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碩(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上海200120)
關于中央企業重組中股權整合多種路徑的比較研究
◎ 田碩(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上海200120)
深化國企改革是中央實施做強做大國企方針的重大戰略步驟,按照中央文件精神,推進改革要有利于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放大國有資本功能。其中,推進企業兼并重組是改革舉措之一,央企作為國企中的絕對主力軍應切實推進重組,助力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通過轉變發展方式來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增強抵御國際市場風險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集團化管理的央企在以戰略目標為導向、以長期資產和資源為對象、以控制權轉移為核心而進行的資源重新組合和優化配置過程中,自身的股權整合是其中重要的一環。股權整合對于現代企業治理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通過股權運作改變企業資本結構,使投資主體多元化,分散經營風險,實現資本的擴張目的;另一方面,通過股權設計,促進股權管理框架與業務管控體系的有效銜接、融合,推動形成一套有效支撐集團高速發展、可復制的管理模式。運用無償劃轉、非公開協議轉讓或進產權市場掛牌交易等方式實施股權整合,加快推動企業集團之間、集團內部子企業之間大范圍、多層次、高頻率重組整合,有力推動產業橫向、縱向全面發展。選擇股權整合的路徑正如阿利蓋利·但丁曾說過的一樣:以最簡單的方法,獲取最大的效果。
產權①的可轉讓性典型表現形式是股權的自由轉讓和流通。為規范企業國有產權無償劃轉行為,保障企業國有產權有序流動,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我國根據國務院國資委發布的《企業國有產權無償劃轉管理暫行辦法》(國資發產權〔2005〕239號)(以下簡稱 “《暫行辦法》”)和《企業國有產權無償劃轉工作指引》(國資發產權〔2009〕25號)等文件,建立了企業國有產權無償劃轉的制度。依據前述部門規章,央企作為國務院國資委出資監管的國企,在與其他各級國資委所出資監管企業之間、與其子企業之間以及其各級子企業相互之間可以進行股權無償劃轉。央企大多為國家級大型企業集團,一般是由集團公司(核心企業或母公司)、全資控股子公司和參股關聯子公司至少三個梯度組成的龐大體系。
實踐中,央企國有股權無償劃轉需關注五個問題:
一是,涉及 “境外”因素的特殊規定。根據《暫行辦法》附則,企業國有產權無償向境外劃轉及境外企業國有產權無償劃轉不適用本辦法。這一規定可理解為從兩個維度對國有股權無償劃轉做了限制性規定:一是從股權劃入方企業屬性角度進行限制,劃入方如果為境外企業則難以參照實現股權無償劃轉;二是從劃出方企業屬性或標的股權屬性兩個角度進行限制,即劃出方是境外企業或標的股權是境外國有股權都難以參照實現無償劃轉。這種嚴苛限制為央企股權整合造成了障礙。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股權整合為例,2007年,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②擬將所持北京萬源工業公司100%股權無償劃轉給其境外的全資子公司AGL的全資子公司AGHL(與AGL公司同地)。股權劃轉后,航天科技通信有限公司再以9億港元的收購價格向AGL公司收購AGHL公司的100%股權,實現間接持有北京萬源工業公司100%股權。此項境內企業(火箭院)向境外企業(AGHL)無償劃轉境內國有股權(北京萬源工業100%)的經濟行為,盡管劃出方為境內國企,標的股權為境內國有股權,但是由于劃入方為境外公司,此項經濟行為先后經過商務部,國資委、發改委、外匯管理局等國家機關的專項批復后方實施,審批環節多、耗時長、效率低。但是,這次單獨審批的通過也以事實說明了國家監管機關對于央企重組整合中,認可境內企業將境內股權無償劃給其境外企業的經濟行為,這條道路是可行的。隨著鼓勵國有境外企業反哺內地經濟的政策落地,進一步解除了《暫行辦法》中諸多限制,2011年《中央企業境外國有產權管理暫行辦法》(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令第27號)出臺,其中,第五條對中央企業及其各級子企業獨資或者控股的境外企業股權劃轉兩種情形松綁:其一,劃出方為境外企業,劃入方為境內企業,但是標的股權是境內國有股權的;其二,劃入方和劃出方都是境外企業,但是標的股權是境內國有股權的,兩種均可比照國資委境內國有產權管理的相關規定執行,具備實施無償劃轉的制度條件。同時,本辦法第九條對中央企業國有企業股權流轉不適用無償劃轉的情形進一步明確,即標的股權屬性是境外國有股權,要多方比選意向受讓方。具備條件的應當公開征集意向受讓方并通過競價轉讓,或者進入具備從事中央企業資產轉讓交易業務的產權交易機構掛牌交易。除前述情形之外,實踐中,央企在系統內部實施重組整合進行股權運作時,多采用非公開協議轉讓方式完成。
二是,股份有限公司國有股無償劃轉,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三是,法人層級不連續的公司之間股權無償劃轉,分步施行③有利于節稅。同級企業、母子公司相互之間直接劃轉即可享受稅收優惠,但是 “爺孫”公司產權無償劃轉,從稅務籌劃角度要分兩步走,即 “爺輩公司”將目標公司的股權無償劃轉給 “父輩公司”,“父輩公司”再將此股權無償劃轉給 “孫輩公司”,逐級劃轉。而且兩次股東變化的時間間隔要12個月以上。
四是,全民所有制企業無償劃轉股權的前置條件是先行改制為公司。國有獨資企業④(即全面所有制企業)股權擬無償劃轉給國有獨資公司或國有一人公司持有的,該企業應當依法改制為公司。
五是,國有股權無償劃轉并不意味著同步免除產生任何稅費,僅指免除交易對價。所涉稅種為企業所得稅⑤。營業稅(產權轉讓行為免征營業稅)、土地房屋契稅⑥(企業改制重組過程中,同一投資主體內部所屬企業之間土地、房屋權屬的無償劃轉,免征契稅)、增值稅(轉讓企業全部產權涉及的應稅貨物,免征增值稅)、印花稅(企業因改制簽訂的產權轉移數據免予貼花)。
央企國有股權有償轉讓可以采取拍賣、招投標、協議轉讓以及國家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方式進行。非公開協議轉讓方式多發生于央企及其各級控股企業或實際控制企業之間,實施內部重組整合進行產權轉讓時,因涉及境外因素、上市因素難以實現無償劃轉國有股權時所采取的主要策略。此路徑遵循協議轉讓雙方公司內部決策、提交同一國家出資企業審議決策,報送國務院國資委審批或備案的通常程序進行。央企股權非公開協議轉讓區別于無償劃轉,盡管在“體制內”流轉,規范定價機制仍然是避免國有資產流失的有效手段。非公開協議轉讓建立底價機制,即轉讓價格可以企業資產評估報告或最近一期審計報告確認的凈資產值為基礎確定,且不得低于經評估或審計的凈資產值。
實踐中,央企非公開協議轉讓中遇到的難點問題,集中于境內向境外控股或實際控制企業收購境內投資企業的股權交易行為。主要原因:一是此種交易行為因收購支付幣種多為外幣,需經過國家外匯管理局相應管控程序批準才能最終完成買方支付義務,保證股權轉讓協議的正常履行,逾期付款可能觸發協議終止條款啟用,造成交易失敗;二是在全額收購股權情形下,標的企業由中外合資企業轉為內資企業,需要上報國家商務部審批;三是企業類型的轉變可能會導致原享有稅收優惠政策或經營許可資質的喪失,外貿企業往往需要事前想好補救辦法。
為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深入推進 “三去一降一補”的精神、國務院國資委關于推進提質增效和壓減工作的要求,央企正在開展全域梳理內部資源、進一步優化配置、提高資產利用效率,最終通過重組實現企業強身健體。重組過程中,旗下同城同業務企業、小微企業、長期虧損的企業和低效無效企業的治理重點在于股權重新配置。一些企業股權適宜采取 “體內循環”,即采用路徑一、二進行股權運作,另一些企業股權則要 “剝離”或是引入戰略投資方,遵照國家有關規定,此類股權交易行為應在依法設立的產權交易機構中公開進行。
央企國有產權對外公開掛牌交易,如果企業類型是有限責任公司,切記不能忽視其他股東的優先購買權益,實踐中此類侵權糾紛頻發。為明確股東優先購買權的適用情形、行權方式、損害后果等易爭議事項,2016年12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審議并原則通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四)》(以下簡稱 “《合同法解釋四》”),其中第二十二條至二十九條予以明示。值得注意的是,在依法設立的產權交易場所轉讓國有產權的,業務操作中務必同期關注當地產權交易場所的交易規則。
以上海市為例,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就此方面專門制定了《股權轉讓項目中股東優先購買權行使操作辦法》,首先,限制性解釋了 “同等條件下行權”這一對其他股東行使優先購買權的關鍵性定義,即 “同等條件下行權”指產權交易合同除卻價格因素之外的其他交易條件都成就且同等的前提下,其他股東就價格因素行使優先購買權。按照字面理解,結合實務中通用股權轉讓條款,“其他交易條件都成就且同等”就不僅包括付款方式及期限、過渡期損益承擔方式、交割先決因素、違約責任等重要條件,也包括影響交易的諸如交割日期、稅費承擔方式、買方保證等次要條件;其次,對其他股東未在合理期限內表示放棄優先權的行為法律后果進行了特殊性規定。《合同法解釋四》對其他股東沒有在規定行駛期間內主張優先購買權的,視為同意轉讓并放棄優先購買權;而本交易規則中作了區分,即解釋為其他股東同意轉讓,但視為不放棄優先權。可以說,這兩條特殊性規定是在當前 “混改”大潮中對實施進場交易的有限責任公司其他國有股東的保障性規定,具有重要意義。
注釋:
①根據本文主旨內容,下文“產權”主要指代股權。
②《商務部關于同意北京萬源工業公司股權劃轉的批復》(商合批〔2007〕731號)。
③《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促進企業重組有關企業所得稅處理問題的通知》(財稅〔2014〕109號)第三條。
④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規定登記注冊的非公司制的經濟組織,不包括有限責任公司中的國有獨資公司。
⑤財政部、稅務總局《關于企業兼并重組業務企業所得稅處理若干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59號)。
⑥《關于企業改制重組若干契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8〕17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