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德艾
摘 要:貧困學生是技工院校的一個特殊群體,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群體。思想政治工作者對貧困學生的關注和重視程度將直接關系到技工院校的平安建設,將直接影響到學院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技工院校的全面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對高職貧困生特別是對其心理進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文以高職貧困生的心理問題為著眼點,通過分析,指出解決方案,以期引起社會各界特別是技工院校的同仁對這一特殊群體的重視和關注。
關鍵詞:技工院校 貧困生 心理 成因 對策
課 題:本文系2016年湖南省情決策咨詢課題(一般)“基于工匠精神的湖南高等職業教育高素質藍領培養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6JCC025)階段性成果。
據分析,一些技校貧困生的心理呈現出自卑與自閉交織、抑郁消沉、焦慮與困擾交織、仇視社會及現實以及虛榮心強等特征。有主體自身認知、經濟貧困、社會和家庭以及就業等多個方面原因。而要解決好技工院校貧困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制定相應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提供有利條件和載體。
一、技工院校貧困生心理問題表現形式及成因分析
1.技工院校貧困生心理問題表現形式
技工院校貧困學生心理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但根據筆者多年觀察,其心理呈現出以下一些特有的現象和規律,表現出以下一些共性。
一是對自身進行否定性評價較為突出。大多數技工院校的貧困學生,來自邊遠落后地區或貧困家庭,他們經濟拮據,生活節儉,同時交往圈子有限,導致社會見識相對逼仄,因而心理封閉。在校學習期間,這些貧困學生,由于與同學之間的差異和差距較大,在心理上往往有較大反差,進而對自身形成否定性評價,表現為無論能力還是人格都具有強烈的自卑感。他們對外界事物非常敏感,與大多數同學不合群,喜歡獨來獨往,不愿主動與他人交流,更不愿在大庭廣眾說話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而出現自我封閉的不良心理傾向和孤僻怪異的畸形心態。
二是在價值取向上呈現頹廢消沉的負面心理。根據筆者觀察,由于經濟上的困頓,相當部分的技校貧困生在心理情緒方面出現挫折感,產生頹廢消沉的負面心理。他們感到前途灰暗,缺乏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以致喪失學習的興趣和生活的熱情。
三是在情緒心理方面表現為焦慮感與危機感交織。馬斯洛認為,推動人們行動的最強大的動力就是生理的需要。對于技工院校的貧困學生而言,心理現象出現的一系列原因多植根于生理需求的缺乏和不滿足。我們觀察到的一個現象就是,這些學生由于經濟上的困擾,精神壓力相當大,思想包袱極為沉重,在情緒心理方面交織著極強的焦慮感與危機感。同時,這種情感還表露在生存性和發展性壓力方面,即就業、成家立業等方面。
四是在社會價值取向上流露出虛幻的強烈自尊感。我們發現,相當一部分技工院校的貧困學生在社會價值取向上表現出強烈的自尊與虛榮并存。一方面,強烈的自尊心驅使他們自強自立,奮發向上。另一方面,極度自尊即自卑,進而演變為虛榮。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他們有的拒絕申請助學金,有的拒絕學校提供的勤工助學機會。
五是部分存在的極端的仇視社會的心理。我們發現,在技工院校的部分貧困學生中,由于自閉、自卑的心理催化,加上心智不成熟和社會閱歷以及經驗不足,在經濟困乏的事實和復雜的社會現實面前,他們往往沒有正確的行為判斷,以致在長期心理不平衡的驅使下,走向極端,從而做出傷害他人或自身的行為,借此來發泄自己對現實的不滿。最終從“經濟貧困”走向“心理貧困”的不歸路,影響社會的健康穩定和諧。
2.技工院校貧困生心理問題成因分析
技工院校貧困生心理問題的成因是復雜的,既有經濟方面的原因,也有社會、家庭和學生自身等方面的原因,既有直接原因,也有間接誘因。經筆者梳理,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不良的行為認知心理是重要前提。個體對自己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是健康心理的前提和條件。對于部分技工院校貧困學生而言,由于“三觀”尚未有效形成,心智也不成熟,他們不能正確地看待自己的經濟地位,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更難以正確地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從而導致自身行為認知標志的紊亂。
二是經濟貧困是直接誘因。心理問題大多可從經濟問題上找到誘因。近年來高職院校學費的增長以及城鄉差距的拉大,導致部分技工院校學生在經濟地位上處于弱勢。由此,導致他們內心的焦慮和不安,也導致他們的自我否定性評價,要么強烈的自尊,要么強烈的自卑,以致使他們難以完整地融入校園生活,失去正常展示自己的機會,進而心理貧困。
三是社會和家庭問題是間接成因。近些年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不良的社會風氣如拜金主義、利己主義和個人主義等也在浸淫人們的思想和觀念。部分貧困生的社會閱歷淺,心理發展不平衡,當不良社會風氣與貧困現實沖突時容易產生抑郁和自卑感。此外,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成長環境。貧困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單親、下崗或天災人禍及變故四類家庭,家庭教育的殘缺或缺失,使得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伴隨著心理問題,或仇視社會或自暴自棄。
四是就業困難的現實推波助瀾。貧困學生家庭多數在社會上是弱勢群體,他們在就業方面也處于劣勢。由于對就業缺乏有效的信心,導致他們看不到前景和希望,使得家長和學生積極性嚴重受挫,進而失去前進的動力,成為心理問題的重要誘因。由于其所受到的專業教育還不能有效疏解學生的心理問題,相當部分學生厭學情緒嚴重。
二、技工院校貧困生心理問題矯治的對策
要解決好技工院校貧困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就需要尋找有利條件和合適載體,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制定有針對性的制度政策,讓貧困學生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滿足。只有有效滿足了貧困學生的有關需求,其心理問題才能迎刃而解。筆者基于自身工作的體驗,認為解決技工院校貧困學生心理問題應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基于心理健康發展的因素,技工院校要全方位關注并采取措施干預貧困學生的心理問題。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第一,各技工院校要將貧困學生的心理問題放在全局工作中應有的位置,從人力、財力和物力方面確保此項工作的順利開展;第二,各技工院校要因材施教,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無論是心理講座還是心理課程,無論是心理活動還是學生心理興趣愛好社團,無論是心理知識的普及還是心理調節技能等,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更多的學生得到心理教育的點撥;第三,各技工院校要勇于創新,整合教育教學資源。學生點多面廣,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有限,而且因為工作崗位的性質,難以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并指導。但是,難為并不代表無為,技工院校要敢于創新,大膽整合教育教學資源,這主要是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思政戰線包括輔導員、班主任、學生干部等,他們在各技工院校是一支強大的力量,他們不僅直接面對學生,而且有一定的專業技能,如果再輔以心理知識方面的武裝,將最大功效地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第四,各技工院校專業心理咨詢機構要積極發揮主要作用,進行及時的危機干預。各專業心理健康機構既要通過成立貧困生成長輔導小組,有針對性地對貧困生進行團體輔導的方式,又要通過針對不同貧困生存在的特殊心理問題,進行個體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形式,積極主動地表達對貧困學生的撫慰疏導和支持理解,做到把發展性咨詢和障礙性咨詢有機結合起來,采用行為指導、認知調整和情緒疏導等咨詢的基本方法和步驟,幫助他們有效地克服已經存在的心理問題。
二是基于機制建設因素,技工院校要探索多渠道的資助政策。教育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對于貧困學生來說,他們的心理問題形成根源在于經濟因素,因此,物質扶貧必不可少。各技工院校要積極探索落實多渠道的資助政策。一是要將國家資助政策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有針對性地適用于貧困學生;二是要廣開渠道,鼓勵更多的大企業到學校成立各種獎學金,來實現貧困學生的經濟解困;三是通過節假日打工、勤工儉學等方法幫助貧困學生。這樣,不僅能夠解決學生經濟上的問題,而且能夠增長其社會經驗和工作技能,樹立自信心、積累社會人際資源;四是加強扶貧扶志方面的思想教育。思政教學戰線上的老師,要在價值觀發展方向上對貧困學生形成正確的引導,促使貧困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確定科學合理的人生“三觀”。同時,應該給貧困學生更多的鼓勵、支持和關注。因此,探索和建立一個集思想指導、經濟援助和自助幫扶為一體的長效機制非常急迫和需要。只有這樣,才會為貧困學生帶來立體而全方位的資助。
三是基于文化建設的因素,技工院校要積極建設校園文化,營造和諧心理發展環境。校園文化是指依托并通過技工院校這個物質載體來傳播和反映各種社會文化現象,同時也反映出學校作為特殊社區的個性、面貌和特點。校園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一種,它不僅可以延續社會文化,而且還可以將社會的這種變化間接作用于學生。一個健康向上、充滿活力的良好校園文化,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既可以使廣大學生保持良好的心態,感到心理輕松、自然,舒服、和諧,還可以使他們心理有所歸屬和依靠,從而促使學生健康成長。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需要堅持動靜結合的原則,借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烘托,促使整個校園形成一種積極、上進、和諧、活力的心理氛圍,從而使這些貧困學生也置身于積極的文化氛圍之中,潛移默化,春風化雨,使他們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豐富更加健康,最大限度地減少心理危機感和沖突感。
(作者單位:湖南現代物流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