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本民
長期以來, 小學假期作業被很多人所詬病:內容單一、重復、低效、 枯燥無味,學生興趣不高,為完成作業而寫作業。新課程改革以來,在學生作業方面,雖然國家強力推進作業減負,要求教師布置作業要精,要照顧學習水平不同的學生而體現出層次性,但是,因為學校及家長對學生以及教師的評價實際上仍未脫離應試教育的束縛,仍然以學生的考試分數作為衡量教師好與孬、劃分學生優與差的標尺,所以小學生假期作業內容并沒有得到真正的改變。
假期作業怎樣既能給學生減負,又能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收獲?怎樣既能讓學生較好的保持興趣,又能讓家長和老師易于督促學生按時完成作業?針對假期作業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在假期作業布置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并且收到了不錯的效果。下面,我以四年級語文寒假作業為例簡要介紹一下我們在假期作業設計方面的探索與研究。
一、作業設計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2014年,教育部頒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研究制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把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作為核心素養的總框架,并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要素。
依據此標準和要求,我們在假期作業內容設計上既注重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聽、說、讀、寫能力,又注重讓學生走進社會,樹立社會參與意識、責任擔當意識,進行創新思維訓練,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提升同時,我們又根據寒假的特點,將作業內容與傳統文化習俗密切聯系,設計了作文“曬曬我家的好家風”、“我們的假日——元宵”等作文題目,要求學生練習書法、背誦優秀詩文、觀察記錄過年習俗等。針對當地為發展經濟而大力扶植養殖業,從而給生態環境造成了污染與破壞的問題,我們布置了調查發現污染源,把變黑的小河用照片記錄下來等看似簡單的作業。這樣的作業讓學生對那些顯而易見、觸目驚心的污染現象自然印象深刻,環境保護意識也就自覺地生長起來了。一位小學生在做了這個作業之后就想,怎樣才能讓養殖場不排出臭氣不流出黑水?父母引導孩子自己上網查資料,并提出解決的辦法。這一切,孩子做得饒有趣味,既增長了知識,又有利于學生從小樹立一種責任意識。
二、作業設計注重激發學生興趣并體現濃郁的地域生活氣息
杜威說“教育即生活”,杜威認為,教育不僅是一般的生活,而且是兒童當前的生活,是生活的過程。
我們學校地處魯東南丘陵山區,作為有著悠久歷史的齊魯之邦,這里有豐富的民俗文化,學生生活的村莊的名字有的就很特別,如“鵝莊”、“將帥村”、“古城村”等,很多村莊名字的背后或許就隱藏著有趣的故事或傳說,因此我們寒假作業的內容之一就是挖掘這些村莊名字背后的歷史故事、典故。我們這里是南竹北移的典型地區,這里的竹洞天素有“江北第一竹”之稱,對此,我們安排學生寒假搜集與竹子相關的詩文故事等,要求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以竹文化為主題的詩歌。這些作業不但引起學生濃厚興趣,而且還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讓鄉愁在學生心中一輩子扎下根。
我們還把布置假期作業與提高學生生活技能進行有機結合,如“我幫父母包餃子”的作業,要求學生幫助家長包餃子,并把和家長一起包餃子、吃團圓飯的場景用圖片的形式發到班級群中。我們還設計了“節約中國年”的寒假作業,讓學生和家長一起學習理財知識,并總結計劃消費、合理開支的成效,然后在班級群中進行展示,這樣的作業有利于學生傳承中華民族勤勞節儉的優良傳統。
三、作業設計體現目標明確,結果易現,利于督促的特點
我們學校地處農村,大部分家長的文化水平較低,從我們班級來看,家長高中畢業的約占15%,初中畢業的約占50%,小學畢業的約占30%。家長文化水平不高,對學生的家庭作業輔導存在很大困難,很多家長說“學生作業我們也不會,也看不懂。”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從家長易于督促的角度出發,作業設計從原來籠統的假期作業是什么,改為假期中每天的作業是什么,這對自制力較差的小學生來說,作業目標變得更加明確,這樣既有利于學生每天都能動動筆,避免“作業突擊”的弊病,又能夠積少成多,讓學生在假期中有較大的收獲。在作業檢查督促中,家長還能輕松的參與進來,對學生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很多家長還特意在班級群中曬一曬學生的優秀作業,這無形中對自己的孩子是一種鼓勵,對其他的孩子是一種鞭策。從今年的寒假作業完成情況看,92%的學生能按照作業指導要求按時優質完成。
我們的作業設計探索,使作業體現了清晰的課程價值,促進了學科知識的系統化,完善了學生的學科知識結構,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挑戰了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自己的主動發現嵌入他已有的知識結構、認知結構、情感結構、經驗模式,使學習得以真正的、自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