪里,就需要進行具體的診斷識別。”“把脈——診斷——識別——開方子”,蘇美蓉強調,在整個過程中最主要的是對整個城市復雜系統做整體判斷,“我們強調的是整體性和系統性”。
城市生態系統健康,不僅意味著由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組成的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完整,也意味著城市居住者的健康和社會健康。城市生態系統結構合理,經濟生產、社會生活、環境凈化等各項活動才能有序進行,才能使各子系統在各司其職的基礎上保障系統穩定發展:過程有序,物質、能量、信息才能被高效利用,各部門才能協調運轉;功能完善,系統自身才能維育更新,人類才能健康發展;人與自然和諧,自然、技術、人文才能充分融合,城市發展對內部及周邊環境才不會產生不良影響。而這些,都離不開科學的城市生態規劃與管理,城市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是一種有效工具。換言之,要想做出合理的規劃,就要先對城市健康做出綜合評價,以使規劃有據可依、有章可循。
正是基于此,多年來,蘇美蓉圍繞城市生態系統健康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生態熱力學的城市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研究”、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項目“面向生態系統健康的城市綜合管理”等國家級項目4項。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生態熱力學的城市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研究”中,蘇美蓉圍繞城市生態系統健康評價與診斷問題,以城市生態過程為主線,引入生態熱力學方法對城市生態系統中各種生態流進行統一核算與模擬;在此基礎上構建和發展城市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指標體系,基于內在生態過程和生物物理基礎視角,從系統效率、系統結構、代謝強度、緩沖容量、環境負荷5個方面系統分析城市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特征。同時,鑒于城市生態系統健康的不確定性與相對性,建立城市生態系統健康集對分析模型,構造參考集優化傳統的健康標準,多維度評價城市生態系統的相對健康狀況。項目還開展了實證研究:從空間維度比較了中國典型城市相對健康水平,劃分了中國城市健康狀況類型,分析了中國城市健康等級空間分布規律,提出了分地區、分類別調控建議;從時間維度分析了北京市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多年變化趨勢,辨識了城市健康發展的關鍵限制因子,針對性提出了分階段管理建議,為我國城市生態規劃與管理提供科學依據與方法支撐。
此外,該項目在研究過程中密切關注近年來相關領域的研究動向,結合逐漸明晰的新問題與新思路,還額外完成了各城市子系統的健康空間格局研究,探索性開展了中國多城市低碳發展水平比較與模式識別、北京與紐約等著名世界城市間宜居性和公共健康水平的比較研究,以期在統籌考慮國際理論前沿、國家現實需求、廣大民眾生存訴求的前提下,實現對城市生態系統健康狀況更全面深入的剖析。
歷時3年,該項目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在國內外主流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其中SCI收錄10余篇,超額完成原定成果產出計劃。研究成果受到廣泛關注,多篇文章成為下載次數最多和最熱點論文,并被國際權威科技媒體跟蹤報道。同時,該項目核心成果成為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城市及區域生態過程模擬與安全調控技術體系創建和應用》、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多尺度生態核算與城市生態模擬及調控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蘇美蓉目前正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城市群生態安全調控技術集成及協同監管平臺構建與示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代謝過程的城市生態系統健康動力學分析”。她一直在守望健康城市這條道路上努力前行著,正如其在某次申請書中提到的那樣,“吾雖愚鈍,但于研究中終有所感悟,唯愿繼續耕耘,如若能為提高我國城市生態系統健康水平盡綿薄之力,實乃吾之幸慰。”
甘當健康學生呵護者
談到求學和工作經歷,蘇美蓉多次提到了一個詞“幸運”。從大學幸運結緣自己的專業,到工作中一直受到導師、領導、同事們的關心、照顧與幫助,這一路走來,蘇美蓉總說自己是一個幸運的人。而幸運之神,從不會那么輕易降落到每個人身上。或許正因為幸運難能可貴,她告誡自己要珍惜,要堅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一直堅持做下去。”同時,作為導師的蘇美蓉也是這樣教導學生的。
作為老師,她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他的優點和長處,作為老師要盡可能地多給他一些時間,發現他的長處,另外是讓學生自己也意識到他自己的優勢,他會更有自信,逐漸堅定自己的研究興趣,這樣才能更陽光地生活,才能有更好的、更長遠的發展。”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讓他們能做自己感興趣的事,這也是蘇美蓉的親身體會。“我自己所遵循的就是不論上學階段還是工作階段,希望能夠更多地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她經常跟學生們講:“做科研是一件苦差事,要坐得住、耐得住寂寞,而選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很重要,因為這樣才能有比較持久的動力走下去。”
蘇美蓉覺得,教師這個職業雖然辛苦,但很有價值。一方面,自己可以去幫助和培養學生,看著學生們成長進步會很欣慰;另一方面,正因為每位學生都有優點和可愛之處,老師也可以從學生身上學習和受益。
說到辛苦,家人、朋友和學生都會經常勸她多休息。當回憶上一次閑暇之時,蘇美蓉已經記不太清了。現在廣東省東莞理工學院任職的她,只依稀記得上次休息逛街還是半年多前在北京姐妹來送行的時候。盡管不能像大部分女性一樣享受娛樂或生活,但對于當初的選擇,蘇美蓉沒有過多怨悔。她說:“無論在哪里,都要把該做的事情做好,遵從本心就好。”
盼做健康祈愿者
除了城市健康,蘇美蓉目前也主持了關于城市群健康保障的課題,希望能拓展研究尺度,助力國家的區域協同發展戰略。說到國家,她也希望大家能生活在健康中國里,除了保護生態環境,還特別希望我國在借力國際優秀研究人才方面借鑒其他國家經驗,“就像德國的洪堡學者真的是一項長遠的人才戰略。如果我們也能讓世界各國優秀人才通過學術交流感受并喜歡上我們的文化,那應該是偉大的人才投資”。
回到現實,蘇美蓉也表達了自己的期望,“當然,眼下最現實的心愿還是希望研究團隊能不斷發展壯大,學校能發展得越來越好,這樣我們也將更好更快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