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劉曉峰 圖 | E-IMAGE
鄒子龍 野蠻生長的有機農場夢
文 | 劉曉峰 圖 | E-IMAGE
畢業于名牌大學的鄒子龍,七年前開始有機農業創業,歷經諸多波折后,終將當初的質疑聲變成了掌聲。應對媒體采訪、登上“一席”講壇、參加青年創業者線下分享…… 光環“加持”下的鄒子龍除了忙著干農活,也忙著參加各種活動、傳播“綠手指”的理念……但在鄒子龍看來,創業遠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做有機農業更是如此,“真正能堅持下來的人,一定是真愛有機農業,并且有很好的想法和做法。”
鄒子龍
綠手指有機份額農園創始人。在珠海建立首個“消費者和生產者共擔風險,共享收益”城鄉互助模式的有機農業綠手指份額農園,并進行大力推廣。目前該農園已獲得珠海300多個家庭、1000多個消費者的支持。社區支持農業理念也在珠海迅速傳播,多個本地農場在綠手指的幫助下經營起“社區支持農業有機農場”。

我不會輕易勸說年輕人投身有機農業創業,因為自己在這個領域摸爬滾打的七年時間里,經歷過失敗,知道有多艱難。
——綠手指份額農園創始人 鄒子龍
走入位于平沙鎮大虎村的綠手指有機農園,這里的一切將在瞬間改變你對農場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300畝農場被劃分為若干塊,26個英文字母已經不足以標注不同的功能區,甚至開始用上了希臘字母;吊腳辦公間的盎然情趣讓外來人羨慕不已,而農園深處三間可供客居的農舍,更是吸引著客人分享這遠離塵囂的農趣;冷鏈配送中心則完全是另外的場景,有些機械而冰冷,工作人員忙著迅速將剛采摘的果蔬冷卻到6℃后包裝配送,外來人等只能像工業旅游項目的游客般,在外面走廊隔著窗觀摩;配送中心外柏油路上,一個加了好幾層的、指向不同方向的路牌讓你仿佛置身車水馬龍的鬧市區,但躺在一旁的粗壯“汪星人”,通常只會慵懶地抬下眼皮,一般不會走出畫著“2號保安亭”的水泥管來。
這是“綠手指”創業以來搬遷的第三處農場。農場里隨處可見的充滿農趣的賣萌設計,與鄒子龍的妻子不無關系。2010年,當時還在上大四的鄒子龍,把同在人大的陳弈好“騙”來珠海創業。陳弈好學的是動畫設計專業,從小在城市長大,當時對農業毫無感覺,鄒子龍說服她的理由是“農業和藝術一樣,都是創造性勞動”。
現在看到的“綠手指”的確是在做創造性的勞動,農場硬件和項目運作的各個環節,都有著不同于傳統方式的創意改良。而這個看似有趣的過程,只有鄒子龍和他的團隊最清楚其中的辛苦與折磨。
“綠手指”的前兩塊地都沒能長久耕種,第一塊雖然是熟人的地,但幾個月后就面臨“被漲價”,只能被迫搬家。見到第二塊地時,陳弈好興奮地告訴鄒子龍:“感覺我們會在這個地方生活很久。”但在這個原本不通水不通電的山頭上干了兩年,各種管接了兩三公里后,這塊地還是遭遇了合同糾紛,不得不第二次搬家。“有的時候,女人的第六感也是不能相信的。”鄒子龍后來打趣地“總結”那兩年的經歷。
在第二塊地上,“綠手指”除了辛苦投入了兩年,也不是沒有回報。不僅有了第一批固定會員消費者,而且摸索著掌握了通過重力加壓實現自流灌溉的技術,以及自己的肥料系統。從這個時期開始,“綠手指”有了越來越多的媒體報道,這也為鄒子龍和他的團隊帶來了關注度和很多資源。
2010年隨鄒子龍、陳弈好南下創業的,還有鄒子龍最好的哥們兒馮永久,兩年后堅持不住退出了“綠手指”。當時正值臺風“韋森特”給農園帶來災難性打擊之后,雙重打擊讓鄒子龍幾乎想要放棄。
“口袋里只有一兩千塊錢,我沒辦法做了。我就跟消費者說:我給你們打個欠條吧,剩下的錢我以后再還給你們。”然而,準備卷鋪蓋走人的鄒子龍并沒有成功地離開,“綠手指”的消費者們在最后關頭攔住了他,只為了讓“綠手指”運作下去,保障自己吃到有機蔬菜,不少消費者提出入股。
“所以我們現在為什么會有十幾個股東,這主要是消費者股東。”鄒子龍說,這種消費者投資當時在常規的商業模式里很少見,把消費者融資標準化的“眾籌”等模式,是后來才發展起來的。
消費者的投資讓“綠手指”存活了下來,這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和“綠手指”堅持的社區支持農業(CSA)理念密不可分。鄒子龍在大學期間接觸到CSA模式,當時他特別興奮,覺得這是解決中國鄉村問題很重要的手段。也才因此有了他后來的創業和種種經歷。
CSA主要是用項目拉近城市社區與農業種植之間的連接,讓人們更親近土地和大自然。南下創業選擇的鄒子龍之所以選擇珠海,除了有親友在此居住的原因之外,他還是看中了珠海的城市特色更適合CSA農業。“CSA注重的是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注重的是社群的營造。在這一點上,廣州那種傳統的市井文化很難被突破,而深圳生活節奏太快也不太適合,所以我們選擇了珠海。”他認為,珠海生活節奏相對不那么快、人際交往圈子小、外來人口多、對新事物接受快,這些都是CSA可以生根發展的前提。



在珠海,“綠手指”的第一批消費者基本上都是鄒子龍、陳弈好的親戚、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這種口碑傳播的方式使得有機農業的健康生活理念迅速在最初的一批消費者中傳播出去,在這一理念的驅使下,“綠手指”通過項目運作也逐步拉近了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慢慢地得到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認可,這種認可不僅僅是針對產品,還有他們的經營理念。
不僅如此,后來陸續加入“綠手指”團隊的一些專業人才也來自消費者。綠手指賣菜部的負責人鄭志勇,以前是珠海一家上市公司的市場銷售總監。鄒子龍介紹說,“他一開始是我們的會員。后來在我們困難的時候給我們入股,去年他干脆把工作辭了跟我們賣菜。他賣菜的水平跟我們賣菜的水平確實是不一樣的。”而“綠手指”的總經理衛蕓以前是一家日資青梅加工企業的總經理,也是被這種與自然親近的工作氛圍所吸引,辭職加入了團隊。
“像他們這樣的人在我們‘綠手指’工作,可能連他們原來十分之一的收入都沒有達到。但是我們還是希望把這個事情能夠做好。”鄒子龍說,這時候“綠手指”要開始講講情懷了:他們已經解決了基本生活問題,還是想要做些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
隨著運作越來越規范、規模逐步擴大,出了名的“綠手指”也吸引了不少資本的注意。但面對有人“到其他城市復制‘綠手指’模式”的邀約,鄒子龍反應淡定,“我們沒有說要把農場做到多大,首先要自力更生,能賺到錢”。

他說,國內熱錢炒作,讓很多項目都不淡定,像農業這樣投資大、風險高、回報周期長的項目,是不適合資本短期逐利地炒作的,會把行業扭曲。鄒子龍認為,國內現在一個東西稍微有一點搞頭就會被總結成多么能賺錢的一個工具,動輒模式化、產業化、融資、上市,這樣的邏輯在有機農業領域是不成立的。“其實,一旦被模式化了之后,就有很多小而美好的種子容易枯萎。”
農業生產的地域性太強,在一個地方成功的經驗很難運用到其他地方,因此沒有辦法完全模式化復制。鄒子龍后來總結、反思,不再把CSA作為一種模式去推廣,而把它作為一種農業生產的理念。
“這個理念的核心之一,是要與消費者坦誠交流。”鄒子龍說,現在他們的電商平臺上大多數是自產農作物,但并不是所有農產品都強調“有機”。“比如我們的醬油,標注著‘非轉基因’,我覺得在這個環節里,安全的需要比是否有機產品更重要。”他認為,與消費者坦誠交流是最核心的,生產者與消費者建立最直接的溝通,不要通過超市、第三方認證這些,“我們每一個消費者都會來我們這里看,每個人來我也都會和他們交流,介紹我們的理念。”
風險共擔是CSA理念的另外一個核心價值。“我們的菜多一點他們就多吃點,少一點他們就少吃一點,但他們給的錢是一樣。這樣我們就不用到市場上買菜給他們代替‘綠手指’自己的產品。那實際上就是欺騙。”
而有機種植是CSA理念中最后一個核心價值,也是最基礎的價值。在這個價值之上,“綠手指”的消費者和鄒子龍的家人、朋友們一樣,享受了有機種植的產品,享受了餐桌上的放心食物。
創業不能只講情懷。鄒子龍說,現在的創業大潮下,很多年輕創業者的通病是只強調情懷,忽略了經營。



“愿意做農業的人很多都是有情懷的,我們希望可以回到農村去生活,希望人與人之間可以更簡單地交流,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可以讓鄉村變得更美好。”他說,農場的經營是一個綜合的學問,牽扯到種植、財務、管理、后勤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其實是一個挺綜合的學問。“國內并沒有這樣的成功經驗供我們去學習,我們在大學里面也確實學不到這樣的綜合的農場經營的學問。”
鄒子龍說,現在返鄉青年一腔熱血回到農村去,常常沒有項目,浪費了大好的時光;等尋找到創業的方向了,又多半因為不懂經營、不管效率,在現在競爭壓力下生存不下去。他以自己創業7年的經驗勸那些想返鄉創業的年輕人,“一定要講經營,一定要把財務知識、人力資源、倉庫管理、客戶關系等綜合知識都要了解。做好一個農場太難了。”
經歷了起起伏伏,堅持了7年的“綠手指”如今已“桃李滿天下”。在他們之后,珠海乃至珠三角、整個廣東,CSA模式已經遍地開花,可綠手指仍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
“我們才剛剛算是生存下來。”鄒子龍說。
“綠手指”目前引入了職業經理人的制度,實行完全的公司化運作。“我一開始是綠手指的大總管,什么都做。但是綠手指發展過程中遇到的財務、營銷、市場這樣的問題,我一個都解決不了。”由于“綠手指”項目是鄒子龍大學畢業開始便投入進來的事業,對于從沒有過大公司工作或管理經驗的他來說,許多事情都困難重重,引入職業經理人制度后,專門的人做專門的事情,不僅妻子陳弈好退出管理團隊,僅保留股東身份,連鄒子龍也退出經營團隊,專心負責農場的雞鴨魚菜生產,真正過上了他心中“歸園田居”的生活。
“這也是我真正喜歡的事情:親近土地,親近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