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聊齋志異校注》人物補注續

2017-07-07 13:04:43孫啟新
蒲松齡研究 2017年2期

孫啟新

摘要:在研讀盛偉先生《聊齋志異校注》過程中,再次發現個別人物沒有注釋或者注釋不全面。這主要是:耿隱之與王士禛等山東著名文士多有交往;王納諫,字圣俞,曾任行人司行人;河神黃大王屢受清朝皇帝冊封;王于一寫過《義虎記》,王士禛將自己文中所寫之虎與王于一、蒲松齡所寫之虎并稱;襄宸是邱翊圣,即蒲松齡好友邱希潛的堂弟;翟世琪經學淵博、多有政績,為叛將殺害;福建總兵楊輔當為江西南瑞鎮總兵楊富;李象先是廣饒人,不是壽光人。

關鍵詞:聊齋志異;人物注釋;補注

中圖分類號:I207.419 文獻標識碼:A

對于蒲松齡紀念館研究館員、蒲松齡研究所副所長盛偉先生校注的《聊齋志異》,筆者近期在研讀過程中仍然發現個別人物沒有注釋或者注釋不全面,為此再次提出淺見,敬請盛偉先生和各位學者專家指正。

一、東郡耿隱之

《聊齋志異·王六郎》異史氏曰:“其族弟甚諧,作月令嘲之”。[1] 30 文末附王士禛短評:“阮亭云:‘月令,乃東郡耿隱之事。” [1] 30 此處王士禛所說的耿隱之是誰呢?

王士禛《分甘馀話》卷三載有《真止和尚塔銘》:

耿道見,字隱之,東郡人,能古文,常(嘗)作《真止和尚塔銘》,云:“和尚初名幻修,號雁汊,晚更字真止。本儒家,二十后喜讀西方書,于《楞嚴》《圓覺》多所證入。崇禎甲申,衣居士服,參訪南來,住武林。久之,往金陵,與其賢士大夫游。顧性好棲逸古寺,飯名僧。乙酉,年二十九矣,始剃發,緇衣蔬食,手鈔《大藏經》盈尺許,與金山鐵舟和尚最厚善。順治十年癸巳十一月二十八日,示化于金陵三山街市中。庚子七月,所謂賢士大夫者,與鐵公醵金錢,禮請牛首老禪,以慈齋薦之于潮音庵,厝于安德門外青龍庵西竹柏間。或曰和尚之高祖洎父,曾仕正德、天崇間,世著忠節,有聞于時。和尚亦以進士起家,歷南北部曹至京卿。余顧未詳其世次”云。[2] 5001

查閱《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東郡”“館陶縣”諸條,可知為同一個地方。館陶縣明朝屬臨清州,清朝屬東昌府,民國屬山東東臨道,1949年劃歸河北省,現屬邯鄲市管轄。

據《真止和尚塔銘》記載,真止和尚其高祖直至父親都是明朝官員,以忠節聞名于世;其本人進士出身,曾任明朝以及南明六部的司官、朝中衙門長官,這些條件完全符合耿章光的身世。

耿章光,又名耿章,山西巡撫耿如杞的次子,館陶人。明崇禎十年(1637)成進士,任曲沃知縣,調任香河知縣,后升任安州知州,又升任兵部武庫司員外郎。明亡后,他赴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即位,升任尚寶寺卿,掌管皇帝的玉璽印章。第二年,福王朱由崧被清軍俘獲殺害后,他剃發出家,號“真止和尚”。后被捕就義,殉難于南京,年僅四十七歲。

耿道見,字隱之,生卒年不詳,其人現存資料很少。從現存資料來看,此人功名不會高于貢生,最有可能是秀才,但他有文才,知名度很高,與王士禛、丁耀亢等山東著名文士多有交往。丁耀亢的詩集中有多首詩贈耿道見,如《陸舫詩草》卷一有《次館陶耿隱之韻,時客佟司空館》二首、《訪館陶耿隱之,飲少司空佟一元宅》一首。有資料表明,耿道見是耿章光的從侄。耿章光,即真止和尚圓寂后,耿道見輯錄其詩文,編為《璽卿集》,流傳于世。

梁章巨《歸田瑣記》卷六《讀書》轉敘王漁洋先生云:“嘗聞耿道見說古本《庶人章》,末有詩二句云:‘晝爾于茅,宵爾索绹。”附記于此,以廣異聞。

二、行人王圣俞

《聊齋志異·江中》寫道:“王圣俞南游,泊舟江心。” [1] 369 文中的“王圣俞”,翻閱《聊齋志異》部分版本,均沒有注釋。近來,筆者機緣巧合,獲知了王圣俞的一條線索,順藤摸瓜,得到了王圣俞的部分資料。

清康熙《江南通志·人物·揚州府》記載:

王納諫,字圣俞,江都人,萬歷丁未進士,授行人。使榮藩,卻饋,榮藩敬禮之。以疾假,家居著書。起為吏部主事,力疾赴召,五閱月歷四司。復請告歸里,匝月而逝。

清雍正《江都縣志·人物志·名賢》記載:

王納諫,字圣俞,江都人,萬歷癸卯鄉試第一。時陶望齡主試,王恩任分校,得人稱最盛。丁未成進士,授行人。出使榮藩,辭樂卻饋,榮世子敬禮之。以疾假歸,家居二載。吏部司官缺人,爭營之。尚書某曰:“吾知有下闈著書、不干進者。王君可任也。”起為吏部主事,力疾赴召,五閱月歷四司。疾益甚,復請告歸田里,匝月而逝。……子玉藻,崇征癸未進士。(康熙府志)

清朝著名學者朱彝尊在《經義考》卷六十一記載:“高佑釲曰:‘納諫字圣俞,號觀濤,江都人。萬歷丁未進士,除行人,歷吏部稽勛司員外郎。”

據《江都縣志》等以上資料所記,王納諫字圣俞,號觀濤,江都人(今江蘇省揚州市江都縣),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江蘇鄉試解元,萬歷三十五年(1607)成進士,被授予行人司行人,官至吏部稽勛司員外郎。據《明史·志五十二·職官三》所載,行人司“司正一人,正七品左、右司副各一人,從七品行人三十七人”,“凡頒行詔赦,冊封宗室,撫諭諸蕃,征聘賢才,與夫賞賜、慰問、賑濟、軍旅、祭祀,咸敘差焉”。王納諫任行人期間,奉旨出使榮藩,他嚴格要求自己,辭掉樂舞等超規格接待,退回贈送的禮品,得到了榮王及其世子的尊敬。查閱《明史·列傳第七》,榮藩開基始祖朱祐樞是明憲宗(朱見深)與藩端妃所生庶十三子。明弘治四年(1491)受封為榮王,正德三年(1508)就藩常德府(今湖南省常德市),嘉靖十八年(1539)正月去世,謚號莊。朱翊鉁于萬歷二十三年(1595)就任榮王,四十年(1612)去世。據此推知,王納諫出使榮藩時,榮王應為朱翊鉁,世子是朱常溒。《江中》所言王納諫“南游,泊舟江心”,應該就是南下湖南出使榮藩,在長江停船休息。后來,王納諫因為身體有病,請假回家休養。在家養病期間,他辭卻應酬,潛心著述。兩年之后,吏部司官缺員,朝中官員爭相謀任。吏部尚書出面推薦了王納諫。于是,朝廷任命王納諫為吏部主事。王納諫推辭不掉,只得帶病赴京就職。五個月之內,王納諫轉任吏部四個司主事,升任稽勛司員外郎。也就在此時,王納諫病情加重,再次請求回家休養,到家僅一個月就病逝了。王納諫的兒子王玉藻于崇禎十六年(1643)成進士,《江都縣志》沒有他任職的記錄,估計是因為明清鼎革之故,沒有進入仕途。

清雍正《江西通志·選舉七·明》記載:“萬歷三十一年癸卯鄉試,王納諫,泰和人。”“萬歷三十五年丁未黃士俊榜,王納諫,泰和人,揚州籍,行人。”據此可知,王納諫原籍是江西泰和縣(今屬吉安市所轄),后來落籍江蘇揚州府江都縣。

據路大荒《蒲松齡年譜》記載:康熙九年(1670),“時孫蕙仍任寶應縣,聘先生為幕賓,遂于是年南游。” [3] 16 蒲松齡在寶應、高郵時間長達一年。寶應縣、高郵州與江都縣同屬揚州府管轄。王納諫精心研究易理,在揚州地區知名度很高。蒲松齡在此期間一定聽到了王納諫的種種傳聞,后來擇其精彩之處,予以加工,寫入《聊齋志異》之中。鑄雪齋抄本《聊齋志異》將《江中》置于卷一,二十四卷抄本《聊齋志異》將此篇(題為《江中鬼》)置于卷三,說明蒲松齡寫作此篇文章較早,可能是自寶應縣返回家鄉不久。

王納諫是個學者型官員,他潛心鉆研,精于易理。《明史·志第七十二·藝文一》記載:“王納諫,《周易翼注》三卷。”《江都縣志》則記載王納諫“所著《四書翼注》,學者皆宗之”。《經義考》卷六十一記載黃素愿曰:“吾友觀濤王君,精易理,言簡而便,理約而精,宜公之學易者。”可見王納諫是個精通《周易》的大學問家,無論在當時還是后世,士子們都十分仰慕王納諫的學術研究,推崇他的研究成果。

萬歷三十九年(1611),王納諫編選《蘇長公小品》,評選蘇東坡的散文小品(題跋居多)約一百六十篇,最早將“小品”概念移植到文學中,此后以“小品”名集者逐漸增多,以致有人認為此書催生了明朝小品文的興起和發展。

盛偉先生對《江中》“王圣俞”作如下注釋:《聊齋文集》卷七“婚啟”有《六月為沈德甫與王圣俞啟》,文中稱“瑯琊望族,海岳名宗”,可知其為山東諸城一帶人。[1] 369 筆者以為,盛先生的推論缺少扎實的歷史資料,其結論不一定正確。

三、河神黃大王

《聊齋志異·閻羅》文末附王士禛批注:“中州有生而為河神者,曰:‘黃大王。鬼神以生人為之,理不可曉。” [1] 411 對于黃大王這個神靈,盛偉先生沒有注釋。

查閱相關資料,黃大王是明清時期產生于河洛地區的一位黃河河神。黃大王原名黃守才,字英杰(一字完山),號對泉,河南偃師縣王家莊人,生于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卒于清康熙二年(1663)。相傳,黃大王出生時,祥云降臨,芳香氤氳,空中有神人高呼:“河神生,黃王降。”后來黃大王父母雙亡,轉依舅父劉氏為生。黃大王舅父是個船工,一方面嚴令其習練水性,操持船務,一方面嚴格督責他讀書。黃大王天資聰穎,思維敏捷,潛心研讀歷代治水方略,著有《禹貢注疏大中講義》《治河方略》等書。當時許多讀書人都慕名前去,請他講經解義。他治水的功績,《河南府志》《大清會典》《黃運兩河紀略》等志書均有記載。

王士禛在《池北偶談·談異六》也敘述了黃大王的奇聞。文章寫道:

黃大王者,河南某縣人,生為河神,有妻子。每瞑目久之,醒輒云:“適至某地踢幾船。”好事者以其時地訪之,果有覆舟者,皆不爽。李自成灌大梁,使人劫之往,初決河水,輒他泛溢,不入汴城。自成怒,欲殺之,水乃大入。始,賊未攻汴。一日,黃對客慘沮不樂,問之,曰:“賊將借吾水灌汴京,奈何?”未幾,自成使果至。黃至順治中尚在。[2] 3463-3464

黃大王的神靈之處是行船護航。黃大王自幼跟隨舅父劉氏行船運輸,熟知水性,因而能夠幫助他人順利行船。據俞正燮《癸巳存稿》記載:“(黃大王)嘗隨舅船至虞城張家樓,有糧船二百,滯河沙,不得動。初,夜,運官吳姓者,夢人告之曰:‘沙壅不開,明日有劉船至,中有黃姓者,河神也。彼言開,即開矣。船至,吳以誠投之,守才勉至船頭,助之執篙,船俱開去。” [4] 546 這一記錄,反映了黃大王隨舅父行船的經歷。后來,黃大王自己也時常帶人行船。民間傳說,黃大王帶人行船在外,有一年除夕之夜尚不能回鄉,同行者無不唉聲嘆氣,黃大王就讓大家閉上眼睛,施展法力,派兩條龍駕船,一夜之間回到了家鄉。

黃大王的另一神靈之處是治河退水。傳說崇禎十六年(1643),黃河在金龍口處決口,糧道淤堵,工部侍郎周堪賡奉命治河。周堪賡耗費萬金,于事無補,只得親自到偃師請黃大王幫忙。黃大王讓人拿著好多柳枝,按他的要求把柳枝插在決口處,不出三日,水歸故道,糧道通順。還有傳說,順治二年(1645),黃河金龍口決口,朝廷命工部侍郎前去主持修堤,費時兩個月也沒有修好。于是便請黃大王前來幫忙。黃大王到來之后,挑選了一名叫黨柱的河夫,告訴他,只有他跳入河中,才能堵住決口,并許諾為其母養老送終,封其為河將軍。于是,黨柱慷慨赴死,決口遂被堵住。時至今日,在黃大王紀念館仍供奉有黨將軍和黨母呂夫人的塑像。

黃大王生前就有人為他立祠祭祀,死后得到清廷冊封。黃大王曾經治理沁河泛濫,他還在世時,“懷慶人為立生神主于城北回龍廟”。順治八年(1651)杞縣發生旱災,人們請黃大王前來祈雨,果然得到大雨,杞縣民眾為他立了生祠。雍正六年(1728),信眾在偃師王莊為他建廟。雍正十二年(1734),陳留縣曲興集建廟“大王壇”。由于黃大王治水有功,清朝多個皇帝賜他封號,封號達十二個之多。乾隆三年(1738),乾隆帝賜他封號“靈佑襄濟”,列入國家祀典,配祀“金龍四大王”,成為民間與官方共同祭祀的河神,被民眾稱為黃大王。黃大王逝世以后,在伊河、洛河流域及黃河中下游沿河一帶,人們為了紀念他,建起各類黃大王廟,約有兩千七百多座。偃師是黃大王的故鄉,大大小小的黃大王廟有十八座之多,最有名的是黃大王紀念館、九龍廟、黃爺墳和黃大王廟。

黃大王一生治水的事跡很多,有些被人們當做傳說津津樂道,還有的已經演繹成了神話。黃大王的這種民間信仰文化,已經成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王于一及王士禛《義虎》

《聊齋志異·趙城虎》文末附王士禛短評:“人云:‘王于一所記孝義之虎,予所記贛州良富里郭氏義虎,及此而三。何於菟之多賢哉!” [1] 874 王士禛將自己所寫的義虎與王于一、蒲松齡寫的義虎并稱,并贊揚老虎有賢良之心。文中的“王于一”有必要作一考證。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記載:“王猷定,明末清初江西南昌人,字于一,號軫石。明貢生,入清不仕,以詩古文自負,晚年客死杭州。有《四照堂集》。”《晚晴簃詩匯》記載:“王猷定,字于一,南昌人。貢生。有《四照堂集》。”

王猷定,字于一,號軫石,江西南昌人,貢生,生于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祖父王希烈曾任禮部侍郎。父親王時熙曾任昆山縣令、侍御史、大仆寺少卿等職。王猷定“酷嗜兩漢八家之文”,“唯以古人為事”,對應試的八股文不感興趣,因此科場困頓,終其一生,只是一個拔貢。南明弘光朝,他的姻親袁繼咸上疏薦他出仕,可他上書千言,堅辭不受。王猷定一生只在史可法軍中作過記室參軍,但時間很短,迎立福王的“情文動一時”檄文就是他的手筆。入清后,王猷定追思故國,更無意仕進,只在作詩弄文中打發日子。王猷定后來流落揚州、杭州等地,康熙元年(1662)在西湖貧病而死,賴友人出資棺殮,方由其子扶柩回鄉。

王猷定的詩歌成就不高,最見功力的是散文,其中論述奇聞異事的傳奇性散文尤為突出,如《湯琵琶傳》《李一足傳》《義虎記》等。現存《四照堂集》十六卷,是他死后由友人周亮工搜集刻印的。乾隆六十年(1795)刊刻的《國朝二十四家文鈔》所選自順治至乾隆二十四家文章,王猷定為第一家,選文十三篇,比顧炎武入選的文章還要多。王猷定的散文,兼有序、傳、書、記、碑銘、祭文、論說、題跋等多種,而以序、傳數量居多。其散文學古而又不泥古,氣勢磅礴,感情充沛,描寫細致,關注現實,有明顯的歷史特征,與明末空泛孤寂的公安、竟陵末流文風大相徑庭,在清初散文發展中首開寫實文風。[5] 105-107

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一》有《義虎》篇,全文如下:

汾州孝義縣狐岐山多虎。明嘉靖中,一樵人朝行,失足墮虎穴,見兩虎子臥穴內,深數丈,不得出,彷徨待死。日將晡,虎來,銜一生麋,飼其子既,復以馂予樵,樵懼甚,自度必不免。迨昧爽,虎躍去,暮歸飼子,復以馂與樵。如是月余,漸與虎狎。一日,虎負子出,樵夫號曰:“大王救我!”須臾,虎復入,俯首就樵,樵遂騎而騰上,置叢箐中。樵復跪告曰:“蒙大王活我,今相失,懼不免他患,幸導我通衢,死不忘報。”虎又引之前,至大道旁。樵泣拜曰:“蒙大王厚恩無以報,歸當畜一豚縣西郭外郵亭下,以候大王。某日日中當至,無忘也。”虎頷之。至日,虎先期至,不見樵,遂入郭,居民噪逐,生致之,告縣。樵聞之,奔詣縣廳,抱虎痛哭曰:“大王以赴約來耶?”虎點頭。樵曰:“我為大王請命,不得,愿以死從大王。”語罷,虎淚下如雨。觀者數千人,莫不嘆息。知縣,萊陽人某也,急趣釋之,驅至亭下,投以豚,大嚼,顧樵再三而去。因名其亭曰“義虎亭”。宋荔裳(琬)作《義虎行》、王于一(猷定)作《義虎傳》,紀其事。[2] 3335-3336

此文結尾所述“義虎”的作者及篇名,與其在《趙城虎》文末附則所言不盡一致。

五、襄宸是誰

《聊齋志異·秦生》敘述:“次日,(邱希潛,字行素)竭壺酒之資,遣仆代沽。道遇伯弟襄宸,詰知其故,因疑嫂不肯為兄謀酒。” [1] 880 文中的“襄宸”,盛偉先生沒有注釋,其他的專家學者也無人提及。

查閱邱氏十二世邱行素編纂的《淄川邱氏世譜》,內有記錄:十二世“邱翊圣, 字勷宸,郡庠生。配孟氏,側徐氏、陳氏,三子:啟修、啟俸、啟侗(少亡)。” [6] 139

“勷”,檢閱《辭海》,有兩條注釋:一是讀rang,劻勷:惶遽不安貌。二是讀xiang,同襄。成。如共勷盛舉。據此得知,“勷宸”中的“勷”當與“襄”同聲同意。也就是說,蒲松齡將“勷宸”誤寫作“襄宸”,也不算錯誤。

再查閱《淄川邱氏世譜》:

十世“邱廣芳,字延譽,乙酉科副榜。配吳氏,繼畢氏,三子:琮、璐、瑗。”十一世“邱琮, 字白石, 邑庠生。配王氏, 二子: 希圣、希潛。”十一世“邱璐, 字荊石,乙未進士。配彭氏,三子:翊圣、輔圣、弼圣。”譜中附其小傳:“公負資穎異,受父課讀。十九歲入泮, 二十乙卯登科, 至乙未舉進士第。戊戌筮仕山西沁水縣,廉仁有政聲,后升北直隸大興縣,又升江南揚州府江防同知,管瓜州押口。中遇覃恩,敕授文林郎,誥授奉直大夫。妻彭氏敕封孺人,誥封宜人。卒于康熙壬戌,葬于父墓之側。”

十二世“邱希潛,字行素,己巳歲貢生。配李氏,二子:啟崗、啟巒。”譜中附其小傳:“公號龍崖。善引誘,樂裁成,構清夢樓于豹山之陽,作讀書處。疏泉鑿池,栽花植柳,時與同人并兄弟子侄輩飲賦其間,縣乘稱文學焉。于康熙辛卯筮仕登州黃縣訓導,至丙申告歸,終。載縣志,有傳。” [6] 138-139

由以上所引《淄川邱氏世譜》資料可知:《秦生》中的“襄宸”便是邱翊圣。邱翊圣,字勷宸,濟南府秀才,是邱希潛二叔邱璐的長子,為邱希潛同祖堂弟。蒲松齡在《秦生》中稱邱翊圣為邱希潛的伯弟不準確,應為叔弟。

蒲松齡的詩有兩處涉及邱璐、邱翊圣父子,一是五古《王鹿瞻在瓜州邱荊石先生幕,作此寄之》,詩題所稱邱荊石,即邱璐,當時他任揚州府江防同知,駐防瓜州。二是七律《九日同邱行素兄弟、父子登豹山》其二,詩內有小注:“歸途遇邱勸臣家人沽酒至,要飲之。”筆者已經另文考證,“邱勸(勸)臣”當為“邱勷臣”之誤,即邱翊圣。

六、不同流俗的翟世琪

《聊齋志異·鄱陽神》寫翟世琪(字湛持)前往江西饒州府(今鄱陽縣)擔任推官時在鄱陽湖的奇遇。故事中的翟世琪特立獨行,現實生活中的翟世琪也是一個不同流俗的人物。

盛偉先生在《聊齋志異校注》中對翟世琪作如下注釋:翟湛持,名世琪,山東益都人。順治戊戌年(1658)舉人,順治己亥年(1659)進士,曾任陜西省韓城縣知縣。見《益都縣志》卷六。[1] 945 其實,盛先生的注釋并不完全準確。

查閱清光緒《益都縣圖志·選舉志》:“舊志:進士,順治年有……翟世琪、翟延初,并己亥。……凡十六人,皆隸今之博山,故不錄。其見舊府志者準此,不枚舉也。”據其記載,清雍正十二年(1734)博山建縣,翟世琪的家鄉歸屬博山縣,遂成博山縣人;在此之前,仍為益都縣人。

查閱《續修博山縣志·選舉志》,翟世琪生平記載極其簡略:“翟世琪,字湛持,順治乙酉中舉人,順治己亥成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后任江西饒州府推官,改任陜西韓城知縣。”文中“乙酉”當為“丙戌”。

查閱清康熙《饒州府志·職官志·郡佐》:“翟世琪,山東益都人,乙未進士,康熙六年奉裁,去任。”文中“乙未”當為“己亥”。

查閱《孝婦河畔明清名人傳·宦跡》:“翟世琪,字湛持,淄川縣西河大莊河南村人。順治三年(1646)中舉人,順治十六年(1659)會魁。翰林院庶吉士、檢討,饒州府推官,改陜西韓城縣知縣。”

查閱《博山西河翟氏世譜》:“吾翟氏本安徽人,明洪武初遷至直隸棗強,由棗強分發山東青州府臨朐縣五井店。一諱宜,一諱宦;宜子居仁,宦子居敬;居仁子鐘,居敬子鐸。鐸坐居臨朐,鐘又徙居益都縣孝婦鄉,即今之博山縣西河村也,故博山翟氏以鐘祖為始祖焉。塋在西河莊東南。”翟世琪的父親“鳳志,字粲玄,行六,廩生,勒贈翰林院檢討。配王氏,勒封太孺人。子二:世徽,行一,無嗣。世琪,字湛持,行二。”

關于翟世琪,《博山西河翟氏世譜》記載:

世琪,字湛持,行二。順治丙戌舉人,己亥會魁,翰林院檢討。任黎平饒州府推官,改陜西同州府韓城縣知縣,勒授文林郎,殉難節。嘉慶初,查閱陣亡諸臣,奉諭世襲,因后人無承認者,事遂寢。經學淵博,尤邃于易。所著有《周易單(闡)蘊》數十卷,藏于家。配謝氏,勒封孺人。塋在瓦泉東南尹家峪。子二:時行,行一,居瓦泉東南尹家峪莊;時中,行二,無嗣。

綜上所述:西河翟氏先祖洪武年間由直隸棗強遷居臨朐縣,再遷居今淄博市淄川區西河鎮河南村,因此,就現今行政區劃來看,翟世琪既不是青州市人,也不是淄博市博山區人,而是淄博市淄川區西河鎮人。翟世琪于順治三年中舉人,順治十六年中會試五經魁,成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六年(1667)擔任江西饒州府推官,同年改任陜西韓城知縣,康熙十四年(1675)二月死于兵變。

檢閱清乾隆《韓城縣志·循吏》,有翟世琪的傳記:

翟世琪,字湛持,山東益都人,己亥進士,授庶吉士,調饒州司李,補韓城令。為人峭直,廉明不可干以私。值前令縱廢,狐鼠遍城社,民不聊生。公繩之以威,犯必置法,不旬月,豪強斂跡。邑舊有馬頭里,歲費百金,現役費至數百,公一切革去,不過筑鑿諸役,歲僅百金耳。錢糧自封投匭,人慶更生。善聽斷,詞狀投案,逐一親閱,罔者即杖遣之。原告自拘,不差人,人集即審,片言而決,煥若神明。嫉惡大嚴,罪不至死,斃杖下者甚多。而峻潔無欲,保愛良民,雖鬼神不能多移易也。王輔臣反柳溝營,餉裁,游擊李師膺鼓噪。公及三子俱被害,時康熙十四年二月三日也。公負異姿,長身玉立,鳳目修髯,豐度端凝,望見者輒震肅。讀書聽斷,一目五行俱下。為令時,諸憲司役至縣者,一飯輒去,即筆帖式亦不敢輕涉其境。至有以之相誓者曰:“與爾役韓城。”士民至今憐痛之。

翟世琪在饒州府時,聘請著名學者邱維屏講解《易》,擔任韓城知縣后,邱維屏隨同翟世琪前往韓城,繼續為其講解《易》。邱維屏,字邦士,號松下先生,江西寧都縣人。明亡,棄諸生,隱居翠微峰,為“易堂九子”之一,著有《周易剿說》十二卷。邱維屏為翟世琪講《易》時間由康熙六年延續到八年,長達三年。這對翟世琪深入理解周易的深邃精髓,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7] 122

翟世琪主政韓城期間,主持擴修了司馬遷祠墓。《韓城縣志》記載:康熙七年,翟世琪剛到任,便擴修司馬遷祠堂,將司馬遷墓筑成高臺,用灰磚三層嚴加封裹,上砌女墻,并填溝數丈修建神路,建起“河山之陽”磚牌坊和“高山仰止”木牌坊,又重修了享殿、門坊,使祠墓的建筑布局基本形成了如今規模。這次修建,歷時七年,是司馬遷祠墓修繕史上工期最長、耗資甚巨、工程量最大的一次修建。翟世琪重修太史祠后,與司馬遷后裔鄉賢商定:立太史祠廟會,會期為二月初八、初九兩天。不僅如此,翟世琪還奏請朝廷批準為司馬遷祠設立奉祀生員,不過未獲朝廷批準。

七、楊輔當為楊富

《聊齋志異·男生子》寫道:“福建總兵楊輔,有孌童,腹震動。十月既滿,夢神人剖其兩脅出之。及醒,兩男夾左右啼,起視脅下,剖痕儼然。兒名之天舍、地舍云。” [1] 1391 接下來,蒲松齡敘述了楊輔被害經過:閩撫蔡疑楊欲圖之,恐其為亂,以他故召之,將其誅殺。

對于“福建總兵楊輔”,盛偉先生沒有注釋。

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五·男子生子》的內容與蒲文相似:“福建總兵官楊富有嬖童,生二子,楊子之,名曰天舍、地舍。魏惟度(憲)親見之。楊歷官江西提督。” [2] 3427

蒲松齡文中的“楊輔”,王士禛文中寫作“楊富”,又稱楊富“歷官江西提督”。王士禛文中的“楊富”,能查閱到相關資料。

臺灣文獻《清史列傳選一》“張國柱”條目下有楊富的記載:“(楊)富,福建漳州人。初為鄭錦偽都督,康熙二年來降,授左都督。三年六月,授四川川北鎮總兵官。五年十一月,調浙江水師左路總兵。十一年四月,移江西南瑞鎮總兵。十三年七月,三桂兵犯江西,富潛謀內應,巡撫董衛國擒斬之。”

《清史稿·本紀六·圣祖本紀一》記載:康熙十三年“七月癸酉,賴塔敗耿精忠將于金華。是時精忠遣其大將馬九玉、曾養性犯浙江,白顯忠犯江西,所至土匪蜂應,江西尤甚。南瑞總兵楊富應賊,董衛國誅之。”

據以上資料可知,楊富系福建漳州人。初為鄭成功部下都督,康熙二年降清,授左都督。三年(1664)六月,授四川川北鎮總兵。五年(1666)十一月,調浙江水師左路總兵。十一年(1672)四月,遷江西南瑞鎮總兵。十三年(1674)七月,吳三桂兵犯江西,楊富密謀內應,江西巡撫董衛國偵知此事,差人誘騙楊富到公署議事,將其逮捕斬決。楊富因參與三藩之亂,乾隆時編入《逆臣傳》。

由此可知,蒲松齡文中的“福建總兵楊輔”當為“江西南瑞鎮總兵楊富”,殺害楊富的“閩撫蔡”當為“江西巡撫董衛國”。王士禛文章有關“楊富”的相關情況,比蒲松齡文章更準確一些,但也有失誤之處。

八、李象先不是壽光人

《聊齋志異·李象先》開篇寫道:“李象先,壽光之聞人也。”盛偉先生注釋:“李象先:字煥章,壽光(今山東省壽光縣)人。” [1] 1538 這條注釋其實錯了。

筆者近日檢索到一則資料,《東營日報·副刊》(2009年7月2日)登載王海榮的《齊魯名士李煥章》,文章寫道:“據《四庫全書》《樂安縣志》《續修廣饒縣志》等史籍記載,李煥章,字象先,號織齋,樂安城東北之李家橋村(今廣饒縣大王鎮李橋村)人。明左參政李中行之子,與其兄含章,其弟斐章、玉章俱為當時名士。”

清雍正《樂安縣志·人物志》有李象先的傳記:

李煥章,字象先。幼穎悟,博極群書。弱冠時,夢星冠紫衣人授以二筆,由是文思日進。所著有《龍灣稿》《老樹村集》《織齋集》,行世。邑《續志》,其手筆也。

李煥章于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出生,清康熙三十年(1691)因勞累過度病逝。李煥章少承家學,博覽群書,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一生專攻古文詩詞,文名遠播。明亡后,李煥章不復仕進,遍游名山大川,墨跡遍布齊魯大地、江南江北。他以文會友,與當時著名詩人王士禛等文人相友善,文壇盟主周亮工為他刊刻詩文。李煥章曾與顧炎武、薛鳳祚、張爾歧等人編修《山東通志》,成為山東史學界一時盛事。另外,他還編輯過《青州府志》《樂安縣志》《臨淄縣志》《益都縣志》等志書。李煥章一生努力寫作,著述頗多,著有《龍灣集》《無學堂集》《老樹村集》等,達一百余萬字。《四庫全書提要》存其書目,并評價其文“跌宕排夏,氣機頗壯,而汪洋奔放,一瀉無余”。李象先的父親李中行,萬歷三十八年(1610)成進士,先任大理寺評事,再任江蘇鎮江知府,后任貴州布政使司左參政。李象先的兒子李新命,康熙八年(1669)中舉人,任云南寧州知州。這應該就是蒲松齡在文末所言“其子早貴”的佐證吧。

綜上所述,盛先生注釋有二錯:一是李象先的名、字完全顛倒了,正確的表述是:“李煥章,字象先,號織齋”;二是李象先的籍貫是今山東廣饒縣,而不是壽光縣。

參考文獻:

[1]盛偉.聊齋志異校注[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2]袁世碩,主編.王士禛全集[M].濟南:齊魯書社,2007.

[3]路大荒.蒲松齡年譜[M].李士釗,編輯.濟南:齊魯書社,1986.

[4]俞正燮.癸巳存稿[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5]羅宗陽.開清初散文風氣之先的王猷定[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33,(4).

[6]李漢舉,王一千.族譜所見邱氏家族資料[J].蒲松齡研究,2008,(2).

[7]南炳文.明遺民邱維屏生平考三則[J].南開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

Abstract: Problems about annotation was found again in study of 'Collation and Annotation of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Some annotation of individual character was not comprehensive enough,some of characters are lack of annotation. Following data are discovered through research this time:Geng Yinzhi has dealings with many of famous poets in Shandong province,such as Wang Shizhen;Wang Najian,styled Shengyu,has served as Xingren in Xingren Department;The River God Huang Dawang was appointed by emperors of the Qing Dynasty frequently;Wang Yuyi has written “Account of Yihu”,the tiger which is mentioned in Wang Shizhen's paper has the same position with Wang and Pu Songling's edition;Xiangchen was known as Qiu Yisheng,he is the cousin of Pu Songling's friend,Qiu Xiqian;Zhai Shiqi is very knowledgeable to the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and also has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during his tenure,however he was killed by turncoat;Yang Fu,the commander-in-chief in Fujian province,should be the commander-in-chief of Jiangxi province,Yang Fu(fu and fu carry the same pronunciation but differ in words);Li Xiangxian was born in Guangrao district not Shouguang district.

Key words: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character annotation;supplementary annotation sequels

(責任編輯:陳麗華)

主站蜘蛛池模板: yy6080理论大片一级久久| 国产综合亚洲欧洲区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性网站在线观看|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正在播放久久|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 免费jjzz在在线播放国产|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 欧美在线网| 国产91视频免费|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成人小视频网|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主播第一区|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极品| 欧美一级在线播放| 久久综合干|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三级|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 六月婷婷综合|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a|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国产福利免费观看| 97色伦色在线综合视频| 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香蕉久久国产超碰青草|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久久综合激情网| 又黄又爽视频好爽视频| 五月婷婷激情四射|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免费|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日韩高清成人|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亚洲一区| 香蕉伊思人视频|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东京热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91国内在线观看|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日本久久网站|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国产理论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1区| 性视频久久| 日韩毛片基地|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99r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一级毛片视频免费| 久久综合色视频| 欧美v在线|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 91国语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日韩专区| 国产精品护士|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国产亚洲日韩av在线| 二级特黄绝大片免费视频大片| 在线国产资源| 久久性视频|