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隨著海灣國家間外交風波的持續發酵,被多國集體斷交的卡塔爾也突然成為了國際輿論的焦點。這個面積狹小的半島國家雖然坐落在波斯灣的核心地帶,但卻因為體量實在太小,無法成為像沙特阿拉伯、阿聯酋或者是伊朗這樣對地區格局產生主導作用的政治力量。
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一提及卡塔爾可能會首先聯想到兩個品牌:一是大名鼎鼎的半島電視臺,二是卡塔爾航空。除此以外,卡塔爾仍然是一個無法在許多國人腦海中建構起足夠畫面感的神秘國度。沙特阿拉伯有全球穆斯林心中的圣城麥加和麥地那;阿聯酋除了迪拜以外,還有《速度與激情》加持的阿布扎比……卡塔爾的存在感無疑要低上許多。
事實上,比起隔海相望的迪拜,卡塔爾本身也并非一個特別熱門的國人旅行目的地。很多乘坐卡塔爾航空經由多哈國際機場轉機的乘客,也只是在這個國家的現代化機場做過短暫的停留。卡塔爾旅游推廣機構的數據顯示,2015年入境該國的海外游客數量大約300萬,游客來源主要是海灣其他國家以及印度等國。
下面,本文將從地理、政治、經濟、文化四大角度切入,幫您揭開這個神秘小國的面紗。
打開一幅中東地區的地圖,很難直接在上面找到卡塔爾的身影。唯有放大聚焦到波斯灣的時候,才能稍微看到這個猶如犄角一樣,從阿拉伯半島之上伸出來的小型半島。
面積約11000平方公里的卡塔爾從國土面積上來講,在全球排名160位開外,還不如中國的天津市大。將近乎彈丸之地的卡塔爾置于海灣地區,就立馬形成了大國環繞的格局:北面是什葉派領袖伊朗,西南面是遜尼派領袖沙特阿拉伯,東面是土豪代名詞阿聯酋,西北面則是伊拉克和科威特。在整個海灣地區,比卡塔爾面積還小的國家只有巴林一個。
面積受限外加惡劣的氣候環境(終年高溫的熱帶沙漠氣候),卡塔爾不得不在許多方面依賴周遭的鄰居——最首要的或許要數淡水和食物供給:全國基本上就是一個巨型沙漠的卡塔爾幾乎沒有地表徑流,淡水資源十分匱乏,農產品供應也無法自給,因此全部需要進口。自從和鄰居們斷交后,從南面陸路通過沙特阿拉伯邊境進行日常補給的通道被關閉,卡塔爾不少國民陷入了斷水斷糧的恐慌之中。一些網友還在推特上貼出了被搶購一空的卡塔爾超市貨架。
《華盛頓郵報》中東事務專家西奧多·卡拉斯基分析稱,卡塔爾的食物供給有99%都需要進口。“曾經有預計稱,一旦出現緊急狀況,卡塔爾全國的食物儲備無法維持超過三天。”卡拉斯基介紹說,正因如此,卡塔爾曾經在肯尼亞租了400平方公里的土地,專門用來生產專供農產品。
盡管其自然條件極不適宜人居,但財大氣粗的卡塔爾人還是在沙漠里建起了現代化的摩天都市——首都多哈。這座充斥著后現代建筑的城市位于半島東部海岸,是立志趕超迪拜和阿布扎比的下一個沙漠奇跡。現如今卡塔爾全國260多萬人口中,超過半數都居住在多哈及其周圍地帶。
自從1971年脫離英國殖民統治宣告獨立以來,卡塔爾一直是一個施行絕對君主制(即君主掌握所有權力)的國家。盡管在2003年該國以公民投票的形式通過了將該國改造成為立憲君主制(君主權力受限或無實權)的決議,但王室向議會交權的進展緩慢。《金融時報》稱,卡塔爾正在兩種制度中間“徘徊游走”。
在卡塔爾,君主被稱為“埃米爾”,字面意義大致等同于歐洲的“大公”或是海灣其他國家的“酋長”。不少報道指,引發這一次“斷交”風波的正是卡塔爾現任埃米爾塔米姆·阿勒薩尼一句支持伊朗的表態話語。2013年從其父親手里繼位時,1980年出生的塔米姆僅有33歲,是全球范圍內最年輕的君主。
塔米姆的父親、前任埃米爾哈馬德·阿勒薩尼是卡塔爾現代歷史上更具影響力的一位君主。從很多方面來講,可以說哈馬德一手締造了現今的卡塔爾。1952年出生的哈馬德被不少媒體描述為“21世紀的埃米爾”,原因在于他銳意進取,有志將這個觀念保守的阿拉伯國家帶入現代化的進程。
在哈馬德統治卡塔爾的18年時間里,該國成長為全球最富有的國家之一,更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先后舉辦了亞運會和氣候變化大會等高規格的盛會,還成功獲得了2022年世界杯主辦權。哈馬德還主導建立了卡塔爾主權財富基金,這個基金的投資遍布全球各地,總額估計超過3000億美元。
有趣的是,在卡塔爾坊間最津津樂道的還是哈馬德1995年策劃“宮廷政變”將其父親哈里法·阿勒薩尼廢黜的故事。盡管當時已經被列為王儲且掌握了卡塔爾相當一部分的實權,但哈馬德仍然不滿其父的統治方針,于是趁父親在瑞士度假時,宣布自己接管政權,成為該國最高統帥。
不少傳聞認為,哈馬德的王妃莫薩是這場政變的同謀者之一。作為哈馬德三個妻子中的第二個,莫薩多年以來在國際場合頻頻亮相,以“第一夫人”的身份陪同哈馬德出訪或是接待外賓。卡塔爾民間一般認為莫薩才是哈馬德的“真愛”,而和其他兩位妻子的婚姻不過只是政治聯姻。
2013年,哈馬德出人意料地宣布主動退位,將埃米爾位傳給了他和莫薩所生的二兒子塔米姆。2014年開幕的新多哈國際機場后來被命名為哈馬德國際機場,以紀念這位埃米爾。
海灣國家們“富到流油”是人盡皆知的事實,但人少油多的卡塔爾,即使在海灣國家的行列里也要排到前列。
比如一位在卡塔爾生活的知乎用戶就通過一件小事被這個國家的“壕”氣所震驚:“去看了中國隊對卡塔爾隊的世界杯預選賽,室外酷熱的陽光照射下,體育場內竟然清涼宜人——原來主辦方在體育場的每個座位下都安裝了一個制冷機器。”
實際上,上述這種“大排量”的生活方式在卡塔爾可謂隨處可見:由于汽油價格不貴,居民收入又高,各種豪車滿地跑;室外四十幾度的高溫,但一進入酒店、購物中心或是機場等公共場所,卻需要加外套。石油資源給這個國家帶來的巨額財富是顯而易見的。
在1940年代發現石油之前,卡塔爾的經濟以珍珠養殖業為主。但油氣資源的開發很快就讓這個國家換了面貌。2017年該國石油探明儲量約為250億桶,總量大約與中國一致,但其人口卻只有中國的大約0.2%,且開采成本也相對較低。卡塔爾的天然氣儲量超過25萬億立方,位居全球第三。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來看,2016年卡塔爾的人均GDP已經超過了6萬美元,位列全球第4。
和隔壁的阿聯酋一樣,卡塔爾近年以來也聚焦到“后石油時代”的可持續發展議題上來。從發展到可與CNN、BBC比肩的半島電視臺到被評為五星級航空公司的卡塔爾航空,可見該國在經濟多樣化的道路上有不小的進展。卡塔爾政府投資的卡塔爾科學技術公園還大手筆地引進了不少來自歐美的知名大學分校,曾經打出過“到中東念西方名校”的口號。
2022年的世界杯無疑也給卡塔爾帶來了更多的基礎設施建設機會,給該國經濟帶來更多的增長點。但此次斷交事件卻給場館建設帶來了不確定因素:卡塔爾勞動力市場上外籍勞工占比很大,其中不乏來自斷交國家的工人。
不少分析認為,超高比重的外籍勞工已經成為卡塔爾經濟結構中的一大弊病。在某些特殊行業(比如餐飲業等),外籍勞工的占比超過了80%,一旦外籍勞工大量離境,卡塔爾經濟或將遭遇重創。
盡管有哈馬德大刀闊斧的改革,但今天的卡塔爾在很多方面仍然是一個社會觀念極為保守的典型阿拉伯國家。實際上,從卡塔爾現今憲法規定伊斯蘭教法和世俗法律并行不悖就可以看出,這個國家在現代化的道路上走著試探性的步伐,并帶有不小的懷疑和躊躇。
美國ABC新聞網站的科特尼·金從多哈發回的報道寫到:“今天的卡塔爾女性可以投票,駕車并且自由選擇職業,但卻仍然受到很多傳統價值觀的限制——這些無形的枷鎖比法律還要更加難以逃脫。”
訪問過卡塔爾大學的金發現,即使在高等學府這樣的地方,男女也需要分開上課,而想要訪問異性校區,則需要通過重重審批。在女生校區里,也只有小部分的女性沒有全身著黑紗。21歲的女學生達娜·艾哈迪其表示,作為一個卡塔爾女性,行事必須要“謹慎又謹慎”。男女之間的“不正當交往”是萬萬使不得的,“如果一個女生丟掉了自己的名譽的話,那一輩子也嫁不出去了。”艾哈迪其說。
在卡塔爾工作生活了多年的巴林人阿卜杜拉·阿卡漢認為,比起沙特乃至自己的祖國巴林,卡塔爾政府有推進世俗化的決心和意志,但它仍然算不上海灣地區在這方面做得最好的一個。阿卡漢舉例說,在迪拜任何人都可以買到酒精飲品,但在卡塔爾,只有有特殊“執照”的人才能買得到。
在卡塔爾,很多年輕女性將前任埃米爾王妃莫薩視為“人生偶像”。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里,莫薩不僅在重要場合帶頭示范不戴頭巾,而且還積極參與很多國際事務,以女性的身份影響卡塔爾的國策。
“在卡塔爾,其實法律并沒有規定說不能怎么做,不能怎么穿……更多的壓力可能是傳統觀念吧。我覺得這個國家正在改變……”艾哈迪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