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梅
【摘要】認知惰性,是強加于學生身心的諸多不合理的心理因素生成;是學生對某些教學內容長期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情況下逼不得已的自我保護。一旦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習慣于人云亦云或敷衍了事,便會滋生認知惰性。釋放兒童天性,回歸兒童本真,讓兒童意識在師生對話中蘇醒,兒童思想在有效交換中激活,兒童的生命活動在語文學習中融合,真正跳出“認知惰性”的怪圈。
【關鍵詞】認知惰性;兒童天性;教學轉化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41-0035-03
所謂認知惰性,是指兒童在真實的認知活動中,缺乏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習慣于茫然、被動地接受;缺失兒童愛刨根問底的天性,習慣于敷衍了事或人云亦云。它會讓學生墨守成規,失去兒童應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新舊知識無法融會貫通,自我潛能無法自由發揮。認知惰性讓學生認為,知識是干巴巴的,乏善可陳的,支離破碎的。長此以往,學生將徹底失去閱讀的興趣與能力,語文素養更是無從談起。
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讓兒童跳出“認知惰性”的怪圈呢?
一、改變,基于兒童天性的立場
讓兒童跳出“認知惰性”的怪圈,要求教師真正站在兒童的立場上,改變學習觀,改變教學觀,改變教學模式,讓兒童真正能釋放天性、發揮潛能。
1.立足兒童天性——自然。
泰戈爾說:“一切教育都是從我們對兒童天性的理解開始的。”兒童是天生的探索者、主動的學習者,天真好奇、富有創造性是他們的顯著特點。他們總是在發問中渴望道德的成長,在興趣中透露對生活的關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是與同伴的閑聊還是各種游戲,兒童的表現非常活躍,且充滿智慧。教師只有從真實的兒童生活出發,貼近兒童的生命狀態,充分尊重兒童興趣,才能真正激發出兒童內在的活力。
2.杜絕言論強權——自由。
認知惰性,是強加在學生身心的諸多不合理的心理生成;是學生對某些教學內容長期似是而非、似懂非懂情況下逼不得已的自我保護。學生不喜歡一板一眼的模式化學習方式,回歸兒童味的課堂,學生才能享受到自由、積極的精神體驗,作為組織者、引導者和點撥者的教師,千萬要警惕“一言堂”或個別學生的話語霸權。立足兒童的自然屬性,讓“我有提醒,我有補充,我有夸獎,我有疑問”成為課堂的流行語和習慣動作。
二、對策:回歸兒童本真的發展
著眼于兒童的立場,跟著兒童情感的節拍,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努力開辟一個情感迸發的出口,搭建一個表達的平臺,創設一些生動的情境,激活兒童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體系,滿足他們的心靈需求,符合他們的學業水平,讓兒童認識自己角色的變化,變“我害怕”為“我試試”,變“我不會”為“我能行”,喚起他們的自我表達意識,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不失為一種解決的對策。
1.貼近,讓兒童意識在師生對話中蘇醒。
建構一種師生和睦相處、交互影響的和諧課堂,在師生平等對話中、民主的互動中分享共同的知識、意義與價值,向兒童敞開自己,真正成為兒童的研究者,成為兒童發展的引路人,成為“永遠長不大的兒童”。筆者曾執教兒童文學作家金波的《烏丟丟的奇遇》閱讀交流課。源于對烏丟丟及眾多人物的喜愛,筆者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在集體教研活動之后,更是情不自禁地寫下課后反思:
課堂上應放手讓學生盡情地分享、交流。教師作為引導者,只能在合適的時候去突顯引導,挖掘生成。今天課上,班長薛東杰提出:《山海經》中的“夔”讀什么?當時的我洋洋得意,賣弄文采似的,直接告之讀音。后來想想,此處應是學生最容易忽略或深感困惑的地方,應當單獨提出來讓學生朗讀。恰當時機開啟一個話題,讓學生有感而發。這樣,學生才有成長的足跡啊!另外,處理最后一個教學環節時,學生的情感沒有完全激發,基調沒有鋪墊……只有層層累積,方才厚積薄發。我們的課堂,應該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課堂。
語文課堂應該是一個有魅力的磁場,是學生言語能力生長的土壤。作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教師多一些且行且思的探索,多一些鮮活的視域拓展,多一些激發兒童自我發現的機會,天性活潑的兒童都愿意在小伙伴面前極力表現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又怎會甘心人云亦云呢?
2.碰撞,讓兒童思想在有效交換中激活。
不同的學習者對相同文本的學習因個體經驗的不同,其理解的深度和廣度也大相徑庭。唯有個體間的分享、融合才能彌補缺憾。
確定一個目標,選定一個話題,讓學生在思想的彼此交換中,達成思想的共享,情感的共鳴。以蘇教版三下《花瓣飄香》為例,通讀完全文,教師拋出話題:為什么課文以“花瓣飄香”為題?機靈的學生立刻找出了文中的一句話:“花瓣像絨布一樣柔軟,散發出淡淡的清香。”緊接著交流漸漸豐滿起來,因為課文就是講的一個小女孩摘花的故事。教師故作不解:“要不,題目就叫‘小女孩摘花?”學生哄堂大笑,有的說這題目干巴巴的,一點意思都沒有;有的打趣道“好接地氣的題目”;有的說原題很美,有詩意,能吸引人;更有一個學生說:“因為小女孩的心靈就像花瓣一樣美,她對媽媽的愛就像花瓣一樣散發出淡淡的清香。這個題目有深意呢。”教師大喜:“好一個有深度的思考!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取個好名字,學問大著呢。”
教學蘇教版三下《菩薩兵》時,這篇文章到底要告訴學生什么?跨越了久遠歷史的濃濃軍民魚水情如何去滲透?“熱火朝天”“盡心盡力”等詞語將怎么了無痕跡地內化?筆者將視線落于課文第8自然段——自由讀,說說你的發現。學生有的說:“藏胞們心里很感激紅軍。”有的說:“我發現,藏胞們先對紅軍是半信半疑的。他們悄悄地返回了家園,如果是真的,就留下來;如果是假的,就悄悄地回到深山里。”教師順勢引導學生思考:“哪個詞讓你覺得不可思議或心生疑惑?”待“悄悄”一詞浮出水面,以“你曾悄悄做過什么事?”調動日常生活的真實體驗理解之后,筆者趁熱打鐵:“藏胞們為什么悄悄回家?他們聽說了什么消息?互相議論些什么?”教室里熱鬧開來:
“知道嗎?紅軍竟然要像種自己的地一樣幫我們春耕呢。他們在地里干得熱火朝天的。”
“他們還說不能讓我們來年挨餓。”
“聽說有個朱司令還親自在田里干活呢。這到底是真是假?”
“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大家還記得以前那些當兵的是怎么對我們的嗎?不要輕易相信傳言,白天目標太大,得在晚上偷偷去看。”
瞧,一個“悄悄”便讓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這就是語言的魅力啊!
學習是對原有知識的遷移,兒童也許具備了與學習情境相關的知識,但這些知識沒有被激活。為了誘發和維持動機,挑戰的難度必須適中,太容易的任務使人厭煩,太難的任務又會令人產生挫折感。若能引導學生真正從自己的視角去想象,用心靈去體驗,課堂就會成為“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的平臺,就能在更大程度上形成團隊影響力,讓課堂上的言語實踐更有張力。
3.融合,讓兒童的言語生命在學習中生長。
兒童的生活經驗是瑣碎的,而這恰是最為寶貴的資源,是教學中的起點。在學習蘇教版三下《少年王勃》時,學生盡情展示著自己對課文的獨到理解。
師:少年王勃,主角是王勃,干嗎寫閻都督和周圍的賓客呢?
生:閻都督夸王勃是奇才,看來王勃的確博學多才、出類拔萃。
生:賓客們都怕寫錯。寫不起來,怕閻都督發怒。我如果在那兒,肯定也嚇得腿直哆嗦。
師:只有誰胸有成竹?
生(齊聲):王勃!
師:王勃啊,王勃,你怎么就能寫出這么讓人拍案叫絕的文章呢?
生:因為江邊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我。
生:我被這水天一色的江上美景迷住了。
師:王勃,剛才你只是欣賞風景嗎?
生:我在邊看邊想呢。
師:好一個“邊看邊想”!孩子們,這“看”,便是仔細地觀察;“想”,便是認真地思考。在平時,我們有些同學只是看不去想,或光想不去看,所以容易忽視大好的寫作素材。不過,在我們班就有一位善于觀察思考的小高手。有請陳韋曄(這孩子在品嘗了朱景藝媽媽做的壽司后,贊不絕口,立刻下筆,利用下課時間洋洋灑灑寫下了300字的試吃心得)——
陳韋曄一讀完他的習作,教室里掌聲如雷。看著學生似有所悟的表情,相信在他們心里,“在觀察中思考”的種子已經萌發。當兒童的語文學習建立在兒童直覺上時,兒童直覺就會從朦朧走向敏銳,走向深刻。思維力、語言力就會自然生長,沒有敷衍了事,沒有盲目依賴,有的是積極主動地參與,真真切切地表達。試問,認知惰性怎會有插足的縫隙?
讓兒童跳出“認知惰性”怪圈,釋放兒童的天性,回歸兒童本真,你就會發現,課堂上最美的風景,是學生積極地思考,主動地發問,大膽地質疑;是學生走進文本的淺顯,走出文本時的厚重;是學生在彼此各抒己見時的那一次次的掌聲和補充。我期待,課堂能成為每一個學生心靈相約的場域。
【參考文獻】
[1]約翰·D.布蘭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M].程可拉,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張俊平.教師,做一個思想者2[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
[3]大衛·蘇澤,等.教育與腦神經科學[M]方彤,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于雪茹.學生的認知惰性與英語專業寫作教學[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5(30):90-91.
[5]約翰·安德森.認知心理學及其啟示[M].秦裕林,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