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張 輝 通訊員 李建忠
吳文清的另類幸福
□ 本刊記者 張 輝 通訊員 李建忠
吳文清給自己準確定位,竭盡全力地將自己認準的“我能干什么”做好,并努力把別人也能做的事做得更好。

吳文清在勞模工作室做實驗。孔慶濤 攝
3月21日,集團公司年度科技進步工作大會在京召開,本應該站在領獎臺上接受榮譽和掌聲的天津石化烯烴部副經理吳文清卻出現在實驗室里,在試管、量杯間享受另類幸福。由他牽頭的“氣液法流化床聚乙烯工藝成套技術開發”獲科技進步一等獎,徒弟韓國棟擔當領獎重任。
這天上午,兩種新型催化劑又如期成功收入囊中,進入下一個環節。
事在人為。“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于吳文清而言,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人生的發令槍。
西北漢子吳文清的職業生長期在大慶。那段物質貧乏但精神豐富的日子成為他人生最大的財富,每每低唱“我為祖國獻石油”都會令他熱血沸騰。
1993年,吳文清舉家來到天津,參加國家“八五”重點項目——天津14萬噸/年乙烯工程建設。“小乙烯”雖與日后他參與建設的百萬噸“大乙烯”不可同日而語,卻成為他實現報國夢的搖籃。
從設備的安裝、調試到運行、調整,吳文清親歷親為。全部進口的設備和技術吃透不容易,外國專家傳授的只是他想給你的內容,你想知道的多半無可奉告。高價買設備、買淘汰的技術,吳文清體會到被“卡住脖子”的那種痛。
時間進入1998年,國內已有五套規模相近的乙烯裝置,企業迫切需要通過擴能降本求發展。而乙烯要擴能,下游聚乙烯裝置的產能是瓶頸。彼時,西方發達國家石化工業氣相法聚乙烯冷凝態生產技術是解決這一瓶頸的最佳方案,但技術引進費用高達400萬美元。那種“舍我其誰、言不二價”的傲慢,再次深深刺痛了吳文清。
“我們自己干!把氣相法聚乙烯冷凝技術國產化。”挑戰將吳文清推向了風口浪尖。
開發聚乙烯冷凝技術,掌握聚合反應器的冷凝操作是關鍵,更有諸多新工況下的新問題亟待探索與試驗,充分的評估與預案是不可或缺的前提。
那時,計算機尚屬稀罕物,只能用最原始的計算辦法。不同反應條件,各種組份濃度配比、溫度、壓力、密度、比熱等物性參數的不同,一套數據算下來要三四個小時,甚至更多。
在這里,吳文清和他的團隊憑紙筆算式在實驗室與裝置間架起一座橋梁。 而大慶精神則成為這個團隊的魂,講“三老四嚴”“四個一樣”,堅信“外國人能做的,我們中國人也能辦到”!
一年后,氣相法冷凝技術呱呱落地。僅為計劃投資的三四成,聚乙烯裝置生產能力從原設計的6萬噸/年躍升至12萬噸/年,并具備擴大到18萬噸/年的潛力。再接再厲,“小乙烯”也實現了從14萬噸/年到20萬噸/年的飛躍,進而催生了中國石化國內第一套30萬噸/年氣相法聚乙烯成套工藝包,不僅成功應用于天津百萬噸乙烯項目,而且作為中國石化自有技術,在武漢、鄂爾多斯等地開花結果。
每當國際賽事上升國旗、奏國歌,吳文清總會心潮澎湃,無比自豪。這些年,吳文清在更廣的范圍內體會到這種自豪。
2015年12月,中國石化“十條龍”科技攻關項目——“氣液法流化床聚乙烯工藝成套技術開發”科技攻關項目順利“出龍”。這是吳文清和他的團隊歷時近3年的心血結晶。如果說“氣相法”打開了裝置擴能的通道,那么,“氣液法”則給新品開發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讓“走高端技術路線,打造差異化品牌產品”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借助“氣液法”技術,“小乙烯”在氣相冷凝狀態下使用國產共聚單體1-己烯生產POF專用樹脂。這是國內首次實現工業化生產,打破了國外該產品在國內的壟斷。“進口POF產品每噸22000元,我們的產品每噸12000元,企業盈利,用戶降本,國人受益,一舉多得。”這本利國利民的賬算得吳文清心花怒放。
從此,國內聚烯烴名品的“基地”誕生了——TJZS-2650、2680聚乙烯產品使“小乙烯”成為國內首個成功生產高熔融指數的廠家;DFDA-9030、6010高檔新產品,技術指標在國內獨樹一幟,成功替代進口產品;乙烯/丁烯/己烯三元共聚超低密度聚乙烯TJVL1210填補了國內空白……“小乙烯”成為國內外知名品牌的供應商,并實現新產品“生產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的良性循環。
吳文清崇拜像南海戰機飛行員王偉那樣的民族英雄,“我已不能返航,請你們繼續前進”。吳文清說:“國家國家,有國才有家,國好家才能好。什么是愛國,愛國就是在自己的崗位上報效祖國。”
就在吳文清義無反顧地沖鋒陷陣時,命運之神在他的背后開了一槍,讓他不得不慢下前行的腳步。他“傷”得很重,重得牽動了天津石化上下的心。
看著病床前忙得團團轉的愛人,吳文清心里充滿了感激。這個“傻”媳婦,認準了丈夫做的事情是對的,跟著他的這半輩子,就沒說過一句拖后腿的話,默默地承擔了更多的家庭責任。
躺在病床上的吳文清終于可以有大把的時間休息了,但他卻那么的不甘心。曾經,他可以幾十個小時堅守現場,裝置不穩定絕不撤出陣地;他可以不眠不休查資料找依據,轉天依然精神抖擻地出現在崗位;他可以一天十幾個來回跑現場,吃得香睡得好。如今那個鐵人哪兒去了?
有人勸他,干了這些年也該吃老本,別再傻干了。想掙錢,隨隨便便一個點子,就比你現在的收入多了去了。
“天津石化給了我這么大的一個平臺,有適合干事兒的土壤,我還有什么可求?”在他看來,所有的榮譽是對自己努力工作的肯定,自己獲得的已經超乎想象,必須變成前行的動力,否則無以為報。
“感謝這次疾病給我及時提了個醒,不能只是低頭拉車,還要抬頭看看風景,要最大限度地保存戰斗力。”在不利的情況下也要放大有利的一面,吳文清的拙與癡把人生演繹得更加精彩。
這場大病讓他有時間思考,接下來自己要做什么?
乙烯合成生產技術的核心是催化劑。如今“氣液法”已經成為瞄準國際先進,打破進口壟斷的利器,他要研發更多的催化劑,為這把利器打造無堅不摧的利刃。
大病初愈,吳文清又恢復了從前的作息時間,只是腳步不再那么匆忙,實驗臺前一站要幾個小時,必須愛惜腰和腿;手上燒蝕的裂紋會影響免疫力,因此還得加層膠皮手套;水杯中增添了滋補的湯劑,給自己增加戰斗力。對他來講,這就是善待自己。
旁人只看到吳文清在實驗室里忙忙碌碌,卻不知什么時候有了那么多的技術儲備:不同的催化劑仿佛他手中的“魔棒”,什么產品被進口產品壟斷,他們就研發什么;客戶有什么最新需要,他們不僅能夠滿足,還要引領高端市場。先是聚乙烯一枝獨秀,又是聚丙烯成為后起之秀,“兩聚”競秀,迎來的是天津石化兩聚新品的春光無限。
三十年干一行,只專注聚烯烴這一件事,“貪心”的吳文清實在不滿足于此,他要的是滿園春色。“開發高端產品和功能性產品,是企業提質增效、增強競爭力的必由之路。”他說,“我們要研發更多的高檔催化劑,通過技術轉讓實現墻里開花墻外香,讓國產替代變成國產超越。”
看到手下的小字輩快速成長,獨當一面,吳文清備感欣慰。帶隊伍,培養新生力量,組織上交給的重任,他責無旁貸。
作為中國石化指定的聚乙烯開車專家,韓國棟表示,自己的人生高起點源自恩師吳文清。“他手把手地帶起我們二十幾個徒弟,重要的是把大慶精神植入我們的骨髓,注重實效的作風更是影響了我的工作和人生。”
吳文清為自己設置了一個個別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又在舉手投足間給后來人樹立了標桿。在諸多專業群里,他發揮著“定海神針”的作用。不管對方是業內高手,還是初出茅廬的小字輩,他只認理,不唯上,不隱藏,答疑解惑;指點、引導;探討、分析。有人稱其為嚴師,有人將其比作慈父。而吳文清卻真誠地說:我們彼此亦師亦友。
“您既有主管業務,又是院企合作項目牽頭人,還要進行科研開發,難道是老天厚愛,每天多給你幾小時?”有人問。
“我沒有主副業之分,各項工作齊頭并進,見縫插針。只要想做,時間總能擠出來。年輕人能做的事情,我就放手,給他們展示才華的機會。”
“什么是工匠精神?我理解,工匠精神就是不僅要對自己分內的工作精益求精,還要在好的基礎上進行科技創新。這是小到企業,大到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吳文清坦言,現在的社會需要大力宣揚工匠精神,只有少幾分功利,少幾分浮躁,才有利于年輕人成長。
“擇一事,終一生。我們就是在您的帶領下,終己一生干好聚烯烴這件事,為國家留下一點東西。”圈里的一位粉絲把這句評價送給吳文清。
吳文清覺得,這個評價很對心思,一個人就是要給自己準確定位,“我能干什么”,認準之后,“別人能做的我還要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