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越光有中國文化書院副院長的頭銜,做過《中國殘疾人》、《中國農民》、《中國市場經濟報》、《科技中國》主編和《東方》雜志編委會主任;創辦了《世紀中國》網站,還做過電視,文化創意項目和出版社。做什么什么成是他的特點。因為學識、智慧和思辨能力,越光身上帶有極強的磁場。近年來,身為敦和基金會執行理事長、秘書長陳越光更是在慈善公益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條光明大道。

夯實根基助推公益發展
成立于2012年5月11日的敦和基金會是一家資助型基金會,以“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人類和諧”為使命,成立以來,一直深耕于國學傳承、慈善文化、公益支持等領域。五年來,敦和基金會發起支持了中國資助者圓桌論壇、中國公益籌款人聯盟、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深圳國際公益學院、銀杏基金會等重要行業平臺、機構的成立和發展,策劃實施了“種子基金”、“活水計劃”、“優才計劃”、“竹林計劃”、“敦和雅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共建北京師范大學跨文化研究院等品牌項目。
截至2017年4月30日,敦和基金會共資助項目370個,資助金額達3.472億元。其中國學傳承項目71個,慈善文化項目27個,公益支持項目272個。這些項目既支持了中國文化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也形成了敦和基金會在業界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在敦成立五周年之際,對于敦和成立五年以來的歷程,敦和基金會執行理事長、秘書長陳越光表示,在中國公益界漫長的道路上,敦和基金會是一個支持者和陪伴者,五年來在業界的溫情注目和合作伙伴的傾力相助下,敦和基金會逐漸成長、壯實,在資助道路上留下了堅實的腳印,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無論是基金會的管理水平還是其項目運營,都還欠火候,存在著諸多不足,未來我們希冀聽到更多針對敦和項目的批評與建議,從而助力敦和今后的資助工作更聚焦、更深入、更高效,力爭把敦和基金做成百年基金會。
傳承國學培育文化生態
2015年,敦和基金會在確定了發展戰略,以弘揚和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要業務方向后,在行業內缺乏相關成熟經驗可以學習、借鑒的背景下,不斷開拓創新,聚焦于國學傳承領域開展資助工作,致力于加強對中華文化源頭及本質的傳承與探索,以現代創新方法解讀、傳播國學經典,深度挖掘前沿科學與傳統文化研究,以各種生動活潑的應用體驗來切實推動國學傳承。
2016年,遵循“探源性挖掘、傳播性弘揚、原創性研究、體悟性實踐”這四個方向性戰略部署,敦和基金會持續、深入資助國學領域,通過與鳳凰網、岳麓書院聯合主辦“致敬國學:第二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以“互聯網+國學”的傳播方式,推動國學研究與傳播的健康發展;通過與北京師范大學共同創建北京師范大學跨文化研究院,以中國文化為母體,與國際學術界合作,與東西方其他一流高校的漢學機構合作,共同推動世界跨文化對話系統的建立。
值得一提的是,敦和基金會在弘揚和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在觀察當前的公益慈善領域,思考怎樣用傳統文化來更好地促進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
2016年初,敦和基金會開拓了慈善文化領域的資助項目,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促進本土話語體系、理論研究乃至應用工具開發。通過論壇、研究、課程等項目形式,支持公益文化領域的專家學者、智庫和學術新秀,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和實證深入研究,倡導公益倫理、規則和文化,提升公益價值自信和專業能力,為公益行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
為此,敦和基金會與合作伙伴精誠合作,相繼推出了“中國傳統公益探索與發現”項目、資助公益慈善青年學人的“竹林計劃”、“中國傳統文化與公益理念的發展趨勢研究”等精品項目,希冀通過努力,讓傳統文化為現代慈善插上隱形的翅膀。
同時,針對公益機構專業人才缺乏的問題,敦和基金會實施了“公益優才計劃”,通過資助設立專才專崗等形式,幫助成長期公益組織吸引并留住專業人才,提高機構職業化和專業化程度;針對很多初創期的社區公益組織資金來源單一的問題,推出“活水計劃”,旨在助其解決機構發展費用不足的難題,促進其關注并實現機構收入來源多元化,助力初社區公益組織健康發展。
格物致知為當代士大夫
四書之首《大學》把明德至善、修齊治平的圣賢之道歸結為“格物致知”。按宋代大儒朱熹的解釋,就是窮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達至極。陳越光是思想家、文化人,身上分明還保留著浙東士大夫的品格。他不只是坐而論道的“布道者”,而是行動力極強的事業家。
陳越光參與的國內、國際NGO機構和活動,都是不授薪的志愿者。他對中國青基會的貢獻尤為寶貴。從90年代初擔任中國青基會理事開始,到2005年后任副理事長。中國青基會理事會,由來自本土和臺灣、香港和歐洲的專家學者、NGO人士組成。在希望工程推進和機構重大事務決策中,理事會也經常充滿火藥味。陳越光總能融合各方觀點,照顧到決策層和執行層的思考角度,再以他的視角發出精準而不含糊的聲音。
在2013年12月20日告別青基會的最后一次理事會上,陳越光發表飽含深情的講話:“我從1991年開始參與希望工程的事業,是一位資深志愿者了,先后擔任希望工程海外愛心委員會秘書長、中國青基會理事、常務理事兼社區文化委員會主任、副理事長。我在這里付出了時間,而這個事業卻賦予時間以生命,使我付出的時間在這里成為有意義的生命。”
陳越光曾發表文章《期待思想的閃電》,文中他寫道:“馬克思有一句名言:‘思想的閃電一旦真正射入這塊沒有觸動過的人民園地,德國人就會解放成為人。今天,照亮我們民族的思想閃電,就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精神和我們民族優秀傳統的結合,以及由此開始的創新。在21世紀,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我們就不需要這種‘閃電為我掌好燈的期待與豪情嗎?!”
年輕一代公益人在文化修養方面往往比較欠缺,陳越光曾受邀給南都基金會之青年公益領袖成長計劃“銀杏伙伴”講講文化。陳越光擺開陣勢,來了一個《迎面思想的群山—思想史的意義及中國思想史的輪廓》,從先秦諸子百家奠定中國文化的基石開始,講到漢代儒家,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實學,直至當代革命思潮的興起與衰落。希望青年人思考“我們今天應該在中國思想史中汲取什么樣的資源來修身”?“在人格意義上還能不能對自己說,我可以像孔子那樣反思,像釋迦牟尼那樣自覺,像蘇格拉底那樣追問,像穆罕默德那樣實踐,像耶穌基督那樣承當”!鼓勵青年人“面對當今世界的復雜性我們應當相信改變世界是可能的”。“做有思想的行動者”正是陳越光對當代公益青年的期望何等殷切!對此,他自己也是以身作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