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田 源
化工產業轉型發展路在何方
——訪中國石化工業聯合會化工新材料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王孝峰
□ 本刊記者 田 源
大型石化企業化工產業的精細化、高端化,關鍵在于選對路子、提升競爭力,核心是與整體布局配套。
隨著石油化工產能的不斷擴張及煤化工的崛起,同時伴隨化工技術的進步及化工產品需求層次的提高,化工產業面對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傳統的石油化工產業發展面臨著嚴峻的困難和挑戰。
經濟新常態下,化工產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當前,我國化工產業總體規模大,但全球競爭力不強,大部分大宗化工產品的產能利用率較低,在低附加值的中低端市場,產能過剩、產品同質化嚴重;但在個性化、差異化、專用化的高端產品市場,則仍需要大量進口。基礎化工產品產能過剩、創新能力較弱、高端核心技術缺乏、資源環境約束越來越緊等問題凸顯,制約著化工產業可持續發展,化工產業已經走到一個岔路口。
目前,我國化工產業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期。我國化工產業整體在世界上處于何種地位?化工產業發展的出路何在?化工產業如何實現轉型升級?傳統化工產業如何創新?化工產業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有哪些?大型一體化石化企業如何提升競爭力?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產業部副主任、化工新材料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王孝峰。
記者:我國化工產業發展迅速,規模與技術都取得新突破,主要成就有哪些?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產業部副主任、化工新材料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王孝峰。
王孝峰:“十二五”期間,我國化工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一批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得到突破。
產品結構優化方面。農藥產品結構繼續調整,殺蟲劑比重由2010年的31.9%下降到2015年的13.7%,除草劑比重由45%上升至70%。高毒農藥基本實現低毒化替代。水性涂料、綠色助劑、膠粘劑比例不斷提升。高性能樹脂、石油基特種橡膠、合成纖維單體的自給率分別從2010年的57%、45%、49%提高到2015年的68%、55%和70%,子午輪胎比例由87.2%提高到91.2%。
在煤化工技術方面,“甲醇制取低碳烯烴(DMTO)工藝技術”獲得2014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實現了核心技術及工業應用零的突破;甲醇制丁烯聯產丙烯流化床工藝、流化床甲醇制芳烴技術等相繼研發成功并開展工業性試驗;自主研發的煤制乙二醇技術,已建成工業化裝置產能達到165萬噸/年。
在高性能合成樹脂方面,成功開發出高結晶聚丙烯、交聯聚乙烯、己烯共聚線型低密度聚乙烯和聚丁烯-1等多種高性能聚烯烴專業樹脂并實現工業應用。
在化工新材料領域,新型尼龍、高性能材料、塑料合金及可降解塑料基本形成產業規模。我國已建成相當于日本東麗T300和T700級碳纖維和對位芳綸的產業化裝置,并實現了先進復合材料在航天、航空、基礎工業及生物材料領域的應用;熱塑性彈性體(TPE)、與“完全預分散-動態硫化”制備熱塑性硫化橡膠(TPV)技術已應用于中高端車型;聚醚醚酮(PEEK)、聚酰亞胺、芳綸2芳綸3和部分航空航天復合材料實現工業化,部分產品還能出口。世界首套反式異戊橡膠(TPI)萬噸級裝置已經在我國建成。
在橡膠及加工方面,已經研制出適合高性能乘用子午胎,并實現批量生產,巨型工程子午胎打破國外技術封鎖。
在高端專用化學品方面,“功能性高分子聚氨基酸生物制備關鍵技術與產業化應用”項目經過10余年研發,形成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物制備聚氨基酸新產業。
記者:我國化工產業整體水平如何?在精細化、高端化方面達到什么程度,在世界上居于什么地位?
王孝峰:我國的化工產業就整體來說,總量達到世界第一,但在精細化、高端化發展方面還遠遠不夠。
目前我國化工產業已經出現結構性矛盾,部分傳統化工產品產能嚴重過剩,以化工新材料為代表的高端化工產品高比例依靠進口,尤其是電子化學品大部分依賴進口。出現這種狀況和國內化工產業上下游關聯度不夠緊密有很大的關系,從而導致化工產業布局結構失衡。與此同時,傳統的化工產業還面臨新技術、新能源的巨大壓力,精細化、高端化是化工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記者:我國化工產業精細化、高端化前景如何?
王孝峰:發展化工新材料是提升我國化學工業產品層次的重點任務,對于促進我國由化工產業大國向化工產業強國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對新材料產業發展非常重視,一方面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用以指導新材料產業發展;另一方面成立以國務院副總理馬凱為組長,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國資委主任肖亞慶等5人為副組長,相關部委主要領導為成員的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該領導小組聘請48位著名專家組成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中國工程院院士干勇任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為領導小組提供決策咨詢。石油和化工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趙俊貴與中國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院長吳長江等知名專家都位列其中。
在各類化工新材料中,特種工程塑料、氟硅材料,高性能纖維、高性能膜材料,國內缺口很大,發展前景都是非常可觀的。
在科技部制定的《“十三五”材料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中,要求重點發展石墨烯、磁電子材料、印刷電子材料、功能晶體與激光技術等,為企業的發展指出了明確的方向。
記者:我國化工產業在精細化、高端化發展方面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王孝峰:我國化工產業在精細化、高端化發展方面主要存在三個問題。一是缺乏核心高端技術。主要有高端工程塑料、高性能纖維、特種合成橡膠等,尤其是核心的電子級化學品技術;二是應用基礎缺乏。高端產品需要高端市場,我國的化學品高端市場的制造能力有限,從而影響了高端化學品產業的發展;三是準入門檻比較高制約了產業的快速發展。高端化學品產業進入的門檻高,如電子級化學品,大型的電子產品生產商都采用進口原料,其他高端化學品也存在類似的情況,這對于國產高端化學品的發展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記者:化工產業精細化、高端化的主要方向有哪些?
王孝峰:化工產品的高端化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傳統產品的高端化,如通用工程塑料、茂金屬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傳統產品改性也是高端化的一個方向,傳統的樹脂通過加入一些粉體和專用助劑,如納米級粉體、晶須產品,可以大大改善材料的性能。這方面的需求潛力大,發展空間廣闊。二是高端專業化學品的開發,如聚甲醛、聚碳酸酯、高性能纖維、功能性膜材料、電子化學品等。部分高端化學品,如聚甲醛、聚碳酸酯,中低端牌號已經國產化,并且規模還比較大,但質量與進口產品差距還比較大,同時缺乏高端牌號;還有部分高端產品的單體原料國內都尚未產業化,如高碳α烯烴、己二腈等;還有部分產品市場潛力巨大但急需加強推廣應用,如異戊橡膠等。這些高端化學品的發展需要國內的企業、科研院所投入更多的資源進行開發與推廣,從而實現相關技術及應用的突破。

揚子石化劉經偉博士團隊做科研實驗。 李樹鵬 攝
記者:我國化工產業尤其是精細化工如何才能實現轉型升級?
王孝峰:化工產業轉型升級的重點在于提高技術水平和競爭力,一方面要優化工藝,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另一方面則要加強產學研用一體化水平,緊跟市場變化,加強科研開發的針對性,同時積極做好應用方面的研究,加強推廣,提高市場占有率。對化工產業整體來說,高端化有兩個方面的含義,產品本身的高端化與應用的高端化。結合現代技術,傳統產品也能做到高端化,高端化應用也是重要的一個方面,如3D打印等。
對傳統精細化工產品如農藥、染料、涂料等來說,其轉型升級方向主要是綠色低碳,做好節能環保工作,既要做到生產過程綠色無污染,也要做到應用過程的節能減排。
高端精細化工近期發展的重要方向是高性能化、專用化和新型化。國內研發普遍存在重技術輕應用的傾向,對產業的高端化也存在一定的影響。以電子化學品為例,很多企業在電子化學品技術方面已經有比較大的突破,但依然不能產業化,問題主要出在應用,個別出在質量穩定方面,這都有待進一步改進。
記者:中國石化等大型一體化企業,在化工產業精細化、高端化發展中應如何定位?優勢和劣勢都有哪些?發展的重點和方向在哪里?如何提高競爭力?
王孝峰: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及中國海油等大型一體化企業承擔的責任多,面臨的競爭壓力大,一方面直接面對國外的競爭,另一方面面臨國內煉化企業的相互競爭。國外原料價格相對低廉,具有明顯成本優勢,以中東和北美地區為典型,其油氣深加工產品輸入到我國價格比國產的還低,國內企業能否經受得起考驗,關鍵在于大型一體化企業。
大型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關鍵在于做好產業鏈設計,推行精細化管理。大型企業的主要優勢在于規模、上下游一體,高端化是提升,精細化是補充。做精做細也是一體化煉化項目的重要方面,如在碳四、碳五的應用,烯烴、芳烴的后加工等方面都要有相應的配套,產業鏈要設計好,才能夠保證效益最大化。此外,還需做好產業鏈與技術的最佳組合,確保競爭力最強。如當前國家重點布局芳烴產業鏈,在設計時就要結合當地的市場和原料的供應,將企業的優勢最大限度發揮出來。
對于大型企業來說,一定要有戰略性眼光,產業布局要有前瞻性。在精細化、高端化方面,關鍵在于選對路子、提升競爭力,對增強競爭力不明顯的項目不要花太多精力去做,影響力小的產品該放的就要放,核心是與整體布局配套。
記者:在化工產業精細化、高端化方面如何加強科研合作?如何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
王孝峰:高端化學品研究方面,既需要更多的企業投入研發,更需要整合研究力量、應用開發力量,實現重點突破。大型企業擁有完善的研究團隊,但研究成果相對較少;民營企業在創新機制、管理機制等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需要將二者的優勢相互融合,取長補短,才能更好地激發研發人員的創新能力。
在研究方向的選擇上,需要針對下游的市場做研究,結合需求來逆向確定方向。新材料、新概念方面要善于借助國外的研究信息,及早介入,進行相應的開發。
最后,對于能夠進行技術引進的盡可能采用引進吸收再創新的發展方式,畢竟開發是需要時間的,技術引進才能更好地實現“彎道超車”;對于無法引進但又非常關鍵的技術則一定要在國家主導下,集中企業和科研機構力量,下大力氣進行科研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