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凡
自2015年起,中國對歐投資呈爆發趨勢,遠超歐盟國家對華投資,引發歐盟輿論的關注及某些歐洲政治家的擔心。
據國際研究機構統計,2016年中國企業對歐并購投資相當于歐對華并購投資的4倍。榮鼎集團、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聯合發布報告稱,2016年中國對德并購投資從上年的12億歐元猛增至110億歐元,同期德對華并購投資為35億歐元。2016年中國對歐直接投資增長76%,達351億歐元;同期歐對華并購投資連續第二年下滑,僅77億歐元。
隨著中資大舉進軍歐洲,歐盟國家以國家安全的名義企圖干預市場的問題也開始浮現。比如,當福建宏芯基金企圖收購德國愛思強時,美國就以國家安全名義向德國施壓,最終迫使福建宏芯退出并購計劃。法國新任總統馬克龍在歐盟首腦會議上提出,應仿效美國,成立泛歐外資審查委員會。顯然,這一提議是以中國大量并購歐洲企業為背景的。然而,因為南歐許多國家急需中國投資,而中東歐國家也急需中國資金,北歐國家出于投資自由的原則也不贊成歐盟設立如此的機制,馬克龍的提議才未被歐盟委員會接受。
中國經濟發展到了一定階段,中國企業的經濟實力使它們愿意到海外投資,并承受相應的投資風險。這是普遍的發展趨勢。過去歐洲企業、美國企業也都是這樣跑來中國投資的。
然而,中國對歐投資出現爆發性增長,也值得中國注意。除向歐洲投資、兼并企業并獲取先進技術的需求外,有沒有其他目的?有沒有人借對外投資的名義“洗錢”呢?有沒有人想把資金轉移到國外去,搞匯率及利率差的“套利交易”呢?有沒有人把國內的房地產等資產高位出手,再以對外投資的名義把資金轉移出去,去國外炒房地產呢?
歐盟企圖對中國的投資加強審查,或以市場開放不對等的名義要求中國政府更加開放市場,這些可能都不是“對癥下藥”的做法,有可能引起中國輿論的強烈反彈。
相反,中國與歐盟應該加強合作,探明中國企業對歐洲投資呈爆炸式增長背后的動因。倘若中國企業增加對歐洲的投資是為擴大市場,增加技術成分,那對歐洲未必是壞事。正如同吉利的并購給沃爾沃帶來新生一樣,中企通過并購歐企,可能會使歐洲經濟獲得更大市場、更多的生產能力與動力。歐盟國家也應歡迎更多中企去投資。倘若對歐投資爆炸式增長的背后有資本外逃因素,中國就應與歐盟合作,加強審查與監督。
作為全面戰略伙伴,中國與歐盟在這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遇到問題應協商解決,而不是互相推諉。▲
(作者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億陽講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