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速遞
觀點集萃
經濟學家吳敬璉近期撰文表示——
中國GDP增長了,為啥老百姓掙的錢越來越少?根本問題是增長模式有問題。從投入方面看,資本的比重越來越高,勞動的比重越來越低。結果在分配上,資本的收入就越來越高,勞動的收入越來越低。而資本又是普通老百姓根本擁有不了的,資本的擁有者第一位是政府,第二位是企業,企業又以國有企業為主,私營企業是一些受到政府扶持的企業,結果收入分配就向政府傾斜,向國有大企業傾斜。中國要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就是要降低投資在整個增長中的貢獻,要提高效率,或者技術進步。具體來說,就是要提高在增長中有知識、有技術的勞動力的比重和專業人員的比重。從分配上說就是勞動者的比重要進一步提高。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近日撰文表示——
“一帶一路”建設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新的契機,也為人民幣國際化創造了難得的投融資載體、國際分工環境和市場條件?!耙粠б宦贰鄙先嗣駧艊H化將實現三個“原子彈級的”突破:“一帶一路”建設將夯實做強人民幣的區域化基礎,有助于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突破?!耙粠б宦贰苯ㄔO將助推人民幣對外直接投資和人民幣境外信貸的發展,有助于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模式突破?!耙粠б宦贰苯ㄔO還將助推人民幣在基礎設施投融資、大宗商品計價結算及電子商務計價結算等關鍵領域突破。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賀力平在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接受網易財經專訪時表示——
在推進“一帶一路”的過程中,規避債務違約風險應借鑒國際經驗。項目談判者要清楚每個項目涉及到不同方面的風險,面對法律和政策風險,應通過合同條款來設置應對方式,面對匯率風險,要有相應的應對風險機制和管控方式。同時,作為單一的大規模的債權人,可能會面對眾多方面的債務違約,應該借鑒成熟的國際做法,按照慣例,國際債權人需要進行登記,通過信用評級對債務人違約進行制約,提高其違約成本,保護債權人合法的權益。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5月12日在 “第八屆富國論壇”上表示——
中國的對外貿易一直都保持很高的增長率,人民幣國際化應該隨之深化。人民幣國際化“始于貿易”但“不止于貿易”,這是因為隨著人民幣跨境結算的開放,因貿易在海外積累的人民幣頭寸如果沒有良好的投資渠道,將削弱人民幣使用的動力。如果人民幣國際使用不能深化,人民幣用于國際貿易的范圍就難以擴大,因此人民幣的國際使用“不止于貿易”。
央行行長周小川5月14日在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 促進資金融通 ”平行主題會議上表示——
資金融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要運用開發性金融,助力“一帶一路”資金融通。“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項目回收周期較長、資金需求規模巨大等特點,開發性金融可以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要推動商業銀行開展網絡化布局,為貿易和投資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耙粠б宦贰辟Y金融通還需要加強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以社區銀行、互聯網/電信支付為代表的普惠金融發展,這有助于保證金融市場高效運行和整體穩定。要積極發揮本幣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作用。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積極使用本國貨幣有助于有效動員當地儲蓄、有利于降低換匯成本、有利于維護金融穩定等。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金立群5月14日在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發言時說——
亞投行在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資金時必須堅持三個基本標準:一是受資助項目在財務上必須是可持續的,二是項目必須是環保的,三是項目必須得到當地人的認可。亞投行不是中國的一家銀行,而是一個國際性機構,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合作伙伴,是諸多合作伙伴中的一個。亞投行的確是在中國的倡導下成立的,但得到了全球許多國家的支持。亞投行成員數量預計在今年年底前達到大約85個。亞投行服務于所有成員國的利益,我們的目標是所有成員國實現具有廣泛基礎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國際道路運輸聯盟秘書長翁貝托·德·布雷托5月13日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接受采訪時表示——
兩千多年前的歐亞大陸是國際貿易的必經之路,但是由于全球化和海洋運輸的興起,貿易逐漸遠離了這片大陸中心地區?,F今80%的世界貿易集中于全球40個最大的港口。如果一個國家沒有擁有這40個海港中的某一個,就無法從全球貿易中受益。借由“一帶一路”倡議,我們可以把貿易帶回這個地區。一旦有了貿易,經濟就能走向繁榮,也就能看到社會進步與和平。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會長洪磊5月8日在 “基金服務養老金第三支柱建設專題研討會”上指出——
在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之外,構建以個人自主養老為基礎的第三支柱對于完善我國養老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在制度設計方面,第三支柱養老金應當堅持以個人賬戶為核心,避免淪為部分機構、金融產品尋求政策保護甚至政策壟斷的工具,同時堅持生命周期和養老風險管理要求,避免短期理財產品混淆養老屬性。
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林毅夫5月9日表示——
“一帶一路”倡議具有三大優勢——基礎設施建設、充裕的資金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豐富的廉價勞動力。中國擁有大約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能夠支持必要的投入。同時,中國經常賬戶盈余能夠提供源源不斷的外匯來源。再者,中國的儲蓄率較高,國內儲蓄大約占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一半。但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只靠政府和多邊機構的資金是不夠的,需要推動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投資。由于發達國家利率很低并且風險較大,可以引入一些主權基金和退休基金,并給予其風險回報的保障。他建議,可以推動這些資金進入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項目,同時在投入和回報環節給予民間資本優先權。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許小年5月5日在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發表演講指出——
目前市場之所以流傳“企業如果不轉型是等死,轉型是找死。”這種悖論,是因為企業對轉型存在錯誤理解。企業家把“轉型”錯誤理解成“轉行”,轉型不等于轉行,轉型能夠讓企業闖出一條生路,但轉行確實找死。因為當企業轉行到一個全新的行業,沒有行業經驗,沒有客戶基礎,沒有團隊,不熟悉監管團隊,不是找死嗎?轉行是以己之短擊人之長,恰恰是用自身的短處在跟行業中已經建立起優勢地位的企業進行競爭。轉型往往要求企業在熟悉的環境中思考如何改變現狀,求得生路。只有在一個行業專注地去經營,長期耕耘和積累,企業才能發現所在行業的痛點,發現問題,才能有針對性地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許小年5月5日在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發表演講指出——
可以把國家經濟的發展和企業的經營劃為兩類增長模式,第一類是“數量型增長模式”,單純地依靠資本和勞動的投入來驅動經濟的增長;第二類是“效率型增長”,投入同等數量的資本和勞動,效率更高意味著能獲得產出的提高。不斷下降的GDP增長率印證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模式,屬于“數量型增長”而非“效率型增長”。中國經濟處在一個轉折點上,我們已經從需求側轉向了供給側,轉向供給側實際上就是轉向“效率型增長”。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日前發文指出——
雄安新區不應成為深圳或浦東第二,而應該在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方面積極探索,成為創新的標桿。政府可探索三級土地和房地產管理模式。具體而言,政府可持有房地產物業,將其出租給持居住證的居民。政府還可以建造“小產權”房賣給雄安居民。此外,雄安的物業也可完全向市場開放,但其前提也是提供給具有雄安長期居住證的人員。通過這三種方式,讓土地的使用能夠長期支持本地的經濟發展,避免房地產淪為投資和投機的工具,也為地方財政提供長期的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