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洋
2017年6月,俄羅斯海軍太平洋艦隊接收了首艘20381型導彈護衛艦“完美”號。雖然這只是一艘排水量1800噸的輕型護衛艦,但卻是俄海軍太平洋艦隊自俄羅斯獨立以來入列裝備的最大噸位水面艦艇,也是太平洋艦隊26年來裝備的第一艘新型水面艦艇。
在過去的十年里,俄羅斯海軍在繼承蘇聯時期水面艦艇部隊的基礎上,開始建造俄羅斯自己設計的新一代水面艦艇。由于俄羅斯的四大艦隊相對獨立封閉,各自的造船體系水平差異很大,因此俄羅斯海軍在新一代水面艦艇的建造上也富有地方特色。
在最需要遠洋艦艇、造船能力也較強的北方艦隊,俄羅斯海軍選擇為其建造排水量4500噸的22350型護衛艦。盡管看起來噸位不大,但卻是俄羅斯新一代海軍技術的結晶:相當于宙斯盾系統的四面陣相控雷達加上新一代的垂直發射防空導彈,以及全新的燃氣動力機組,即將成為俄軍新一代遠洋艦艇的核心力量。在黑海艦隊,利用成熟的出口型11356方案進一步改進而來的11356R護衛艦則是遠海艦隊的基干力量。在不適合運作大型艦艇的波羅的海,新一代的20380型輕型護衛艦成了近海的護衛力量。但在太平洋艦隊這邊,情況卻有些尷尬。
與黑海艦隊或波羅的海艦隊這樣處于半封閉內海的艦隊不同,太平洋艦隊和北方艦隊因為沒有狹窄的海峽封鎖,因此也最受俄羅斯器重。在冷戰的高峰時期,蘇聯海軍僅有的4艘航空母艦分別部署在這兩大艦隊。但相比北方艦隊所處科拉半島相對雄厚的造船工業,太平洋方向的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造船工業十分薄弱,因此冷戰時期太平洋艦隊的主力艦艇大多是由其他地區的造船廠建造后不遠萬里調動到太平洋的。但蘇聯解體后,太平洋艦隊的艦艇要靠遠東船廠自主建造。
俄羅斯遠東方向最好的船廠就是阿穆爾造船廠,這個船廠在冷戰時期曾經建造過大量核潛艇,但在經過蘇聯解體后多年的荒廢,如今的阿穆爾船廠即使制造一艘1800噸的護衛艦也顯得“千辛萬苦”:“完美”艦2006年11月開始鋪設龍骨,直到2015年才正式下水,而其竣工時間更是拖到2017年,全程耗時長達11年。
俄羅斯海軍曾放言阿穆爾船廠在2020年前要向太平洋艦隊交付4艘20381型護衛艦,但目前只有第一艘剛剛竣工,后續的3艘艦分別于2012年、2015年和2016年開工。盡管從第二艘開始的建造速度已經有所加快,從開工到下水只用了5年時間,但即使如此推算,也只有極端樂觀的人還能相信俄羅斯海軍最初的承諾。
與換代艦艇又小又慢的狀態相比,太平洋艦隊本身的老化速度已經越發加快。無論是其旗艦1164型巡洋艦“瓦良格”號,還是僅有的幾艘1155型大型反潛艦和956型驅逐艦都是上世紀80年代建成服役的,至今已經過去了近30年,期間還經歷了蘇聯解體初期的混亂管理,各艦又沒有經歷過徹底的大修,艦況早已不容樂觀。隨著這些老艦無可奈何地退出現役,未來我們將見到的,很可能是以不到2000噸級的小護衛艦領銜的俄羅斯太平洋艦隊。
如果說還有什么比這更悲哀的,恐怕就是這些小護衛艦對現在的俄羅斯海軍而言也顯得“太大”了。自從里海分艦隊的21631型小型導彈艦成功向敘利亞戰場發射“口徑”巡航導彈后,俄羅斯海軍甚至開始認為,連20381這樣近2000噸的護衛艦都顯得太大太昂貴。按照近年來俄羅斯海軍的最新設想,戰艦只要能夠發射“口徑”巡航導彈,甚至連最基本的近程防空導彈都可以不需要。俄軍最近開工的22800型小型導彈艦就是這樣的極端例子。這種排水量800噸的小軍艦上除了一套8單元的“口徑”導彈垂直發射裝置外,只有一門中口徑艦炮和兩門多管近防炮,完全無法在敵方的海空力量面前生存,只能依靠本方的航空兵甚至海岸防衛力量掩護才能發起攻擊,而區區8枚“口徑”導彈雖然射程很遠,但也只能欺負沒有正規防空力量的對手。在周邊都是強國的太平洋地區,這樣的戰艦到底有多大意義,可能連俄羅斯海軍自己都沒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