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凱 (天津農村產權交易所,天津300202)
創新農村產權市場 跑出“天津速度”
◎ 張凱 (天津農村產權交易所,天津300202)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盤活農村集體資產,對切實維護農民和集體合法權益、推動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意義。
近一年,天津農村產權交易所(以下簡稱 “交易所”)積極探索和創新農村產權交易市場機制,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從往年交易項目寥寥幾宗到如今交易規模突破十億,交易所正在 “彎道超車”中跑出 “天津速度”。
依據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健全完善我市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的意見》(津政辦發〔2015〕99 號)中關于 “構建全市統一規范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的要求,交易所于2015年底在全國省級層面率先完成 “市—區—鎮(街)”三位一體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服務體系布局,天津市10個涉農區、144個鎮(街)全部設立了交易所分市場、工作站,并配齊153名審核員、322名操作員。
交易所聯合神州土地(北京)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在全國率先開發出覆蓋 “市—區—鎮(街)”三級市場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信息系統,實現信息發布、報名審核、交易結算、簽約鑒證全部采取電子信息化,村集體從鎮(街)工作站提交交易申請到市級平臺發布交易信息,只需短短的3分鐘,極大地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免除了村集體和群眾的奔波之苦。
截至今年4月底,交易所累計組織完成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委托流轉5.73萬畝、交易額達33989萬元;農村集體資源性資產發包5.40萬畝,交易額達39422.11萬元;集體經營性資產交易17筆,涉及金額4390.3萬元;農村建設項目招標鑒證32筆,涉及金額17159.43萬元。
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信息系統自去年10月測試上線以來,所有項目均采取網絡競價模式,平均溢價率超過15%,最高達到200%,不僅充分發現了土地價值,直接增收農村財產性收益,更實現了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天津市薊州區東施古鎮南毛子村第一批共計6筆農村集體資源性資產項目在交易所順利成交,平均掛牌價5.48萬元,平均成交價7.47萬元,平均溢價率達36%;濱海新區北塘街道西村1100畝養殖水面掛牌總價70萬元,成交價99萬元,溢價率達41.43%;寶坻區郝各莊鎮14戶村閑置學校資產掛牌價45萬,成交價75.2萬元,溢價率達67.11%。
為確保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的公正性,交易所制定了嚴格的規章制度、嚴密的交易流程、完善的交易文本,確保交易雙方各自權利與義務等條款合法、公正、規范,符合雙方意愿。截至目前,交易所共制定天津市統一市場管理制度及分支機構建設標準文件2個,梳理完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基本規則1個、操作規則及實施辦法11個、交易品種交易規則4個、管理制度和辦法4個、相關交易文本17個,規范了制式合同文本13份。同時,交易所對所有交易采用異地、限時、連續、競爭報價的網絡競價方式進行操作,改變了傳統投標競價面對面博弈的模式和 “一錘子”的報價方式,擺脫了投標競價場地的局限,不僅使便捷性和保密性大大增強,而且有效遏制了暗箱操作及圍標、串標、攬標、“看場吃喜錢”等不良現象,最大限度地保護了農民利益。許多農民笑稱,使用一次網絡競價就會 “上癮”。截至今年4月底,交易所場內競價率已超過40%。
為進一步增強對農村集體資產交易的規范,天津市分別在2014年12月和2015年12月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監督管理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快健全完善我市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的意見》兩份文件,明確要求 “農村集體資產資源的流轉交易和工程項目招標都要在天津農村產權交易所公開進行”。隨后,交易所會同天津市津南區農委積極推動轄區內農村建設項目招標入場鑒證,解決了長期以來農村建設項目招投標無部門監管的空白。截至今年4月底,津南區涉農工程項目共開標18筆,涉及金額1.25億元,實現了農村建設項目招標進場鑒證在津南區各鎮(街)的全覆蓋,獲得村集體和群眾的一致好評。
下一步,交易所將全力配合天津市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探索建立集體經濟組織股權托管交易中心,繼續以 “天津速度”領跑我國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的創新發展。
(作者為天津農村產權交易所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