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摘要】當下,小學中年級英語復習課大多注重朗讀、背誦、默寫、做題等,學生疲于知識點的機械輸入與輸出,看似熱鬧的課堂,實則空洞無味,乏善可陳。長此以往,復習課必然會“事倍功半”。鑒于此,教師應深入挖掘所執教的內容,不斷推陳出新,以課程標準為準繩,設計出適時適地、合情合理的教學方案,從而讓學生在“潤物細無聲”的教學中受益。
【關鍵詞】中年級英語;復習課;趣味;情感;參與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41-0044-03
一、英語復習課問題透視
當下,提及復習課,教師無形之中就會將其與朗讀、背誦、默寫、做題等聯系在一起。教師往往“押寶”于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的操練,求“常規”,求“穩妥”,對于學生學習策略、情感態度、文化意識的培養只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
下面,筆者結合具體案例,剖析小學中年級英語復習課中存在的問題。
1. 教學流程生搬硬套,缺乏有效的過渡銜接。
譯林新版《英語》三上Project 1 My family and friends既是Unit 1~Unit 4的復習課,又是活動課。然而大多數教師在教學這一內容時,只是簡單地羅列知識點,課始,學生齊讀Unit 1~Unit 4的四會單詞、詞組、句子,然后學生兩人一組操練Unit 1~Unit 4的重點句型Im...This is...Shes/Hes...操練前,學生齊讀,操練后,教師選擇1~2組學生展示。
復習課中,這樣的教學方式屢見不鮮,學生先讀后說,看似進行了扎實的操練,實則空洞乏味。讀的內容和說的內容,缺乏連貫性,“為什么要讀”“為什么要說”學生十分困惑,只是盲目地被教師“牽著鼻子走”,這樣的教學設計缺乏語境性、語用性。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向學生講解相關語言什么時候用以及如何恰當地用。
2.教學活動匱乏,模式化盛行。
譯林新版《英語》三下Unit 3 Is this your pencil?主要句型是一般疑問句Is this/that...?及其對應的肯定和否定回答Yes,I do./No,I dont.主要詞匯是文具類單詞。在復習課中,教師首先讓學生背誦本單元的文具類單詞,接著讓學生對著PPT上的文具用品,進行同桌問答、師生問答、小組問答,最后完成對話填空,然后集體校對,教師講評易錯點。
這節課從開始到結束,基本囊括了本單元的重難點,學生在說和寫中“吃透”了單詞和句型,這也是大多數教師喜歡采用的復習模式。這樣的教學雖涉及語言知識的輸入,但語言技能的培養,卻是“隔靴搔癢”且“不痛不癢”,聽說讀寫并未完全融會貫通于整個課堂,語音、詞匯、話題、功能、語法也未能有機整合于整個教學流程,模式化的教學,只能讓學生機械、被動地接收。
3.教學目標不接地氣。
譯林新版《英語》四上Unit 1 I like dogs中的重點句型為Do you like...?及其回答Yes, I do./No, I dont.在該單元的卡通部分中有一句第二單元即將學習的重點句型I have a cake here.其中have的用法是新出現的內容,為了前后連貫,教師將Do you like...?Yes,I do./No, I dont.的相似句型Do you have...?Yes,I do./No, I dont.在復習時一并補充教授給學生,然后與Do you like...?句型一同操練,并進行辨析比較。
T:Whats the meaning of have?(告訴學生have表示有的意思)
T:我們一起比較一下這兩個句子有什么區別吧!(告訴學生一個表示有,一個表示喜歡)
T:Lets practice.(讓學生用Do you have...?和Do you like...?分別編對話)
這堂課學生在原有復習內容的基礎上又學習了新知,看似“溫故知新”,拓展了知識面,實則給學生帶來了一種無形的負擔,一定程度上已越過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會產生“事倍功半”的后果。學生原有的知識點尚未內化,又學習新知,容易引起知識點的負遷移,混淆相關聯的知識點,等學生進入第二單元的學習時,先入為主的模糊概念,會給新的學習帶來障礙。
4.重知識灌輸,輕人文關懷。
在譯林新版《英語》四下Unit 3 My day的復習中,學生要使用I...at...來表達一天中某個時間所做的事情。教師提問:When do you get up in the morning?一學生回答I get up at five in the morning.教師覺得五點起床似乎不符合大多數學生的起居習慣,便認為有誤,進而對學生說:Maybe you usually get up at six.學生一臉尷尬地點頭坐下。
這個教學中的小花絮是一種“常識”與“現實”的碰撞,學生覺得五點起床是現實的反映,而教師認為這違背了日常生活現狀,于是“果斷”地讓學生修改自己的“錯誤”回答,選擇教師預設的、符合大多數學生生活實際的“正確”回答。學生雖然接納了教師的意見,但是其內心是茫然的、困惑的、失望的。茫然于自己確實是這個點起床的,為什么不被接受,失望于自己早起的習慣為什么沒有受到積極的關注。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打擊,長此以往,也同樣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
二、英語復習課問題的應對之策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將從多方面尋找應對之策,從而讓小學中年級英語復習課有效開展。
1.融入趣味元素,減輕學習壓力和負擔。
枯燥的教學只會讓學生心生抗拒,而游戲等趣味元素則是復習課一劑有力的強心藥。
下面,筆者以譯林新版《英語》三下Unit 5 How old are you?的部分教學環節為例,談談如何讓學生萌生對復習課的喜愛之情。本單元的重難點為:掌握1到10的英文單詞以及詢問年齡的句型。因此,在一開始復習數字以及句型How old are you? 和其對應的回答Im...時,筆者就帶領學生熱身,唱一首數字歌,用手勢和身體動作來表演歌曲中的數字,學生興奮不已,全身心地投入教學活動,接著筆者順著剛剛的數字歌,進一步鞏固數字單詞,此處,筆者設計了兩個小游戲“神秘數字”和“神奇電話”?!吧衩財底帧笔亲寣W生站起來猜數字,看看哪位學生最先猜對教師手中的數字,第一個猜中者可以上來抽取第二個神秘數字讓其他同學猜,以此類推,持續3~5輪,這能培養學生說的習慣,也能反映出學生掌握了多少數字單詞,不知不覺中學生既在全班同學面前表現了自己,也發現了自己數字單詞方面的盲點?!吧衿骐娫挕?,教師做出打電話的手勢,并報出一個電話號碼,學生一邊聽一邊與自己手頭教師給的號碼進行核對,如果是自己的號碼,就快速站起來說:“Hello, this is xxx.”(xxx部分為剛剛教師所報的號碼)。這樣,學生在聽數字“接電話”的同時訓練了自己的專注力,培養了自己對數字發音的識別能力,而和教師“打電話”又是口語表達的體現,既操練了數字單詞又激發了表演的欲望,這樣的復習擺脫了機械的、枯燥的操練,讓學生情不自禁地愛上課堂,專注傾聽。
2.“身臨其境”,而非“置身事外”。
情境教學一貫被教師運用于新授課,在復習課中則用得比較少。許多教師認為復習要“扎實”,讓學生反復讀、背、默即可,不用把心思浪費在復習課的情境設計上。實際上,復習課中一旦加入情境元素,教師多一些心思,會讓學生與課堂“擦出愛的火花”。
筆者在對譯林新版《英語》三上Unit 5和Unit 6進行綜合復習時,就利用教材中的卡通人物Bobby和Tina設計了如下情境:Bobby想去看望妹妹Tina,但是Tina的家在河對面,河上的橋受損,Bobby無法過河,學生要幫助Bobby找齊修復橋面的材料,而找這些材料需要完成相應的任務才行,這些任務包括聽音寫單詞,當小法官(情境判斷選擇),做小小翻譯家(中譯英,英譯中)和小小表演家(同桌默契表演)等等,這些任務包含了聽、說、讀、寫四方面的訓練,也是對這兩個單元知識點的一次鞏固操練,最后學生圓滿完成任務,Bobby也可以過河看望Tina了,皆大歡喜,美好的結局,會讓學生戀戀不舍,回味無窮。
3.感官的全面調動。
復習課并非都是單一的聽、說、讀、寫,教師也可以組織一些有益于學生身心發展的活動。教師在設計復習課時,可以將其與Project 1 My puppy中的“經歷”活動相結合,讓學生手腦并用。
例如:筆者在執教譯林新版《英語》三上Unit 1~Unit 4的復習課時,先帶領學生進行一系列從單詞到詞組再到句子的鞏固練習,在涉及介紹人物句型This is...時,在PPT上呈現Project 1中出現的新人物Alice,Tom和Paul,讓學生用This is...句型介紹新朋友。接著,筆者給學生展示Alice和Tom的心形卡,上面畫著他們的家人,圖片下方附加簡介——This is my...學生理解圖意后,筆者讓他們制作屬于自己的心形卡,內容可以是介紹家人,也可以是介紹朋友。最后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成果,學生也可以將心形卡贈送給同學或教師。此時的課堂已達到了一個小高潮,學生熱情高漲,在親身實踐中進行復習,這樣“刻骨銘心”的經歷對于學生來說,不僅啟迪了心智,更在不經意間實現了對知識的內化與升華。
4.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由于教學任務繁重且時間短,在復習課中,教師往往傾向于讓學生進行知識點的練習和鞏固。復習課罷,知識層面上,學生是富足的,教師會毫無遺漏地講解重難點和易錯點,并針對不同的學生講解不同深度的內容??此茍A滿的教學,實則是教師的“一廂情愿”,學生對于教師只是表面的順從,抑或是對教學常規的遵從,并非是“全心全意”的聽從。鑒于此,教師需要重新出發,從“心”出發,牽起學生心中的“感情線”,讓復習自愿、自覺發生。
譯林新版《英語》四上Project 1 A profile中的profile部分,便是能直擊學生心靈的內容,因而可以作為復習Unit 1~Unit 4知識點時的精彩一筆。在準備復習Unit 1~Unit 4之前,筆者進行了思考,最后決定摒棄常規的知識羅列環節,直接利用Project 1的主題。首先,筆者向學生展示了自己的基本信息,包括生活照、畢業的學校等等。學生看到教師用了自己的照片,并且照片上的教師與他們印象中的教師又有些許不同,更加生活化、情感化,自然興趣盎然,學習氣氛熱烈。接著,筆者問學生是否想了解老師更多的信息,學生異口同聲地表示很想了解。于是,筆者讓學生自由提問,PPT上呈現輔助句型Do you like...?Do you have...?Can you...供學生參考,這同時也是Unit 1~Unit 4中的重點句型。學生提問后,教師總結I like...I have...I can...當學生目睹教師一步步完成profile后,自己也是躍躍欲試。教師此時就可以進行下一個環節的教學,讓學生完成自己的profile,由于前面的環節中教師已樹立了“榜樣”,學生對于profile的制作已了然于心,成竹在胸,因而最后學生都圓滿完成了任務,獲得了滿足感和成就感。整個復習過程中,學生全程主動參與,樂在其中,教師的profile更是與學生產生了情感“共鳴”,學生不再覺得自己與教師之間“遙不可及”,自然也更加愿意將自己的profile與教師分享,與同學分享,真真切切地“將心比心”“以心換心”。
復習課作為中年級英語日常教學的重要一環,教師不應僅僅局限于基本知識的鞏固復習和常規訓練,復習課同樣需要能力的培養和情感的支撐。在復習課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深入挖掘所執教的內容,不斷推陳出新,以課程標準為準繩,設計出適時適地、合情合理的教學,從而讓學生在“潤物細無聲”的教學中受益。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教育的發現: 鐘啟泉教育思想訪談錄[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章兼中.小學英語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3]朱浦.小學英語教學關鍵問題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