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瓊
一直以來覺得,對于口語交際,真是“想說愛你不容易!”幾經耕耘過后,細思回味,猶覺有幾絲余味在心中。
語文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伴隨著社會的發展的需要,口語交際能力已成為現代社會需具備的能力。在2000年教學大綱就提出了“口語交際”,2001年在“新課標”中重新確定了口語交際的總目標:“能說普通話,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這又是一次更高的要求,說明了口語交際教學舉足重輕的地位,同時也指出口語交際教學要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實際的教學中,作為老師,我們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把握好教材,利用課堂教學的主陣地,探尋、設計有效的訓練方法,腳踏實地地開展口語交際訓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下面就談談自己近年來是如何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的一點心得:
一、有備才說
教材中的有關口語交際課,當中的話題,它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與各組課文的專題有聯系的。如此一來,口語交際就成了單元閱讀的延伸。因此,為了更有效地達到訓練的目的,在每次的口語交際課,必須讓學生做好課前準備。但是小學生的生活經歷尚少,積累的詞匯少,表達能力較差,經常說著說著,就會出現顛三倒四或漫無邊際的情況,學生出現這樣的情況會怕給人嘲笑而內心會產生恐懼,不敢說,所以一定要提前布置學生做好課前準備,讓其有備而說,消除擔憂。如果到了上課才向學生拋出交際的內容,學生會不知所措,難以表達。課前讓學生做好資料準備,方式可以是調查、咨詢、上網搜集等,學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到上課時,已迫不及待地想打開“話匣子”與人交流。
二、有處可說
一直以來,語文的課堂教學存在這樣一個弊端現象:老師成為主講者,一言堂。而學生習慣地做著忠實的聽眾,在這樣簡單的一問一答中,學生想說的動力、口語交際的能力日趨下降。語文課堂作為口語交際訓練的主陣地,必須創設各種各樣的形式,讓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得到發揮。
(一)充分挖掘教材
語文教材中,選取了許多適合學生閱讀的童話、故事等,里面都有人物或擬人的角色,情節生動,有大量的對話,是進行口語交際的好素材。教師可從具體的情境對話中,引導學生領悟不同人物由于身處的情境、身份等不同,說話的內容也不同。老師要善于挖掘教材,為學生搭建口語交際的平臺。如在教《晏子使楚》一文中,講述的是晏子出使楚國,而秦王想乘機侮辱晏子,幾次的交鋒,晏子通過巧妙的語言化解了,當中角色性格鮮明,有大量的口語,抓住這一點,老師創設情境,加上道具,讓學生過把“演員”癮,通過模仿、體驗進行口語交際,學生能根據角色組織語言,效果很好。
(二)說寫結合
作文的目的上就是實現“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因此,在進行作文練習時,通常和口語交際緊密結合。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民風民俗》習作時,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1.提前讓學生收集相關的民風民俗,整理好資料。
2.暢所欲言,小組內交流:對從課外、調查、上網查找、親身經歷等所了解到的民俗進行交流。
3.小組代表發言,對感興趣的可以隨時進行補充。
4.引導學生回憶口語交際課上聽到的或自己收集到的資料,明確要寫的內容。
5.將收集到的、聽到的等寫成一篇習作。
(三)勇于實踐
有道“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口語交際最終的目的是為生活所用,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在生活中,我們應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大膽地進行口語交際,勇于發表個人的見解。如課后讓學生“聊聊當前學校的熱門話題”,并讓他們做好收集,課上匯報;“六一”節快到了,我們打算如何慶祝,搞什么節目更有意義,和同學交流;或舉行辯論會,例如討論“開卷是否有益”展開辯論……還可以把學校進行的活動回家后和家長交流。練習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善于發現,用心挖掘,創造機會,學生定能得到充分的鍛煉。
口語交際是作為一種新課型,想要讓同學們人人都“動”起來,都有話可說,我覺得非常難,因為學生掌握的詞匯不夠豐富,表達能力不夠強,在以后的教學中要認真鉆研其教學方法,逐步提高學生的聽說、交往能力。“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