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
大家好,歡迎再次來到我們的“奇妙樂器之旅”。之前我們一起走過非洲、美洲,還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那么現在我們來看一看,亞洲地區有什么奇特的樂器朋友呢?
文琴
首先,我們要把目光拉回到我們這個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偉大國家——中國。大家一定知道我們的國家有許許多多的民族樂器,比如二胡、琵琶、箜篌、古箏、鑼、镲等。但除了這些樂器之外,大家一定不知道,有一種樂器是結合了多種樂器的特性所組成的,那就是文琴。
說起文琴,它絕對不是什么傳統樂器,也沒有像那些民族樂器一樣擁有久遠的歷史,它是在2006年才被發明出來的。雖然它的“年齡”比較小,但它的“長相”極為特別。文琴是一種新型樂器,由文正球先生所發明。文正球先生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第26代嫡孫,自幼酷愛二胡藝術,后來得到了中國著名二胡藝術大師甘伯林先生的指點。從少年到青年,他一直在學校和業余文藝團體中擔任二胡演奏員及獨奏演員。成年后,文正球先生成為醫生,卻仍醉心民族音樂藝術。20世紀90年代,來到馬來西亞后,他擔任了馬來西亞專藝民族樂團董事,與樂團成員一起,致力于中華樂器的發揚光大。于是2006年他發明了文琴。
大家可以看到,這位“年輕的朋友”貌似有點像二胡,可是又有點像琵琶,還有點像箜篌。文先生將胡琴的材質、外形、功能、音色、演奏方式都做出了全新的改革。文琴將二胡、古箏、三弦、箜篌等中國古典民族樂器融于一體,可以說是文先生的創新之舉。所以,大家可以在這一件樂器上聽到你想聽到的多種樂器的聲音,當然演奏技術難度也就相對增加了。另外,這件樂器還被拿到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進行展覽,讓中國這種新型的民族樂器被世界各國的人所認識、了解。不僅如此,文琴還曾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與熱愛音樂的外國友人見面。作為中國人,我們真的應該感到驕傲。
當代很多人都在玩跨界,唱歌的去演戲,演戲的去唱歌或者去演小品、跳舞,這個社會也越來越需要復合型人才,需要多元化的知識結構,那么文琴絕對是這個觀念上的一次華麗呈現。
鳳凰琴
下面我們再把目光移至我們的一個鄰國——日本。一提到日本,大家可能會想到日本的動漫非常有名,特別是宮崎駿的動畫片很好看,比如《龍貓》《千與千尋》等。
但我們今天可不是來看電影的哦,我們要認識一位日本的新朋友,那就是鳳凰琴,又叫作大正琴,是日本發明的一種樂器。相傳1912年,它由日本名古屋大須森田屋旅館主人的長子森田吾郎創造。由于其構造簡單、容易彈奏、音色清脆而深受日本民眾的喜愛。20世紀20年代,大正琴傳入中國,在中國的制造史也已有50多年了。它因流行地區的不同,又有“鳳凰琴”“大眾琴”“和平琴”“中山琴”之稱。
鳳凰琴的品種以弦數分為四弦、五弦、六弦和七弦的4種,從外型分有長方形、兵艦形,有蓋和無蓋等多種式樣。改革后的新品種有用料較少的窄琴頭(不影響琴的共鳴)式、燕尾式、風頭式和吉它式等,造型新穎、色彩艷麗、發音清亮、工藝精細。
大家可以通過一個較為簡單的圖片來看看鳳凰琴的構造:
鳳凰琴依據音域的高低分為:高音琴、中音琴、低音琴,并可以分別奏出樂曲上所需的音程。另外,根據學習的層次可分為“櫻”(不通電)、“沙丘”(可通電或不通電兩用)、“蘭”(完全通電),并分別奏出樂曲上所需要演奏形式及演奏效果。
大家知道嗎?日本著名的雅馬哈公司也出產鳳凰琴呢。是不是感覺很高檔???
雖說這是一件源自日本的樂器,但它在中國民間還是廣受歡迎的。首先,它不用花費太多資金;其次,它不需要太高的演奏技術,并且聲音比較好聽,方便攜帶,絕對是一種符合大眾娛樂的樂器。因此,它深受愛樂的朋友們喜歡也是理所當然??!
另外,1994年9月29日,我國上映了一部電影名叫《鳳凰琴》,是根據劉醒龍同名小說《鳳凰琴》改編的。該片講述了偏遠的山區來了一位年輕的女教師,她在山區艱苦的教學條件下培養學生的故事。在這部電影中,就有不少民間樂器的身影呢。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看一下。今天就說到這里吧,我們下期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