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達峰 本刊記者 邵猷芬 于龍廣 徐 云
“五輪驅動”打造產業扶貧“寧都樣本”
□ 溫達峰 本刊記者 邵猷芬 于龍廣 徐 云

釣峰鄉黃金茶種植基地
萬物生長的五月,炙熱的陽光灑滿了贛南大地。記者驅車來到位于寧都縣釣峰鄉元尾村的黃金茶種植基地,登高遠眺,在這片丘陵大地上,當地的村民們正頂著烈日鋤草施肥,嫩綠的茶苗正強勁生長,迸發出勃勃生機,昔日的荒山荒坡成為當地村民發家致富的生態茶園。據了解,貧困戶不僅以山林土地入股的形式種植黃金茶,還可以通過在種植基地務工獲取收益,這讓他們實實在在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寧都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羅霄山脈特困片區縣、西部開發政策延伸縣,總人口82萬人。蘇區時期,寧都是中共蘇區中央局的誕生地和五次反“圍剿”戰爭的指揮中心,全縣有參戰人口5.6萬人,有名有姓的烈士1.6萬多人。受戰爭創傷、地理環境的影響,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欠發達、后發展的縣情仍未改變。截至2017年初,全縣共有貧困村100個,貧困戶16706戶47334人,貧困發生率為6.8%。
近年來,寧都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的重要講話精神,把產業扶貧作為精準脫貧的重要抓手,努力提高貧困群眾的參與度和受益度,著力打造產業扶貧“寧都樣本”。2015年全縣出籠黃雞3014萬羽,出欄生豬21.7萬頭;果業總面積26萬畝(其中臍橙13.6萬畝);油茶面積23萬畝,被列為全國油茶基地示范縣,全年共有3.8萬余名貧困人口依靠產業扶貧走上了穩定增收、穩定脫貧的道路。
精準扶貧,根本在于發展致富產業,重點在于選好選準產業。寧都縣圍繞十大優勢產業確立了優質稻、臍橙、油茶、白蓮、黃雞、生豬、茶葉、煙葉、電商等精準扶貧主導產業,制定出臺了“1+4+N”產業扶貧實施意見,初步形成了“東部黃雞、南部臍橙、北部油茶、西部茶葉、中部電子商務”產業扶貧新格局。圍繞“識真貧、扶真貧”,通過“七步法”、“十不評”、“倒排法”等方法,開展貧困戶精準識別“回頭看”、“再復核”,全面完成了39378戶122657名貧困人口的再識別、再核實工作,選準了產業扶貧對象。根據貧困戶自身條件和發展意愿,量身定制特殊政策,出臺一系列產業發展獎補辦法,激勵貧困戶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如貧困戶種植臍橙的,補助200元/畝;種植高產油茶的,補助300元/畝;養殖寧都黃雞的,補助4000元/標準棚等。
寧都縣把產業扶貧作為貧困戶精準脫貧的首要舉措,圍繞全縣“1+4+N”產業體系,因地制宜構建產業扶貧與貧困戶的利益鏈接機制,引導貧困戶采取“直接參與、山地入股、臨時務工”等形式融入產業扶貧鏈。一是“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即采取簽訂合同或協議等形式,將公司(合作社)利益與貧困戶捆綁起來,帶動貧困戶發展扶貧產業,實現共同致富。比如,寧都縣會同鄉的江西惠大實業有限公司與貧困戶簽訂養殖合同,采用“五統一分”的發展模式養殖寧都黃雞,由公司負責統一提供雞苗、飼料、藥品、技術支持和收購訂單,由貧困戶分戶養殖,保證農戶有3-5元/羽的純收益,通過此模式,該公司聯結帶動300多戶貧困戶從業,每戶年均增加收入6萬元以上。又如,長勝鎮的長茂黃雞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由合作社為貧困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幫助236戶貧困戶發展黃雞產業,戶均增收10000余元。二是“股權認購”模式。如釣峰鄉萬畝黃茶產業基地,由浙江客商成立金桅公司先行出資開發茶園和組建合作社,貧困戶與合作社簽訂茶園認購協議,家庭成員4人以下限購3畝,成員4人以上限購5畝,貧困戶將認購的茶園委托給合作社管理,茶園認購費和前3年管理費用在上級的扶持資金和茶葉收益中由合作社分期收回,貧困戶可以“零成本”獲得收益。目前,釣峰鄉源尾村已有91戶貧困戶280人認購了公司300畝茶園,目前茶葉價格為800-2000元/斤價格不等。預計從今年開始,貧困戶不用任何投入,就有每年2000元以上的收益,可以如期脫貧。同時,該村積極探索“集體認購”模式,在定點幫扶單位長城資產管理公司南昌辦事處的扶持下,村集體認購茶園200余畝,獲得的收益作為村集體的資產,用于該村剩余60戶貧困戶兜底扶貧和村級公益事業,可有效實現貧困人口和貧困村脫貧的“雙贏”。三是“能人+基地+貧困戶”股份制模式。如對坊鄉店背小組能人崔九勇,自籌資金100萬元成立合作社和建立永康油茶基地,采取“能人大戶出資金技術,一般農戶出山地、資金,貧困戶出補助資金、山地、勞力,統一經營管理,按股權分紅”的運作模式,吸納53戶農戶208人,其中貧困戶18戶76人,種植贛無系列優質油茶1000余畝,可實現人均增收4000元。四是“內聯互助”合作模式。采用“農戶+貧困戶”、“貧困戶+貧困戶”等模式,將農戶與貧困戶、貧困戶之間捆綁在一起,通過成立互助會或合作社,組織貧困群眾抱團發展,提升了發展生產、抵御風險、技術指導等各種能力。比如,率先在東山壩鎮城源村開展了聯耕聯種互助會試點,將農戶和貧困戶聯結在一起,由互助會運作經營,一起脫貧致富。涉及農戶46戶197人,含貧困戶15戶40人,打破田坎及戶與戶的界線,開展規模化、機械化、集約化生產,共設置了4個互助會,由互助會實行企業化運作,交少數人具體經營,再將收益按田地多少平分,相比之前獲得實物租金的方式,可增加近1000元的收入。
針對縣財政緊張、貧困人口多的現狀,充分發揮扶貧資金的融資擔保功能,破解貧困戶產業扶貧的貸款難題。一是做強縣扶貧開發擔保公司,破解扶貧產業貸款難的問題。2015年寧都縣增資600萬元注入寧都縣扶貧開發擔保公司,協調縣農信社按照擔保基金1∶8的倍數發放產業扶貧貸款,達到了扶貧擔保基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寧都縣扶貧開發擔保公司自成立以來,共幫助543戶農戶累計擔保產業貸款7765萬元,幫助貧困農民增收3000多萬元,其中2015年為34戶貧困戶擔保產業貸款1130萬元。二是用足產業扶貧資金,壯大扶貧產業發展規模。建立產業扶貧“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三方捆綁推進機制,將省級產業扶貧專項資金2000萬元用于扶持產業專業合作社和貧困戶發展產業。如對坊鄉油茶扶貧產業,通過落實以獎代補政策,激發了油茶合作社和貧困戶的雙向互動。目前,該鄉參與油茶種植的農戶達603戶,種植面積8000余畝,貧困戶覆蓋率達90.3%,人均從油茶產業中增收600余元。三是用活小額信貸資金,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脫貧。組織實施了我市創新實施的產業扶貧信貸通、惠農信貸通、財園信貸通以及農戶自立社和貧困村互助金等5種小額信貸產業扶貧項目。全年發放小額信貸產業扶貧資金2.06億元,其中“產業扶貧信貸通”貸款1.48億元、“油茶貸”0.06億元、農戶自立服務社信貸資金0.46億,貧困村互助0.061億元,有效緩解貧困戶產業發展資金不足的困難。

小布巖茶園

寧都黃雞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寧都縣堅持把科技扶貧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舉措,加強電商、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工作,通過開展培訓,使貧困農民人均掌握了1—2門實用技術,提高了他們的自我發展能力。一是健全農民培訓體系。以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為主體,創辦農民培訓學校,打造培育新型農民“航母”。通過多方聯動,形成“縣有農民培訓學院,鄉(鎮)有農民培訓中心,村有農民培訓室”的立體式農民培育體系。二是創新致富技能培訓方法。圍繞產業發展、貧困戶的需求,定期不定期組織貧困戶到寧都電商園、寧都森旺現代科技示范園、寧都黃雞惠大實業有公司等培訓基地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創業就業能力,實現脫貧致富。如寧都縣坊鄉殘疾人貧困戶廖竹生,參加電商培訓后開設了一家淘寶店,月網銷額逾7000元,純利潤2000余元。

小布鎮茶農在采茶
創新社會扶貧助推產業發展新模式,全力組織實施扶貧產業三大幫扶工程。一是單位定點產業幫扶工程。組織寧都縣50個縣直單位掛點幫扶134個貧困村,扶持每個貧困村建立1個產業扶貧合作社,發展1項以上扶貧產業。2015年,寧都縣定點幫扶單位共投入產業幫扶資金620萬元,全縣黃雞、臍橙、茶葉等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如肖田鄉在縣統計局的定點幫扶下成立了贛江源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桂花、銀杏、紅葉石楠等十余種名貴苗木面積600余畝,年產值680余萬元。二是干部結對產業幫扶工程。在全縣開展機關黨員干部“853”結對幫扶活動,縣四套班子領導結對8戶且縣財政提供幫扶資金10萬元,科級干部結對5戶,一般干部結對3戶,幫助農戶解決產業發展中難點節點問題。2015年,全縣共有5000名機關黨員干部與39378戶貧困戶開展了結對幫扶活動,投入幫扶現金2172萬元。三是企業聯姻幫扶工程。組織30多家龍頭企業與貧困村和貧困戶開展聯姻幫扶活動。2015年,寧都縣波濤生態農莊、豐澤米業、光陽谷物、綠康科技、九發食品等一批有優勢、有實力、有市場、帶動力強的農產品龍頭企業常年在開展結對幫扶活動,投入資金695萬元,扶持40個貧困村發展種養農業產業基地40余個。
■責任編輯: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