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藝與思想,從來就沒有距離。當下,振興中國傳統工藝已成為一股勢不可擋的潮流,不僅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也吸引眾多志同道合的手工藝愛好者進入這個領域。時代在發展,傳統工藝應該如何振興?請聽一聽來自各行各業的手工藝從業者,他們是如何看待這個行業的發展與變化?在他們的親身經歷中,如何做到“守、破、立、合”?
守,不是保守,固守;守,意味著長久地等待和堅持。守,是手藝人對傳統手工技藝精髓的堅守,是他們對傳統在內心所存的一條底線的遵守。
守住手藝的溫度
國家級非遺項目云錦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金文
雖然“傳統工藝振興”“工匠精神”已經提出有一段時間了,但是在我看來,目前社會上的手工藝產品還是太少?,F在大眾都在追求品質生活,需要更多有溫度、有情感的手工藝品,因為它們會給我們的認知及感官帶來更多內在的感動。所以,我希望手工藝品能走進大眾的生活、得到更多的認可,這也正是我想通過云錦傳遞的一種理念。而未來我們要做的,一是還原傳統工藝,比如通過云錦技藝復制古代經典的云錦作品;二是讓作品更現代化、生活化,將云錦推向市場,讓手工藝活態地傳承。
堅守不等于保守
瀘州老窖國窖酒類銷售股份有限公司粵東片區總經理 王卓彬
傳統手工技藝不僅是地域民族文化的表征、情懷的載體,更是古代手工業的積淀,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窖1573傳承了瀘州老窖酒的傳統釀制技藝,懷著對傳統的敬畏,至今已經傳承了23代,并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項技藝在我國酒類行業中享有“活文物”之稱,即使是科技發達的今天,也難以用現代技術替代,這就是我們一直堅持傳統釀制的原因。但這份堅守并不代表保守,因為古法釀制里有些細微的東西,只能通過人工技藝來實現,這些東西是他人無法探究和模仿的。我們對傳統技藝持之以恒地堅守,也是國窖人對品質精益求精的體現。
走近手藝人,走進手藝
四川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黨總支書記 鄭川
傳承文化不僅是傳統企業、手藝人的使命,也是我們藝術院校的基本責任。這種責任首先需從學科發展的角度考慮,需充分吸收傳統文化;其次,四川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作為西南地區唯一的手工藝術院校,通過傳承文化,給學生傳達“傳承是我們的使命和責任”這一觀點。我們要求學生實地走訪,扎根民族文化,做地域性的文化調查,去和手工藝人面對面地訪談、接觸,從他們的日常生活、手工技藝中學習。這是我們向眾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習的基礎。而且,我希望對傳統里有益的、重要的、根本性的東西進行充分吸收和掌握,使得我們的創意、創作更符合當代人的生活。
打破老觀念,注入新意識
北京工美集團宣傳部部長 張輝
我們老祖宗的手工制作水平曾經讓世界驚嘆,對工藝品精益求精的程度也不亞于德國、日本。如今很多傳統手工藝失傳,其中一個原因是大家所接受到的信息都是“從事傳統工藝創作很艱苦”,所以造成許多手工藝愛好者“望而卻步”;還有一點,發達國家對純手工的物品和手工藝人都是非常尊重的,而且純手工的東西一定比機械的要昂貴,這就需要社會進行正確的引導和觀念上的教育。希望未來中國從事手工藝的人有被尊重感,待遇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才能讓更多人參與到傳統工藝振興這股浪潮中來。
學院預重新確立手工文化理論體系
中國藝術研究院工藝美術研究所研究助理 陳聰
對于當前的手工藝來講,我們需要冷靜下來深入思考手工藝生產的轉型問題。我認為不論是傳統還是創新,都是在自然而然中產生的,不是生搬硬套的。目前,中國藝術研究院工藝美術研究所正在籌備啟動中國手工文化系統工程項目,系統化地梳理手工藝文化,重新確立手工文化的理論體系,為國家振興傳統工藝戰略提供理論依據。同時我們也會組織專家學者赴偏遠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組織開展手工藝的保護和實踐指導,設立教學研究基地,從實踐到理論再到教育,全方位地為國家傳統手工藝的振興保駕護航。
沒有突破就沒有傳統的今天
一得閣有限公司董事長、每日傳播集團董事長 孟繁韶
對于傳統文化和手工藝的創新發展,我們始終存在一個誤區,就是大家提到傳統文化、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老字號這樣的話題時,總是與“呆板”“死氣沉沉”“固步自封”這樣的形容詞掛鉤,孰不知這些傳統的東西從創建到發展至今,一直在不斷突破自我。例如百年品牌一得閣在上世紀90年代,由于機制、技術、人員等問題,企業的發展遇到了瓶頸,加上假冒偽劣產品的沖擊,使品牌受到極大損害。在這種情況下,一得閣突破傳統束縛,成立一得閣文化公司,恢復傳統的制墨技藝,堅守“大料、大工、大師、大器”的宗旨,逐漸贏得市場,“擦亮”了“一得閣”這塊金字招牌。
時尚設計讓傳統服裝年輕化
衡韻雅序運營總監 萬曉霞
突破傳統,使我們的設計更符合當代人的設計,這也正是衡韻雅序所追求的目標。從一開始,我們就以一種回歸和敬畏之心去對待每一件出品。衡韻雅序區別于傳統中國風,可以說是時尚中國風。我們把傳統服裝年輕化、時尚化,卻又不失韻味和文化。以我穿的這條裙子為例,衣領的對稱點綴是蘇繡,左肩是純手工繡出的傳統吉祥紋樣,袖口則是莨綢,用傳統的東方元素傳遞中國韻味;而設計上,則以現代時尚的款式、廓形來把握,讓服裝年輕化,并呈現出尊貴感。這些非遺傳統工藝讓服飾透露出古香古色的東方韻味,淡雅寧靜、婉轉悠長。
樂趣是創作的最大動力
廣東電視臺知名主持人、跨界藝術家、桃花湖文創硅谷總裁 馬志海
對于傳統手工藝,我是一個闖入者,一直提倡以“玩”的心態來做手工藝。中國文化強調吃苦,強調某種嚴肅性,但所謂藝術一定是“閑人”才玩得起的。閑才是創作的基礎,而樂趣是人的最大動力,內心苦的人難以做出美好的東西。所以我們要糾正這一概念,樂趣才是吸引年輕人的王道。以我所做的“拈花一笑·壺”為例,當初我接觸泥巴嘗試做第一把壺的時候,完全沒有任何基礎,其中的曲折可想而知??晌揖褪且浴巴妗钡男膽B完成了第一把壺,并一直“玩”到現在。我希望通過我的實踐告訴大家:我能做出壺來,你、他照樣能做出來。
手工藝是一粒破殼而出的種子
觀瀾湖集團執行董事 李佳琦
我們所從事的事情也許不太一樣,我們打造了觀瀾湖藝工場,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將傳統手工技藝帶給大眾,更希望以此為載體,播種工匠精神和文化自信的種子,讓每一個來到這里的朋友都能感悟到手作的意義。這顆種子雖小,但它蘊含的生命力是生生不息的。我認為“國匠榮耀·第二屆手工藝創新盛會”也是一顆剛剛破殼而出的種子,它讓300多位手工藝人、手工藝愛好者聚集在一起,為手工藝的傳承發聲,為手工藝的創新助力。讓我們相信這樣一句話: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立,意味著在顛覆中重新發現,找回自我。不破不立,只有當破繭成蝶后才能看到另一個全新的自己,達到更高的境界。
手工制作讓匠心盛放
紫丁香品牌總設計師、浙江天合雨具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 賈勇
傳統并不代表永恒不變,最初的傳統也是因為那個年代的匠人用自己的傳承、思考、突破而形成的。所有的傳承沒有傳承者的創新,會距離人類和科技發展越來越遠,從而失去存在價值。就像雨傘,從華蓋至斗笠,到油紙傘,再到今天的現代雨傘,這些都建立在傳承的基礎上。作為紫丁香品牌的孕育者,我們對傳統技藝了然于胸,進而思考改良,最終形成紫丁香特有的傘文化。我們的很多工藝保留了手工制作,就是為了讓客戶與消費者認知到手工的韻味與價值。同時,我們投入了大量資金在紫丁香的匠人文化、品牌經營及血統傳承中?,F代社會飛速的生活節奏使匠人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因此我們花了很多精力,努力向大眾介紹匠人文化和我們的手工匠人,擴大他們的活動空間,甚至讓他們走向大眾。同時,我們也計劃聯合全球的傘業匠人一起維護雨傘傳統工藝的法則和標準,讓這個世界能有為人們帶來力量、信心、愛的優質手工傘,而不是現在流水線上重復機械式操作而得來的產品。
現代科技無法取代手工藝的溫度和情感
重慶工藝美術協會會長、重慶山神漆器創始人 蔡澤榮
其實振興傳統工藝這個思路早在10年前就開始提出,傳統工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創新是這場浪潮中繞不過的話題。創新并不僅僅只是指工藝方面,輔助工具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山神漆器的制作,從底胎、裝飾、打磨到拋光,每一道流程都由數十種以上工序組成,每完成一道工序,漆器都要在25℃左右的環境里陰干7天。這是一個漫長的等待過程,而現在我們借助現代科技可以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縮短制作周期,提升工作效率。比如山神漆器從生產之初,會在漆器的表面注明商標,過去沒有設備,只能用筆寫,現在激光技術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工效,而且不影響產品的品質。如果量大,我們也會采用數控車床,把形狀規格標準化。但這并不違背手工藝的初心,因為山神漆器的材料是純天然的,漆器的研發和制作主要還是靠手工精雕細琢。借用現代化的生產設備只是手段,并不會因此扼殺手工的溫度和情感。
以手作傳播傳統文化
壹秋堂創始人 綦濤
10年前,為了把夏布帶給大眾,我們創立了壹秋堂。壹秋堂以夏布為載體,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傳統工藝基礎上,與現代時尚生活相結合,除了開發日常服飾外,還有夏布藝術品、夏布家居飾品、家居工藝品等高品質的夏布產品。此外,壹秋堂還設置體驗空間,讓大眾通過做手工來體驗我們的傳統工藝,從而將文化傳播出去。目前,我們正著手創建一個閉環的生態鏈,從原材料的生產、改造、保護,到創意設計、文化旅游,再到出口,全部納入這個生態鏈。未來我們會進一步完善這個生態鏈,讓夏布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
讓產品融入生活與主流市場
上海匠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 薄向偉
作為一個對紅木情有獨鐘的品牌,我們希望把紅木帶給大眾,讓更多人了解紅木文化。談到紅木,可能大多數人想到的是工藝品或文房四寶,而匠藝卻希望用紅木創作出貼近生活的小件器物,因為我們堅信木的生命可以通過器物得以傳承。至今,我們做了八九年,也參加過不少設計展,雖然有時候連我們自己也難以定義我們的產品是設計品還是手工藝品,但有一點我們始終不會動搖:把產品融入當下的生活和主流的市場。我們的目標就是要讓更多喜歡紅木的人有機會擁有一件屬于自己的紅木產品,切身感受紅木的魅力。
振興需與大眾鏈接
《中華手工》總編輯、手藝網&手藝工場CEO 白昆鵬
作為媒體人,有些人認為我們講的比做的多,但現在我們正在做一些事情,希望大家改變對我們的這一看法。2015年,《中華手工》和觀瀾湖集團共同打造了手藝網和手藝工場,把一群喜歡手藝的人聚在一起。手藝網是一個線上的平臺,手藝工場是一個線下的平臺?,F在,我們把它做起來了,而且成長得非常好。所以,接下來我們準備將這樣的平臺帶到貴州,希望把手藝工場線下的空間復制到更多的景區,替代園區門口同質化的旅游商品,并將手工藝體驗空間開設到商業空間里面,讓城市的人能夠體驗手工藝,可以自己動手做一件真正意義上的手工作品。未來,我們希望向全國拓展空間,和大眾建立更多文化和商業上的連接,希望我們分享的不僅僅是情懷與商業,更多的是對這個行業的思考和探索。
合,是結合,融合。當所有的傳統技藝融會貫通后,才能在傳統與現代、經典與時尚、藝術與生活之間自由轉換,才能將它們有機結合,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創作新時代作品需適應當代審美
中國·匠人谷創始人、河北云鄉居文化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路景濤
中國的傳統工藝非常多,但大多散落在民間。我希望把這群人聚集起來,所以我們先建立了一個互聯網平臺,聚集了1 000多位手藝人,而且保持常態聯系。而匠人谷就是將這個虛擬平臺“物化”的一種形式。匠人谷是一個以匠人為核心的文化創意產業特色小鎮,我們希望這里能夠聚集更多手藝人,并給他們提供一個相互學習的平臺,同時邀請專家學者、院校老師、行業先鋒代表等給這些民間藝人“補課”,讓他們適應當代的審美,了解當下的市場需求和變化,促進他們創作出更多新的作品。
振興是對傳統文化審美的再發掘,也是實用與工藝的再結合
廣譽遠中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何世光
傳統手工藝能夠流傳下來,是因為它符合誕生時期的審美與實用性。所以,我所理解的“振興”,是對傳統文化審美的再發掘。廣譽遠是一家傳承了400多年的國藥企業,一代又一代的老藥工,成就了三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不管企業怎么發展,朝代怎么變更,古法炮制是廣譽遠一直在堅持的事。但是我們同樣注重實用與工藝的再結合,例如我們小時候吃的大蜜丸,這是最傳統的藥丸形態。小孩子難以下咽,媽媽就把大蜜丸搓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分幾次吃。一切的創新都是基于需求。現代人越來越講究,廣譽遠開發了水蜜丸、口服液、膠囊等新的中藥劑型,方便攜帶和服用。
振興傳統工藝需賦予其藝術性、實用性和流通性
玖申文化創意(上海)有限公司執行總監 高歡歡
我認為,振興的最好方式,就是在藝術性之外,賦予其實用性和流通性,通過市場經濟的方式,讓大眾主動與手工藝產生關系。而引導這些變革的因素,來自體制、工藝、審美……所有的變革都存在它的必然性,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在這個必然中去尋找它的出路,在傳襲的同時順應這個時代的變化,對于舊的東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例如搪瓷,從鋼板搪瓷、工業搪瓷,到后來的日用搪瓷,它就是順應時代變化的一種材料。而玖申,就是將搪瓷與設計、藝術相融合,使其具備日用功能的同時,也兼具藝術觀賞性。
與時尚、生活結合,傳統文化才能走得更遠
孔雀窩創始人 楊麗燕
孔雀窩的誕生緣于2003年的舞臺劇《云南映像》巡演。為了達到最佳宣傳效果,我決定親自為姐姐楊麗萍設計表演服裝。一直以來,孔雀窩主打手工刺繡,一部分是從鄉下搜集的老繡片,一部分是參照老繡片進行的“老款新繡”,它們聚集了中華民族民間服飾文化精粹,傳達一種東方的婉約之美。同時,我們也在傳承中進行創新。以前孔雀窩設計的服裝只能在舞臺上穿,但現在,我們與現代時尚結合,服飾更偏向生活化。比如旗袍,我們不做那種傳統開叉的旗袍,只在主體上加一點刺繡,在生活中也能穿。如果把傳統手工藝看成一艘帆船,手工技藝是帆,日常生活便是船體,只有將它們結合,傳統文化才能走得更遠。
市場經驗可加速手工藝品走向大眾
蕊工坊創始人 謝曉蕊
孔雀窩是做服飾的,而我們是從做箱包開始的,從這點上說,我們應該有許多共同點,但我們又是不一樣的。蕊工坊以貴州侗寨的侗族文化為發源地,依靠最初的手藝人資源和文化氛圍,充分地還原和完美地詮釋侗族文化;其次,我們的產品呈現形式都是經過現代設計師以時尚的眼光設計、剪裁、制作而成,把精美的侗布運用在產品中,呈現出來的獨特感非常受歡迎。而且我本身做企業,相對來說更具備銷售渠道和管理方面的優勢,因此我將帶有侗布元素的作品通過營銷模式輸入市場。我希望這門小眾又神秘的手藝得以延續,并且把侗布帶到更多人生活中,讓大眾見識到中國傳統工藝的光彩。
傳統工藝需突出民族元素和時尚元素
北京工藝懋隆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 左安利
懋隆是外貿領域唯一的中華老字號。我在這個領域工作了近40年,也經歷了這個行業在改革開放前后不同時期的變化,對于傳統手工藝品的生產經營來講,我還是有發言權的。我認為,對于傳統手工藝的未來,應該在保持傳統技藝的基礎上,根據社會的需求,與現代審美和科技相結合。既要體現我們的民族元素、反映時代的特征,又要創作出具有時尚元素和實用價值的作品,即完成生活藝術化和藝術生活化的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