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成武(吉林省物權融資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吉林132011)
推進農村物權融資服務體系建設
◎ 馬成武(吉林省物權融資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吉林132011)
隨著我國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實施及農村土地 “三權分置”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農村經濟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農村城鎮化、農業產業化、農民居民化的趨勢明顯。但同時,農村資金供需矛盾仍未得到有效緩解,涉農物權作為最重要的配置要素缺失,有效抵押擔保資產缺乏,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瓶頸。如何有效激活農村承包土地等農村物權的財產屬性,喚醒農村沉睡的金融資源,實現 “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資金”的有效轉化,是當前破解 “三農”融資難題,發展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引導農業產業升級、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現實選擇。
1.1 有利于破解“三農”領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一直是困擾 “三農”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而有效抵(質)押物的缺乏是造成農村資金需求者難以獲得金融支持的主要原因。通過設立統一規范、運轉有序的省級物權公司,與銀行、保險、信托、證券和農戶、農村合作組織、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主體合作,為資金供需雙方提供集信息發布、融資增信、托管服務、流轉交易等一系列服務,可以較好地解決農村物權關系不清晰、物權資產監管難和融資信息不對稱等問題,有效降低融資風險,控制融資成本,從而盤活農村存量物權資產,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1.2 有利于促進農村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
目前,在各地已有的物權流轉交易市場上,市場主體只能在小范圍內尋找交易對象并進行小規模的資產交易活動。單一、分散、割裂的交易模式下,難以實現信息共享、資源共用、風險分擔和充分競爭,限制了要素市場的價格發現和資源匹配功能,降低了物權資產的效用和價值。通過物權公司,以融資服務為載體,積極嵌入托管服務、流轉交易等功能,逐步搭建統一的物權融資托管流轉交易市場,有效優化農村物權資源配置,推進農村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
1.3 有利于推進農村金融綜合改革
國務院批準的《吉林省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方案》(銀發〔2015〕377號)明確提出要 “加強物權融資服務中心和物權融資農業發展公司力量,探索物權融資農業發展公司股權多元化改革”。通過設立省物權公司,可以提高物權融資服務效率,暢通物權流轉交易渠道,有效盤活各類農村物權資源,變資源為資產,變資產為資本,變資本為資金,撬動各類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源積極投入 “三農”領域,有利于推進吉林省農村金融綜合改革加快發展。
1.4 有利于規范農村集體物權交易行為
目前農村村級組織中,尚有一些機動地、荒山、草原、林地、水面等,大都采取協議發包的方式由個人或企業承包經營。發包過程中存在諸多不規范問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引導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健康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4〕71號)中明確 “一定標的額以上的農村集體資產流轉必須進入市場公開交易,防止暗箱操作”及 “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整合各類流轉服務平臺,建立提供綜合服務的市場”。通過設立省物權公司,在加強融資服務的同時,積極探索搭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農村物權融資托管流轉交易市場,集融資服務、信息發布、流轉交易、中介服務于一體,不僅可以規范交易行為,整合各類流轉服務平臺,而且可以通過市場的價值發現功能,最大限度提高交易所得。
1.5 有利于整合現有物權融資服務資源
自2012年吉林省在全國率先開展土地收益保證貸款試點工作以來,經過幾年的探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土地收益保證貸款工作運行架構,物權融資服務體系得到了有效發展。與此同時,物權融資服務體系中管理體制相對混亂、市場化運營機制尚不清晰、現有物權融資公司資本實力不足、業務風險防控難度大等諸多問題一直困擾著物權融資服務體系向縱深發展。通過成立省級物權公司整合現有物權融資公司,積極與全省各類金融機構開展戰略合作,撬動金融資源投入物權融資領域,將有利于整合現有各種資源,破解農村融資服務難題。
以省級物權農業公司平臺為統領,通過股權方式整合現有物權機構,通過搭建覆蓋省、市、縣三級的農村物權融資托管流轉交易體系建設,穩妥有序推進土地收益保證貸款、“兩權”抵押融資等業務,積極推進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物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建設,發揮信息傳遞、價格發現、市場中介等作用,以激發農村物權資產活力、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為出發點,盤活農村物權的財產屬性,加大金融對 “三農”的支持力度,逐步發展成集信息發布、產權交易、法律咨詢、資產評估、抵(質)押融資等為一體的為農金融服務綜合平臺,拓寬 “三農”融資服務渠道,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及金融服務體系建設,打造統一的農村物權流轉交易市場。
2.1 信息發布
搭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物權服務平臺,定期分類發布涉及農村物權的轉包、合作、轉讓、互換、入股、求租、求購、租賃等相關信息,利用省物權公司融資服務托管流轉交易系統、手機APP、“12316咨詢平臺”、“12582短信平臺”、電視專題頻道、微信公眾號等為客戶提供信息發布服務、會員服務、廣告信息服務等業務。
2.2 托管服務
對擁有相關物權權利(包括但不限于土地使用權、經營權和收益權,林權、水權、草場權、宅基地使用權,農機具、畜牧業等動產、不動產的所有權及擔保物權)的經營主體提供統一物權托管服務,提供物權權證保管,協助物權登記、查詢、變更、注銷等活動及土地經營委托管理、土地使用權入股分紅管理等服務。具體業務服務模式如下:
(1)物權交易托管業務。針對農村物權相關主體提供物權權證保管,協助物權登記、查詢、變更、注銷等活動。
(2)物權融資托管服務。接受物權主體委托,與金融機構配合完成對客戶的篩選、增信、融資等服務。
(3)物權經營托管服務。探索設立物權(包含土地、果園、魚塘等)經營管理專業機構或與物權專營機構合作(選取試點地區開展業務,參與土地生產經營并委托當地相關人員管理;也可與當地合作社、農業產業化企業等機構合作完成,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為托管機構,物權公司作為服務中介),開展土地生產托管業務,包括 “全程托管”、“勞務托管”、“訂單托管”等模式,物權公司為其提供合同鑒證、農資采購、耕種監管、銷售管理、收益分配、資金管理等服務,并將積極為農戶爭取相關政策補貼。
2.3 融資服務
提供從物權融資服務項目開發、前期調查、融資合同簽署、法律咨詢、融資擔保、抵(質)押貸款等全方位配套服務。具體業務服務模式如下:
(1)土地收益保證貸款業務。進一步完善土地收益保證貸款業務模式,創新方式方法,壯大貸款業務規模,建立風險分擔機制,提升客戶融資議價能力,切實降低“三農”客戶融資服務成本;
(2)其他物權融資擔保類服務。參照土地收益保證貸款模式,推動金融機構、物權融資服務機構圍繞參地、林權、草場權、養殖水面和設施農業等方面開展收益保證貸款業務,建立風險分擔機制,提升客戶融資議價能力,切實降低 “三農”客戶融資服務成本;
(3)物權融資服務創新。探索與銀行、保險、擔保、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機構開展合作,建立物權融資服務客戶準入、資金投放、貸后管理、風險分擔新模式。
①多層級信貸批發擔保業務。在各地政府的積極指導協調下,推進農村信貸綜合批發市場建設,與農業信貸擔保公司、保險機構合作,對農民融資需求集合產品包提供增信服務,并由省物權公司、農業信貸擔保公司、保險機構按照一定比例進行風險分擔。
②探索介入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抵(質)押、農村集體資產抵(質)押、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質)押、農民住房財產權抵(質)押等業務,開展農村物權資產抵(質)押增信服務,提供抵(質)押物處置收益全額及非全額保證服務,針對金融機構形成的抵債資產或不良資產提供買斷、回購及代理銷售、處置等服務。
③依托物權交易平臺針對已抵(質)押的物權資產、信貸資產、抵債資產提供債權轉讓中介服務、資產互換中介服務及其他類擔保增信服務。
2.4 流轉交易服務
搭建線上線下統一、逐步以線上為主的物權流轉交易市場,為農戶、農民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提供農村物權流轉交易市場化服務,受理交易咨詢和申請,協助產權查詢,組織交易,出具流轉交易鑒證書,協助辦理物權(或產權)過戶登記和資金結算手續等基本服務。省級物權公司將為農村集體產權依法轉讓、出租、入股、抵押或其他方式流轉交易及農民個人產權流轉提供綜合服務。具體業務服務如下:
(1)物權轉讓交易服務。為相關物權交易主體提供物權轉讓交易服務,按照差額定率累進法收取相關服務費用。
(2)物權勘查、測量服務。根據物權地理位置及踏查難度,合理收取物權踏查、記錄、分析等費用(包含視頻記錄、面積測量、土地土樣分析等),按次、按服務內容收取相關服務費用。
(3)物權評估服務。對相關物權進行價值評估收取相關服務費用。
(4)探索物權流轉 “做市商”服務。在承擔交易市場中介職能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土地銀行、土地信托等業務,通過參與物權買賣賺取差價收入,探索建立物權流轉市場 “做市商”機制。
2.5 咨詢服務
以物權融資服務、流轉交易服務為依托,提供諸如項目推介、法律咨詢、融資咨詢、財務咨詢、征信服務、管理咨詢、理財顧問等各類咨詢中介服務。
農村物權融資服務體系建設還處于初創期,因此在具體工作中,要遵照法律法規探索突破解決一些問題,激活農村物權資源,逐步解決 “三農”融資問題,促進農村經濟快速高效健康發展。
3.1 強化融資服務風險管控
各級物權公司在樹立服務 “三農”經營理念的同時,切實加強融資服務業務的風險管控能力。一是優化融資服務風險管控流程。理順前、中、后臺業務職能和管理半徑,強化客戶準入管理,堅持“交叉換手、雙人四眼”原則,確保調查信息完備、有效、真實;完善評級授信管理體系,嚴格審查、審批管理流程,完善貸后跟蹤管理、風險預警及不良資產風險處置機制;二是建立限額管理制度。堅持控制行業限額、區域限額、客戶限額,切實分散經營風險;三是建立風險定價制度。實行差異化費率管理,合理利用增信服務費率定價覆蓋風險,綜合客戶整體風險狀況,制定差異化增信服務費率政策,在保證公司可持續經營的前提下,最大化降低涉農客戶的綜合融資成本。
3.2 強化流轉交易服務制度管控
搭建先進的流轉交易科技服務系統,制定物權市場化交易規則和制度,探索建立保證金制度、結算擔保金制度、風險警示制度等風險管控制度,形成交易市場風險隔離機制,搭建公平、公正、公開的物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
3.3 強化科技信息系統建設
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推進物權融資服務、物權流轉交易服務及物權托管服務的開展,依托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高科技手段,推進科技系統優化,針對科技領域的物理安全風險、系統漏洞風險、網絡安全風險、數據存儲風險及信息管理風險等問題,搭建物理容災和屏蔽體系、及時更新操作系統補丁、設置物理防火墻和病毒識別設備,完善雙機熱備、異地災備等科技風險處置措施,建立信息安全保密制度,切實降低科技系統風險。
3.4 強化風險分擔機制
一是按照有關要求探索建立風險準備金制度,計提融資增信損失一般準備、專項準備和特種準備,用于彌補尚未識別的潛在損失;二是針對融資增信服務等業務,探索建立 “多位一體”的風險分擔機制,即按照 “企業擔一塊、政府補一塊、銀行分一塊、擔保保一塊、保險賠一塊”的原則,按比例和風險承受能力共同分擔和化解融資風險及損失,按比例獲取抵債資產及債權處置收益,促進融資擔保、融資增信服務體系良性發展;三是省、市、縣各級地方政府安排一定額度的財政專項資金,設立政策性物權融資服務擔保基金,推進三級共建物權融資服務體系建設。
(作者為吉林省物權融資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