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建
【摘要】學生為什么會覺得高中數學難學?為什么會覺得新課內容就聽不懂了呢?當然這里有很多原因,而其中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就是高中的新課引入的理論性太強,讓習慣于初中簡單模仿學習的學生措手不及,那怎么讓學生能夠迅速的了解并融入新課內容呢?
【關鍵詞】課程標準 引課 課程目標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2-0119-02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課程總目標是:是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數學素養,以滿足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需要,并提出具體的六個目標,可是老師在實施的過程中卻發現有很大難度,究其原因發現學生進入高中以后,突然覺得學習難度出現直線上升,尤其是數學的難度和初中簡直是不可同日而語,學生發現上課時候,在聽新課內容時候就猶如是聽天書,就喪失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動力。
幫助學生更快更好的接受新課,就要探究為什么高中數學新課的學習給學生帶來的困難。首先,《普通高中高中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倡導積極主動、勇于探索的學習方式,而學生長久以來的學習造成了其模仿、練習的數學學習模式,這就產生了非常大的沖突和矛盾,就會體現在學生高中數學學習的難度大增;其次,高中數學的理科思維更加縝密,邏輯性更強,與生活的事實聯系遠不及初中數學知識和生活得練習,這也導致了學生在理解只是時候缺乏現實生活案例的幫助理解。
讓學生喜歡數學就得從數學新課的講解和引入入手,根據《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我有以下幾點具體的感受和想法:
一、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生的現有知識能力為基礎,合理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
教師在數學知識的講解時,一定要從學生的基礎出發,盡量將生澀的知識形象化簡單化講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誰能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深奧的問題通俗化,誰就是教育家”。
高中教學要切實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來進行新課講解,比如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一中《函數》一章關于函數定義的講解,這是學生進入高中接觸的第一個難度比較大的抽象型概念,它是基于《集合》的基本知識基礎上的理論,而我們的學生其實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函數的概念,但是初高中關于函數概念的解釋還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那我們在講解函數概念時候就不能一味的從高中角度去來解析函數,這樣會造成學生思維混淆,不如我們從學生角度出發,對初中關于函數的定義內容再學習深挖,從而慢慢引導到高中數學關于函數的概念,然后在對從高中函數概念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做一個比較分析,加深學生對這一章節的進一步理解。
二、關注數學文化價值,注重數學文化在課程中的應用。
老師在上課時候應盡可能的將數學文化與高中數學課程的內容有機結合,新課講解的時候介紹一些對數學發展起重大作用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以及一些數學趣聞。在學習人教版高中數學選修2-2第一章《導數及其應用》導數概念的時候,可以先給學生講講著名數學家牛頓和萊布尼茨的故事以及導數產生的歷史背景,甚至可以延伸到微積分與極限思想,講到其應用的時候可以提到廣告中的數據與可靠性、軍事與數學、金融中的數學、無線與悖論等等。教師可以在教授數學知識時介紹有關背景文化;可以做專題演講;可以鼓勵和指導學生就某個專題查找、閱讀、收集資料文獻等多種形式并用,是學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到數學上來。
三、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降低學生的理性認知難度,增強感性認識。
數學知識的講解過程中,有很多的模塊對于學生的理性認知要求比較高,比如《立體幾何》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在初中學習平面幾何時候就會覺得有難度,到高中碰到立體幾何那就更是感覺無從下手,特別是女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更有所欠缺,而借鑒多媒體技術使用制作PPT等多種教學手段,可以讓學生通過感知慢慢形成理性認識;再比如在學習基本初等函數的時候,學生對于函數圖形的形成有疑問,就可以使用幾何畫板等作圖軟件給學生實時操作一下;又如,統計中數據的處理、方程的近似求解等。
四、改善教學方式,改善教學風格,使學生主動學習。
另外我們先所面對的教育主體是接受新鮮事物比較快的“新人類”,教師應當充分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學習數學的差異以及他們的愛好,不斷反省自己的教學,改進教學方式提高自己業務水平,緊跟時代步伐,形成個性化的教學風格,采取適當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比如,時下的互聯網時代,學生對于新鮮事物的好奇感十分強烈,新的網絡熱詞層出不窮,作為老師要緊跟時代步伐,至少要知道這是什么意思,在教學中適當引導,這樣學生就容易“親其師信其道”,但他們喜歡上自己的數學老師,他們就會更加努力的學習數學,喜歡數學,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自然也就能學好數學。
高中數學的教育一定要把握住數學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和課程目標,使用合適的教育教學方法,貫徹數學教育思想,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
[2]《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肖川著,岳麓書社,200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